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由來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1],在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第11課《元朝的統治》一課中的家國情懷素養主要表現為:知道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現;認識并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一)家國情懷涵養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涵養家國情懷的教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1、通過課堂敘事培養家國情懷,如:通過介紹古今中外英雄人物、歷史圖片、遺址的故事,了解其優秀的精神品質,感悟其歷史貢獻,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社會責任感,使其具有國際視野;2、通過課外實踐培養家國情懷,如:通過手抄報、歷史劇、實地考察等形式,在活動中培養家國情懷。
以生動有趣的課堂敘事和課外實踐活動的拓展涵養家國情懷素養,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也貼合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也存在以下兩個問題:首先,并非所有的課文內容都適合采用這兩種方式。以《元朝的統治》一課為例,元朝疆域廣闊、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涉及多個方面、多個地區,難以通過課堂敘事活動和實地考察活動的方式面面俱到,而手抄報、歷史劇則更適合作為專題模塊學習后的課外作業。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涉及家國情懷素養的內容多“談感悟”“說認識”,往往忽略了形成“感悟”“認識”有特定的思維路徑,即:學生通過對史料、圖片的閱讀,理性分析歷史,形成自己的“感悟”“認識”。
(二)家國情懷涵養在解決問題中發生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層次,綜合評定學生面對真實情境,在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解決問題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體現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1]。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在解決問題中得以體現,家國情懷涵養自然也可如此。
在歷史學習活動中,學生閱讀史料了解歷史現象,結合材料和特定時空環境,運用概括、描述、比較和分析等思維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在思考探究中正確認識、分析歷史現象,建立起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可見,解決問題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知識內容服務于問題的解決,學生掌握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歷史思維方法,實現知識的結構化;二是將家國情懷涵養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中,圍繞對史料的閱讀、分析,形成對國家、民族、家鄉歷史發展的正確認識。
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學生在歷史學習情境中思考如下一些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這一變化中,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順應了國家、民族哪些方面的發展需要?是否能用這一歷史發展脈絡解釋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某一現象?在問題探究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逐步深化。
下面,筆者將以《元朝的統治》一課為例加以闡釋。
二、教學分析與設計
(一)本課內容分析
本課由“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三個子目構成。第一子目介紹元朝的疆域以及各民族交往交融情況。第二三子目介紹元統一后制度建設和邊疆治理的情況,這些舉措是對漢制的繼承和創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而國家統一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因此,第一個子目與第二三子目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基于對課標內容要求的解讀和課文內容的分析,對課文內容進行重構,先了解元朝如何治理疆域遼闊的國家,通過展示行省制度以及邊疆地區的相關史料,學生了解行省制度和邊疆地區的治理在鞏固國家統一中所起到的作用,再通過文物史料和歷史遺址了解元朝統一之下各民族之間相互交往的表現,理解元朝的統一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環節
導入:展示“元代天字拾二號夜巡銅牌”(圖略),這個銅牌是國家一級文物,銅牌刻有六種文字,分別是梵文、藏文、漢文、維吾爾體蒙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兩個問題“這枚銅牌中反映了中華歷史的哪一信息?它為什么能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究任務一:制度建設固統一
材料1:唐和元疆域形勢圖對比(圖略)
問題:閱讀課文,找出元朝統一之下在疆域和民族上呈現什么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唐和元兩個朝代的疆域形勢圖對比,培養學生識別地圖的能力,了解這一時期元朝的統治范圍,為之后學習在西藏、臺灣等地區設置行政機構做鋪墊,同時,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元朝統一下疆域遼闊和民族眾多的現象。
材料2:元朝疆域形勢圖(圖略)
材料3:始分立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材料4:(中央)1. 從行政權上控制行省長官及其下屬官員的任命權;2. 從軍事權上控制行省長官調動軍隊的權力;3.從財政權上控制行省 70%的財賦收入。
——范紅軍《元代設行省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
問題:元朝如何治理遼闊的疆域?回憶宋朝治理地方的措施,并對比元朝的中央機構設置,你發現了什么?中國古代王朝在制度建設上有什么共同點?元朝這一措施對國家治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將元朝中央機構設置融入行省制度的學習中,學生閱讀史料,了解行省的主要權力和權力實施的情況。再對比宋朝治理地方的措施,通過問題“中國古代王朝在制度建設上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建立起二者的聯系,突出行省制度這一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加強中央集權的共性,進而認識行省制度在鞏固統一方面起的作用。
材料5:唐朝行政區劃局部圖和漢中歷史變遷圖(圖略)
問題:觀察唐朝初年的行政區劃圖,從行政區劃的命名和它們的位置看,你認為唐朝依據什么劃分行政區?元朝時漢中大部分地區被劃入陜西行省,元朝治理地方具有什么特點?元朝是漢中隸屬于陜西的開始,從區域劃分和名稱上看,今天的省與元朝的行省有什么聯系?這種做法的沿襲又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唐朝的道在此前的學習內容中未涉及,“犬牙交錯的方式為何能鞏固統一?又為何是創新?”是學生學習理解上的難點。借助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局部圖,通過對漢中地區及其隸屬區域發展變化的情況介紹,了解這種劃分方式對鞏固統一所起的作用。
探究任務二:邊疆治理固統一
材料6:地方軍事集團,經常騷擾西域的畏兀爾等其他地區。破壞當地的生產生活。
——摘編自張萬成《元代西部邊疆治理研究》
種族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矣。
—— [元]脫脫《宋史·吐蕃》
泉距京師五十有四驛,連海外之國三十有六島(注:驛,計算道路長度的單位)。
——[宋]陸藻《修城記》
泉州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
——[宋]趙汝適《諸蕃志》
問題:回憶我國歷史上與新疆、西藏、臺灣等少數民族地區關系發展的歷史。宋元時期,這些地區的發展情況如材料所示,請思考元朝設置的邊疆地區機構如何體現因地制宜的邊疆治理方式?思考西藏、臺灣地區與唐、元中央政府的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異同點和元朝政府的態度,尤其是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區的措施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歷程有什么重大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憶歷史上中原王朝與邊疆地區交往的史實”——“教師介紹元以前邊疆地區的發展情況和提問”——“思考邊疆地區機構設置如何體現因地制宜”學生理順歷史發展的因果邏輯,理解因地制宜的邊疆治理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方面的作用。以上教學活動不僅起到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而且使家國情懷素養的涵養如春雨般潤物無聲。
探究任務三:國家統一促交融
材料7:組圖(1)來自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的艾哈瑪德墓碑石(圖略)
(2)北京白塔寺(圖略)
(3)元張應瑞墓夫妻對坐壁畫(圖略)
年年此地成邊土,竟與胡人相間處。胡人有婦能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
——[元]戴良《涼州行》
問題:墓碑石上的兩種文字體現出有哪些外國人來到中國?中華民族發生了什么變化?白塔寺的歷史反映元朝統治者對它持什么態度?元墓壁畫這對夫妻的著裝中猜測墓主夫婦是什么民族?結合戴良的詩,思考統一之后各民族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
材料8:插圖《元朝的四等人制》(圖略)
材料9:元初,因言語不通,需設通事(翻譯)一職。后來,蒙古、色目官員“大率多通漢人語言”,其不通者僅“屈指可數”。
——陳得芝《從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與中華文明的多樣性》
(忽必烈詔令福建行省)招諭海外諸國: “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
——[明]宋濂《元史·世祖紀》
江淮、湖廣、四川、海外諸番土貢糧運,商旅懋遷,畢達京師。
——《元朝名臣事略》卷二
問題:在元朝遼闊的疆域范圍內生活著不同民族,他們在元朝社會從事著不同的職業,試想一下,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和元朝用人方式會對元朝社會發展產生什么影響?材料中的詔令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材料10:“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狀態,不同民族在血緣、文化等不斷整合。關系是尊重差別、相互學習。還表現為:經濟生產、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民族心理等層面。
——摘編自楊須愛《“民族交融”的科學內涵及實踐意義》
問題:結合材料10以及文物、遺址、不同人群的生活情況,說說看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與之前的民族交融相比,元朝的民族交融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認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可以從社會環境、文物和遺址的所在地、蘊含的內容等角度考慮。)設計意圖:元統一后便利了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這一內容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通過借助圖片、課后“知識拓展”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當時元朝境內的人口情況。再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學生獲取信息,從而理解元朝統一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促進民族交融。
通過三個探究任務,學生認識到“元朝的統一和統治促進了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
課堂總結:請同學們結合本課學習內容,說說看這枚夜巡銅牌為什么能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設計意圖:回扣導入的設問,學生從元朝和中華民族歷史兩個角度解答這一文物為什么能夠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涵養家國情懷。
三、總結與反思
“沒有知識支撐的情感是空洞的,沒有感情傾注的知識是僵化的。”[3]以家國情懷涵養為核心的教學中,教師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對照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和教科書的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準每一課的教學主旨,梳理教科書文本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在備課中適度選擇相關史事和史料補齊歷史發展時間線,理順歷史發展脈絡和邏輯鏈條。最后,以文字資料和歷史圖片輔以若干問題創設情境,搭建素養涵養的路徑。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對比、分析和解讀認識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脈絡,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自主習得而非記得。
【注釋】
[1][2] 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年,第 5 、52頁
[3] 黃牧航:《培育家國情懷素養的教學反思》,《歷史教學》2022年第13期,第16頁。
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研究課題“基于備、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策略研究”(立項編號:MJYKT2023-117)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