苗笑晗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袁灶初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24)
長期以來,物理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聆聽,導致學生對物理課堂喪失興趣,阻礙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通過搭建互動課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去體驗物理情境,領悟物理的本質原理和意義,讓學生自主、真實、積極參與問題探究,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為物理高效課堂構建提供有力保障.
互動課堂模式的構建,必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及學習需要,要把握科學性、多樣性、趣味性、高效性,真正發揮互動課堂的教學優勢,讓學生喜歡物理課,提高物理學習成效.
在物理課堂上,傳統灌輸式教學的主動權由教師決定,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講解知識點,學生被動去接受,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互動課堂的構建,教師通過啟發式問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自覺去思考并參與問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1].
在互動物理課堂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夯實學生物理知識基礎.在講解物理概念時,學生多按照概念表述內容死記硬背,缺乏靈活性,不利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教師通過互動課堂,搭建開放的學習空間,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深刻感知物理現象.
在互動課堂上,師生之間通過交互、對話等方式,為學生創設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教師通過語言、行動、情感、思維等方式,激活學生能動性,讓物理課堂充滿趣味、活力.互動課堂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體驗的機會,教師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在思想碰撞中完善物理認知,體會物理現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互動課堂要尊重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營造師生互動互融的教學氛圍.
面對繁雜的物理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直觀化呈現.多媒體技術整合了圖文、音視頻教學素材,便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為互動課堂創造良好的環境[2].
比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熔化與凝固”教學中,熔化體現了固態向液態的轉變過程,涉及的概念有晶體、非晶體以及熔點等,凝固體現了液態向固態的轉變過程,涉及的概念有凝固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理解熔化、凝固等概念,可以通過“冰雪融化”“水分蒸發”等動態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理解“熔化”“氣化”現象.同樣,還可以結合銅、鋁、鐵等金屬,在高溫下由固態向液態的轉化,增進學生對相關物理現象的認識.再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大氣壓隨海拔提升而降低”教學中,該類實驗不宜實地測量,對于實驗現象的觀察相對抽象.教師可以利用“PPT+短視頻”方式,整理相關科學測量實驗素材,以多媒體方式,向學生展示不同海拔下大氣壓所對應的數值,進而讓學生體會“隨著海拔的不斷提升,大氣壓逐漸降低”的變化趨勢.再如,關于對“力維持物體運動”的概念解答,在理想狀態下,小球的運動情況很難用口頭陳述方式來解釋清楚,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伽利略斜面實驗,以視頻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物理難點知識.
多媒體技術輔助初中物理互動課堂的構建,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優勢,也便于學生結合課件展開討論,對相關物理難點進行分析和總結,鞏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互動課堂的構建,除了師生之間外,還可以是生生之間,互動的關鍵在于知識的碰撞與分享交流.通過引入小組合作方式,圍繞物理話題展開探究,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在分組上,通常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結合學情,對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記錄員、組員等構成,明確各自分工,便于組內多向交流互動.每個組員要參與表達,對不同的觀點、想法進行探討,由記錄員對不同意見進行記錄,突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生活化物理課堂的構建,便于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能夠從生活體驗中認識物理,掌握物理技能.互動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生活化方式,搭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問題的啟發和引領,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物理的奧秘[3].
比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通過聽覺型實驗,讓學生認識“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但在實驗內容上,多是以“真空罩”實驗為例,該實驗可能會因為真空罩漏氣、真空泵噪聲較大等,干擾鬧鐘的聲音.為此,在替代實驗上,以生活中的保溫杯、蜂鳴器、帶有瓶蓋的玻璃瓶為器材.在課堂上,打開蜂鳴器,學生可以聽到聲音,將蜂鳴器用細線連接后懸在玻璃瓶,擰緊瓶蓋后,仍然可以聽到蜂鳴器的聲音,再將蜂鳴器以同樣方法,放入保溫瓶.這時聽不到聲音,打開保溫瓶的蓋,聲音又聽到了.這種模擬真空環境的生活化實驗,讓學生從聽覺上獲得強烈的對比,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氣體的壓強”時,圍繞“氣壓”問題展開探討.大氣壓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卻習以為常,感覺不到大氣壓的存在.在課堂上,挑選幾個學生,每人一個氣球,在十秒鐘內,看誰吹的氣球最大.放手學生去吹氣球,讓學生用眼去觀察,用嘴來吹氣,氣在氣球里面積累越來越多,氣球越大,越能夠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同樣,利用“易拉罐”實驗法,將適量水放入易拉罐,對易拉罐進行加熱,有白霧狀熱氣冒出后,封住罐口,等待一會,觀察易拉罐變癟現象.利用“吸盤”來吸鋼化玻璃片,讓學生自主交流,吸盤是如何吸住鋼化玻璃的,吸盤承受了多大的大氣壓力?這些與生活關聯的物理現象,為學生認識、探究物理問題創設良好情境.
物理學科的核心在于實驗,實驗是認識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物理互動課堂的打造,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猜想等方式,圍繞實驗目標,引領學生去觀察、動腦思考,找準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
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時,對于壓強的認識,概念較為抽象,生活中也看不到摸不著壓強.對于帕斯卡“裂桶實驗”,以視頻播放方式,讓學生觀看后,引出問題:為什么細管中注入幾杯水,木桶會被壓裂?再對比三峽大壩工程剖面圖,為什么大壩的結構是上窄下寬?液體壓強與深度有關嗎?有怎樣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認識液體壓強,以及液體壓強在不同深度的大小變化情況.組織學生動手制作一個由塑料板粘結的正方體,分別在其上下左右四個面,鉆出一個同樣大小的圓孔,每個孔用塑料薄膜進行封貼.在一個裝滿水的玻璃箱中,指導學生觀察四個孔的塑料薄膜有何變化?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有學生發現:正方體的四個圓形塑料薄膜,上下兩個面的薄膜凹陷深度不一樣,而左右兩個薄膜凹陷深度卻是一樣.但也有學生認為,左右兩個薄膜的凹陷程度,不能憑肉眼來判定是一樣的.教師對學生的觀察結果進行追問:請同學們猜想,四個薄膜所受到的水的壓強一樣嗎?有學生認為:不同深度下,液體壓強是不同的,越深的地方,所受的壓強就越大;還有學生認為:深度相同條件下,所受的壓強應該是相等的.教師再追問:如果將水換為酒精或者鹽水,液體內部的壓強變化規律還會一樣嗎?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大小有何關系?通過探究實驗原理,教師用提問、猜想等方式,抓住學生的疑惑點,逐步展開對物理現象中多種因素的討論和思考,讓物理難點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觀念,積極嘗試多種方法,搭建互動課堂.圍繞物理教學重難點,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優化學習活動,增進師生、生生互動.在互動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疑點和難點,重視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物理情境創設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直觀、動態感知物理問題.初中物理互動課堂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還要強調合作學習,通過分組學習,倡導學生間的互助互學.教師要做好引領者角色,找準契機,拋出問題,及時追問,增進多維互動.要堅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學會傾聽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精準點撥,讓物理學習更有趣、有味、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