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義:研習“雪夜訪普”的緣由
通過歷史故事創設情境并開展教學可以成為課堂的常態。“雪夜訪普”所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趙匡胤雪夜走訪趙普商談國事,并且商定“先南后北”國家統一方略之事,后來被用作天子訪問大臣的典故。這在《宋史·趙普傳》中有詳細記載:
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
——[ 元]脫脫《宋史》
在《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中,《雪夜訪普圖》作為導圖出現,且導語亦提及此圖——描繪了新政權統治者與謀士籌劃統一方略的場景。導入對“雪夜訪普”事的強調,不僅使這一歷史細節處于基礎史料或核心史料的位置,且對教學邏輯的鋪設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在故事性的“雪夜訪普”中,涉及到了趙匡胤和趙普兩個人物。作為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在宋史乃至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自不多言。在宋初統一過程中,作為北宋開國文臣的趙普,其所發揮的作用亦不言而喻:正是在此次君臣雪夜對答中,定下了北宋“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統一方針。當然,有鑒于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趙普提出的“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治國方略,也深刻影響了兩宋政治。就具體內容而言,中國歷代王朝中,宋制最為復雜,但宋初“防弊之政”的措施多而不亂,基本圍繞權、錢、兵三個角度進行。
趙普流傳后世最廣的,是其“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年少時多“習吏事”,但學問不多。后在宋太祖的勸誡下勤奮讀書,“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1]這表明趙普作為文官宰相,受到最高統治者的倚重,這正與“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一目中文臣出任知州、文臣擔任樞密院長官、提倡文治等“重文”措施相呼應。
可見,無論是趙普其人還是“雪夜訪普”其事,在《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中,應當處于一個比較核心的位置。這不僅使學生能夠通過生動的歷史人物、靈動的歷史故事探究問題,進而開展史料研習,而且助力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
二、釋讀:左圖右史中的“雪夜訪普”
“左圖右史”是歷史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方法。將圖片和文字史料緊密結合,創設歷史情境并開展史料研習,這不僅踐行了論從史出的原則,而且秉持開放的史料觀[2],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孤證不立理念的具體實踐,浸潤了史料實證的學科素養。
北宋以降,多有史籍記載趙普其人其事,這既有筆記小說,也包括民間或官方史書。前者如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南宋邵伯溫《邵氏見聞錄》等,后者如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元代脫脫《宋史》等。史籍中對“雪夜訪普”故事內容的記載基本無二,其中以《宋史》的記載較為詳細。而以圖畫形式描繪“雪夜訪普”的作品,當屬《雪夜訪普圖》。
《雪夜訪普圖》由劉俊創作。劉俊是明宮廷畫家,在明憲宗、孝宗兩朝曾供奉內廷,被授“錦衣都指揮”職。劉俊“字廷偉,山水人物俱能品”。其傳世作品有《三仙戲蟾圖》《雪夜訪普圖》等。本課中的導圖即為《雪夜訪普圖》原圖的縮小版。
圖像學作為一種產生于西方文化情境中的美術史方法,比較適合解釋中國佛教藝術繪畫及現存文本記載的歷史人物畫。[3]因此可以從圖像學的角度對此圖進行分析。圖中重點突出了皇帝的形象:宋太祖端坐于房屋內,頭扎巾帽,身著織有盤龍紋的黃白色袍服,與右側跪地且拱手施禮的趙普做講話狀。二人座位前有炭盆在“熾炭燒肉”。而在房門旁側立之人,當為趙普之妻。趙普家門口還有四位執兵器者,在雪夜中受凍。整個圖畫中的枯樹、烏鴉、大雪、遠山等營造了一種頗為嚴肅的氣氛。《雪夜訪普圖》對景色及人物的塑造,在側面襯托出了當時的大背景和統治者的焦慮心態: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統一?如何才能鞏固國家統一?等等。這些內容在“雪夜訪普”的文本敘述中都有跡可循。
然而細品文本史料與《雪夜訪普圖》中的描述,卻能夠發現其中一個明顯差異。《宋史·趙普傳》記載:“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而《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是:“上曰: ‘已約吾弟矣。’已而開封府尹光義至……”由此可見,夜訪趙普者,不僅有趙匡胤,還包括后來成為宋朝第二位皇帝的趙光義。但《雪夜訪普圖》中并未見到趙光義的身影。之所以如此,筆者推測多與明中期的政治環境有關。
明軍于1449年在土木堡敗于瓦剌軍隊,英宗被俘。后郕王朱祁鈺被勸進稱帝,史稱景泰帝。后景泰帝將返京的英宗軟禁于南宮。及至景泰八年,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這一系列政治事件深刻影響了官方史書對景泰帝時期歷史的書寫。在《明英宗實錄》中,將景泰朝史事以《廢帝郕戾王附錄》名目附入其中。可見官方修史與朝廷政治大有關聯。鑒于明代皇帝多崇信道教,所以明代的繪畫中多出現道教人物形象,如劉俊的其他傳世作品《劉海戲蟾圖》《三仙戲蟾圖》均與道教有關。這從側面印證了作為宮廷畫師的劉俊,在創作歷史畫作時,不會不考慮時代背景。趙光義繼位與景泰帝“遄據天位”,均是以兄弟的身份承繼大統,具有相似性,這大概率也影響到了劉俊的創作。在《雪夜訪普圖》中不再呈現趙光義,不會影響畫作所要表達的主旨,而且附和了明中葉的政治環境。《雪夜訪普圖》與“雪夜訪普”文本敘述的差異是古代政治環境影響藝術創作的鮮明例證。
史料有真偽,所以實證有“證實”和“證偽”兩個角度。二者結合有助于形成嚴謹且嚴密的論證過程。結合“雪夜訪普”的文本敘述,對劉俊《雪夜訪普圖》內容的釋讀就是顯而易見的例子。而在證實和證偽基礎上的邏輯推演和合理追溯,確保了推理論證的可靠性、嚴謹性和適切性。[4]
三、運用:圍繞“雪夜訪普”的史料研讀
將史料展示與問題探究相結合,并且根據史料的運用組織課堂學習活動,可以使史料研習切實落地。筆者指導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對“雪夜訪普”的故事情境開展了問題鏈式的研習活動。
材料一:《雪夜訪普圖》[5](略,見教材)
問題1:材料一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能從圖中提取哪些信息?
從史料實證水平1的描述和教學實際出發,可以先區分史料類型,提取表層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圖中提取史事的時空:雪夜、趙普家。這不僅因為在接下來的問題設計中會提及,而且對于時空的理解,我們不宜把它們看作是歷史事物發生的背景條件,而應該直接把它們看做是歷史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6]進而請學生闡述圖中關鍵性的細節。學生很可能會從圖畫本身思考問題,這與教學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遠,這就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材料。
材料二:《宋史·趙普傳》中的“雪夜訪普”事(略,見前文)
問題2:材料二中提及的歷史人物有哪些?這與《雪夜訪普圖》所繪人物有何差異?
問題3:你認為《雪夜訪普圖》與“雪夜訪普”事,哪個真實性相對更高?請問圖像史料和文字史料為什么會出現人物上的差異?
“左圖右史”、圖史結合的方式能夠強化學生對“雪夜訪普”的理解,彌補了教材圖像缺乏文字的缺陷。學生研讀文本敘述后,基本可以知曉故事的大概涵義,了解文本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圖文對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圖中沒有出現趙光義。
至于問題3,學生需要關注圖、史的創作時間:元朝和明朝中葉。編纂于元朝的《宋史》相比于創作于明中葉的《雪夜訪普圖》而言,在時間上距宋初更近。而且史書相較于藝術作品來說,亦更具說服力。問題3第二問涉及的知識點超出了部分高中生的認知范疇,故而教師可以根據教情學情決定是否展開。通過以上史料研習,學生以對比的形式探尋史料間的差異,亦對圖像史料所傳達出的信息有了頗為合理的解釋,進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問題4: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宋太祖夜訪趙普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5:前已提及,宋太祖在大雪紛飛的天氣下夜訪趙普,這表現了太祖什么樣的心情?結合所學指明原因。
趙匡胤建立宋朝后,新政權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宋太祖夜訪趙普的原因正在于此。如何才能穩步推進國家統一是這次君臣雪夜對答所要解決的問題。雙方在“先南后北”的策略上保持一致,認為可以將北漢作為宋與遼之間的屏障和緩沖帶。
皇帝不顧嚴寒,于夜晚冒雪前往大臣家中,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宋太祖擔憂、焦慮的心情,一個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呈現在師生面前。宋太祖所憂慮的不僅是要終結唐末五代政權更迭的亂世,引導新政權由大亂走向大治,而且要開啟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新局面,從而實現宋朝的長治久安。如果說前面的問題立足素養,則問題4、5重視史料本身所傳達出的歷史信息,且關注教學邏輯的需要。
材料三:(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司馬光《涑水記聞》
問題6:結合材料三,指出趙普所認為的唐末以來朝代更替頻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這個問題?
這一問題緊扣教材第一目“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從當時人(趙普)的角度回答“防弊之政”措施的原因及核心內容。仔細梳理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我們發現其所針對的問題正是趙普回復宋太祖的“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其具體內容也全部圍繞“權、錢、兵”三個方面展開。由此學生能夠認識趙普作為文官宰相,受到宋初統治者的倚重;也可以理解趙普的運籌帷幄和老成謀國,不愧為北宋初年文臣之首;而趙普提出的“抑武”舉措也進一步營造了宋初文官政治或士大夫政治的局面。因此,問題6可以說是銜接“雪夜訪普”故事與宋初集權措施的關鍵一環。
綜上,立足情境創設開展史料研習,在精選史料基礎上進行精確設問,有助于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涵育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助力歷史學科育人功能的實現。
【注釋】
[1] [元]脫脫等:《宋史》卷256《趙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8940頁。
[2] 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4頁。
[3] 劉曉杰:《<雪夜訪普圖>的圖像學解讀》,《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65頁。
[4] 魏恤民主編:《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30頁。
[5] 《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2頁。原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6] 黃牧航主編:《時空觀念的教學設計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9頁。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規劃課題“高中歷史‘立人’課堂的區域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4SC2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