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教學看似簡單卻并非如此,需要教師在邏輯構建、文本選擇、問題設計、師生互動等方面精心規劃,使學生在教師的敘事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導圖不僅能借助圖形、符號等元素來表達思維過程,還能利用其可視化的特點,將復雜的知識結構直觀地呈現出來,對敘事教學有重要的輔助意義。本文試以兩稅法教學小樣為例展開說明。
一、“兩稅法”的緣起
“兩稅法”是唐代乃至中國賦稅制度史上的分水嶺。它的實行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考量。其中,歷史原因正是唐初實行的均田制。盡管它曾起到過積極作用,“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盵1] 但其本身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1.構建情境以導入敘事
敘事導入須借助一定的情境。筆者通過列表將北魏與唐均田制的差異呈現出來,以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材料1:
2.層層設問以推進敘事
借助遞進邏輯,筆者層層設問,推進敘事教學。演繹如下:
問題1:與北魏相比,唐代均田制有哪些改變?
通過整理,學生得出唐代均田制的三個變化:一是對象不同,北魏授田對象主要是廣大農民和奴婢為代表的中下層民眾,而反觀唐代,則多為有產者;二是授田不均,唐朝官僚、貴族授田面積更大;三是政策不公,即唐朝允許貴族官僚和商人買賣土地,卻對農民嚴格限制。
問題2:與北魏相比,唐代緣何對僧侶授田,該做法是否會影響政府收入?
回顧所學,學生認識到這一行為既是對魏晉南北朝以來寺院經濟的承認,亦是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體現。僧侶可免除賦役,所以不利于增加稅收。
問題3:與北魏相比,唐代官僚貴族授田面積更大,這會影響政府收入嗎?
學生推理演繹可得:由于官僚、貴族授田面積更大,勢必影響普通農民的授田,可能造成授田不足,從而影響賦役征派。
筆者進一步指出,唐代對農民的土地買賣限制嚴格,卻允許貴族、官僚和商人買賣土地,由此可見,唐朝授田“美其名曰均田,實質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土地制度……不僅未觸動大土地所有制,反而官僚地主通過永業、勛田的請授,不斷擴大土地所有?!盵2]
問題4:那么,允許土地買賣的均田制,是否會造成土地兼并呢?
材料2:如聞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并吞,莫懼章程……致令百姓無處安置。
——天寶十載《禁奪百姓口分、永業田詔》
通過詔令內容可知,到天寶年間,土地兼并不僅存在,而且還很嚴重,以至于驚動了朝廷。這說明土地兼并不僅影響了財政收入,也危及社會安定。
材料3:唐自武后亂國以來,民避徭役,逃亡漸多……至玄宗開元八年,乃重頒租庸調法于天下,制度廢弛而求以法令挽回,則亦徒然……雖有括籍(查實),然版籍之不整理如故。
——錢穆《國史大綱》
問題5:土地兼并會造成更多百姓授田不足,而租庸調卻是固定的,對于百姓而言,他們的負擔是減輕了還是加重了?如果負擔加重,你是百姓,會如何應對?
通過史料,學生可得:土地兼并會制造更多授田不足的現象,而租庸調的稅額卻是固定的,這等于變相加重賦稅,所以武周以后人口流失現象就日趨嚴重了。如果我是百姓,為了避稅,也會選擇逃亡。
筆者進一步指出,安史之亂后,人口流亡現象更為嚴重,有的 “為僧以免課役” [3],有的“率皆逃徙為浮戶(客戶)”[4],以至“版籍(戶籍)浸壞,多非其實,所在賦斂,無復常準”[5]。也就是說,唐代均田制內在的諸多問題,會隨著時間流移,最終影響到戶籍和賦稅制度,引發財政危機。這就是兩稅法實施的歷史因素。
筆者由層層設問引導敘事教學,將唐均田制與財政危機之間的聯系富有情節性地展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被激發,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這一教學策略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
3.思維導圖以歸納敘事
根據圖1,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均田制弊端與兩稅法改革的內在聯系,即唐朝均田制在已經授田不足的情況下,還允許土地買賣,這為土地兼并大開方便之門,隨著人丁滋生,在定額賦役的壓力下,出現了人口避稅流亡的現象。而安史之亂又加重了土地兼并和人口流亡,最終破壞了戶籍制與租庸調制,造成財政危機。
通過導圖對知識進行建模,既勾勒出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又規范了學生的思路,二者結合運用的策略,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4.比較敘事以深化理解
問題6:那么,北魏的均田制為何能保證政府財政收入?
根據圖2提示并回顧所學知識,不難得出,北魏均田的成功不僅有“人少地多”的先天優勢,更在于它和三長制、租調制組成有機整體。
北魏統一后,存在于各地的宗主督護制隱藏了大量農民,嚴重影響財政收入。對此,政府先用均田制誘查隱戶,再通過“三長制”編戶齊民,最后實行租調制來保證財政收入。
二、“兩稅法”的實相
兩稅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推行且被后世沿襲,在其征稅標準適應時代需要。該法實施前,大體為舍地稅人,“凡編戶齊民,不論其家占有多少土地,計丁征收定額租調。”[6]而后則向舍人稅地方向發展,由計丁轉為按資產征收。這種“履畝而稅”的做法,不僅挽救了當時財政危機,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更體現出“稅負公平”的原則。 但教材對兩稅法內容粗具梗概,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增補了史料。
5.增補史料以豐富敘事
材料4:楊炎建議推行兩稅法,它的主要內容是:(1)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征收,保留戶稅和地稅。(2)“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再分攤于各地。(3)戶稅依據每戶資產多寡分九等征錢,戶等高征錢多,戶等低征錢少。(4)地稅按田畝征收谷物。(5)對不定居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稅,與定居人負擔大致均等。(6)一年按夏秋兩季征收。
——朱紹侯、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
問題7:根據材料,概括兩稅法的特點。
由材料學生可知,一,稅收名目簡化;二,增加預算環節;三、設置財產稅,且按多寡分等征收。
問題8 :根據其內容和特點,分析兩稅法的意義。
其一,簡化了稅收名目,降低稅收成本,提高稅收效率。其二,增加預算,確定總數再分攤至地方,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橫征暴斂,減輕農民負擔。其三,按財產征稅,使“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7],將貴族官僚、富商納入稅收范圍,擴大了收稅對象,財政收入自然增加。第三, “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則其稅多,沒有土地而租種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戶稅,不交地稅?!盵8] 這體現了“稅負公平”的原則,有利于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減輕。
6.批判敘事以激發實證精神
但兩稅法也并非萬全之策,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時人李渤和白居易曾有描述:
材料5:渤上疏曰: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亦須五家攤稅。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攤逃之弊,苛虐如斯……
——《舊唐書·李渤傳》
問題9:李渤所言,是否可信?
要想求實,須多方印證。筆者指出,李渤乃殿中侍御史李鈞之子,憲宗時被舉薦為“左拾遺”(類似于諫官),《舊唐書》贊其“孤貞(孤直忠貞),力行操尚,不茍合(不隨便附和他人)……以言擯退(因直言被斥),終不息言(也不停止進言),以救時?。ū祝?,服名節者重之?!盵9] 由此可見,其人品行可嘉,其言也較為可信。此其一也。
材料6: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椊佄闯善?,繅絲未盈斤……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白居易《重賦》
其二,以詩證史,也是求證方法。白居易是中唐詩人,其詩風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由詩可知,兩稅法實施歲久,因管理疏忽,導致貪官污吏巧立名目,稅外加稅,橫征暴斂,致使百姓負擔加重。故兩稅法下有逃亡現象,應是事實。
問題10:根據李渤和白居易的描述,指明兩稅法的弊端。
學生討論可得,兩稅法下仍有逃亡,其弊首先在于硬性攤派,即李渤口中“攤派之弊,苛虐如斯”。由于該法“量出為入”的原則,即中央根據上一年開支情況,制定下一年度征收稅額,并攤派各地。假定某地今年戶口減少,墾地荒蕪,但政府還是根據上一年開支來攤派賦稅,就會造成該地負擔加重,出現“五家分攤十家”的現象,最終這五家也必然逃亡。其二,賦稅制度改革,不僅是“財”的問題(制度),更是“政”的問題(“吏治”與管理),統治者管理不善,用人不當,也會滋生腐敗與不公,違背初衷。
通過批判敘事,筆者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拔高了他們的認識,更樹立了實證精神。最后,用導圖加以總結,使之一目了然。
三、結語
敘事教學,首先應注重內容的清晰與完整,故筆者帶領學生了解兩稅法的緣起與實相。其次,為提升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精神和培養關鍵能力,還應在敘事邏輯上做足文章,如選擇恰當的文本,創設真實的情境,采用遞進的問題等,循循善誘,使敘事教學富有情節性和生動性,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第三,為保證結論的客觀科學,教師應在文本選擇上傾向于權威性的著作。在導圖的內容上,應注重梳理知識間的脈絡,構建彼此的因果聯系,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在導圖的形式上,要利用直觀的圖片、符號來規范思路,以提升思維品質。
隨著《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高中歷史教學應緊遵“一核”“四層”“四翼”的要求,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打造有效課堂,從而達到服務高考,服務學生的目的。筆者力拙,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注釋】
[1][2][6]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55、253、258頁。
[3][4][5][7] 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40頁。
[8]朱紹侯、齊濤:《中國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71頁。
[9] 劉昫:《舊唐書》, 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4年,第247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