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中,教材有這樣一句表述:“尼羅河的特產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紙,是古代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1]在聯系了西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相關知識后,有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早在公元前28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但是我們依然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實際上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并且至今存在爭論,大家的爭議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莎草紙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二是究竟誰才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莎草紙究竟是怎么制作的,按照研究專家的表述,制作者“把紙莎草伐斷取回,去頭去尾除去根葉,削去硬質綠皮,留莖,用小刀將淺色的內莖切成40cm左右的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6天,去除多余的糖分,之后,將這些薄片交錯并排放成一層,然后在上面覆上另一層,兩層互相垂直,邊澆水,邊用石頭擊打,利用從薄片內流出來的糖質粘液,使草片間彼此粘連起來,并排地鋪開,直到適當的寬度,再把大石塊緊壓在上邊,經過一段時間被風吹干,用手按住象牙或貝殼磨光其表面,最后便加工成為莎草紙了”[2]。據此我們可以發現,莎草紙從原料到成紙的幾個工序純粹是物理性的加工,而紙的生產則是化學性的制作,對此我國造紙業的學術權威劉仁慶教授在相關文章上指出:“莎草紙只不過是莎草的粘合物,類似我國古代的竹簡或木牘,不具備紙的‘抄造’特征,不能算作真正的紙。”[3]這樣,我們就解決了第一個疑問,即古埃及的莎草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雖然莎草紙的出現,使古代埃及的大量信息得到傳播和保存,但是它的原料單一,只能使用尼羅河流域的新鮮紙草,使它的產地只能局限于埃及,限制了它的推廣。尤其是“公元900年大食國的阿拉伯人由大馬士革出發,到非洲北部的開羅城興建了造紙工場”[4],由此莎草紙最終被中國紙所取代。
對于第二個問題,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造紙術是東漢中期由蔡倫發明,但實際早在唐宋時期,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與一些學者就提出,漢初即已有紙,他們認為蔡倫并非紙的發明者。伴隨現代考古發展,西漢時期的實物紙被發現——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郊放馬灘的西漢墓葬中出土一幅紙質地圖的殘塊,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出土于古墓葬的“西漢紙”。2016年10月,在經過多年研究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李曉岑教授在國內最權威的考古類核心期刊《考古》登載文章明確指出:“中國最早的造紙術是西漢出現的澆紙法,而非東漢蔡倫的抄紙法造紙術。放馬灘紙是目前可確定時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麻紙,也是存世最早的初級加工紙。”[5]
融合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這樣解答學生的疑問,即古埃及的莎草紙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紙,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還是中國。
【注釋】
[1 ] 《中外歷史綱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頁。
[2][3] 劉仁慶:《由“莎草紙”引起的聯想》,《天津造紙》2011年第2期,第46頁。
[4] 劉仁慶:《中國造紙術的西傳》,《中華紙業》2008年第5期,第79頁。
[5] 李曉岑:《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出土紙的再研究》,《考古》2016年第10期,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