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性文本是對歷史教科書中敘事正文以外課前導語、插圖、學習聚焦、思考點、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問題探究、學習拓展等欄目的統稱,有利于提升教科書可讀性、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問題意識。如何充分利用輔助性文本?筆者嘗試從情境化路徑入手,創設輔助性文本的圖片、文字等資料情境,藉此設置問題,供學生思考、探究,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正確的歷史認識。
一、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輔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徑的實踐
筆者援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對試題情境所界定的“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四種類型的情境,將輔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徑分為四個類型。
(一)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指在歷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史料、圖表、歷史敘述、史論等問題?!盵1]例如,學習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筆者利用第16頁的“里耶秦簡戶籍簿”(即圖一)和第20頁“學習拓展”欄目中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有關秦律的竹簡”(即圖二),創設學習情境:
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學習秦朝歷史的時候,從史學著作中搜集到兩幅秦簡的圖片。
說明圖一、圖二中史料所具有的研究價值。
該學習情境的立意是將史料價值問題作為一種題型介紹給同學,輔以答題的規范,藉此深化學生對秦朝國家治理舉措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多視角分析史料價值,因為部分同學對該竹簡的文字研究價值未給予足夠重視或直接忽視了這一點。
本題的答題思路大致如下:
圖一、圖二均為實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圖一是秦朝戶籍簿的內容,利于研究秦朝戶籍稅收制度。
圖二是記載秦律的竹簡,利于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該竹簡還可以了解秦朝小篆字體及當時書寫材料等信息。
總之,圖一、圖二作為實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它可以與文獻資料相佐證,對研究秦朝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指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遇到的與歷史有關的問題,如在傾聽長輩的回憶、觀看影視劇、游覽名勝古跡時遇到的問題?!盵2]該類型情境因涉及日常生活,往往能喚起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熟悉的生活場景,容易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利用教科書第24頁的描繪商業狀況的“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圖設計情境:
如圖所示是“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
該畫像磚描繪了怎樣的場景?該場景反映了什么?
設計該情境一是為了關聯“光武中興”這個主干知識,二是為了拓寬學生對光武中興的認識,因為教科書中對造就光武中興的措施,涉及經濟方面內容較少,事實上恰恰是“自光武帝以來,東漢王朝就對商人和商業采取放任甚至保護政策,東漢前期實施了鞏固王朝、恢復生產的措施。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東漢的工商業和城市也逐漸發展繁榮起來。在鼓勵、保護商業活動的政策下,東漢的商業也活躍起來?!盵3]該畫像磚有助于學生從經濟角度深化對光武中興的理解。同時,從史料價值的角度設置情境,可以考查學生對該畫像磚史料價值的理解,畢竟“通過社會生產類的畫像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窺見漢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狀況,甚至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4]
(三)社會情境
“社會情境,指對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如某種社會風俗的來龍去脈,某個國際爭端中的歷史背景問題?!盵5]此類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社會問題上,進一步思考社會問題的源流以及歷史當事者是如何應對社會問題的。筆者參考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的導語創設情境:
以下是對西漢初年社會狀況的描述:楚漢戰爭中獲勝的劉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漢初立,社會殘破,連為皇帝套馬拉車,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將相大臣只能乘牛車出行。曲逆城原有3 萬多戶,戰后只剩下5000戶。
思考: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面臨此狀況,你會如何應對呢?
該情境的創設旨在喚起學生同情之理解。時代境況激發了漢初統治者的問題意識,即如何恢復經濟、振興民生?!鞍凑湛屏治榈碌姆治觯瑲v史理解就是通過我們追問行為者以此行為想解決什么問題而發現行為者意圖的事?!盵6]統治者的問題意識便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展開歷史敘事時順承統治者的時代感知與后續措施的邏輯環扣,為學生學習漢初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解的坐標。
(四)學術情境
“學術情境,指歷史學術研究中的問題,如歷史學家對某一歷史問題有多種看法等。”[7]學術情境有助于學生借助學者提供的觀點或視角深入理解歷史知識,構建起歷史認識。筆者在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課前導語的基礎上,設置了如下的學術情境:
北宋學者沈括認為,唐朝人寫過的不少描寫當時“奉養器服之盛”,即奢華生活的“富貴詩”,“乃貧眼所驚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即沒見過世面,不值一提,遠不及宋朝)。請結合北宋經濟狀況,論證沈括觀點的合理性。
該情境置于第一框題“經濟的發展”之后,作為小結,意在引導學生從唐宋日常生活的微觀視角理解宋朝商品經濟的繁榮。沈括是以科學家聞名于世的,其人文學科成就巨大,例如檔案文獻學方面,“為確保檔案文書不會在謄抄的過程中被遺漏或修改,維護公文的原始真實性和證據權威,沈括提出了朱筆圈之的改錯思想。沈括強調在整理和校正文獻的過程中,對更正之處應用朱筆圈之,通過制度和工作程序的約束改變過去校書官敷衍了事的混日子行為……對于宋代檔案文獻的整理與保存,具有不可小視之功。”[8]也正因為如此,將作為人文學者的沈括作為上述學術情境中的“北宋學者沈括”是合適的。
二、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輔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徑的反思
上述的例子引發了筆者幾點感想。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適時地將輔助性文本創設成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利用輔助性文本的意識,養成見到文物圖片等資料,如秦簡、東漢畫像磚,思考其史料價值的習慣。
其次,將“輔助性文本”情境化可以強化教師的命題意識,將輔助性文本充分利用起來,作為命題素材以備不時之需。
最后,創設情境本身也是對教科書中資源的整合,將情境的創設與主干知識建立關聯,將主干知識隱含于“情境”之中,要有明晰的價值導向。學生對情境的解讀也是學習的過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必要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識,情境置于教學中的哪個環節,則視情況而定,例如上述學術情境例題,材料本是課前導語部分,但為了深化學生對宋朝經濟發展的理解,故將情境置于“經濟發展”框題最后,作為本框題小結。
綜上所述,對輔助性文本作情境化加工,創設“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利于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而構建正確的歷史認識。本文主要是利用了課前導語以及部分圖片創設情境,至于教科書中“思考點”“學習聚集”“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問題探究”等這些更為豐富的輔助性文本,所涉無幾,這也可作為筆者今后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注釋】
[1][2][5][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頁。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52頁。
[4]鄭商:《漢代畫像石中的社會生產類圖像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1頁。
[6] [ 美 ] 喬治婭 · 沃恩克著,洪漢鼎譯:《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第 26 頁。
[8]高雪華:《沈括的檔案文獻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