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多項貴州非遺文化名錄當中,“安順地戲”是非常獨特的存在。戲曲內容弘揚忠君愛國、正義等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而作為地戲表演最重要的道具——地戲面具,角色形象眾多、設色艷麗、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2013年,研究者收集整理地戲和地戲面具的相關資料,甄選其中的教育資源并設計成“創玩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經過長達十年的努力,貴州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此外,在結合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地戲面具校本課程充分發揮了育人的重要價值。
一、實踐與研究
(一)尋根溯源——地戲與非遺傳承人
我們與團隊成員走訪貴州安順地戲博物館,向非遺傳承人秦發忠老師請教,以此來全面了解地戲文化。面具的多樣造型,體現著民間藝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但因環境限制,地戲發展受限,掌握面具雕刻技藝的藝人越來越少。
(二)將地戲面具轉化為教學內容
將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有多種途徑。我們依據非遺資源的產生、發展歷程、環境因素、技藝技術、表現手法、創作材料、視覺形象、藝術特征等十個方面進行收集,甄選出其中具有正向教育意義的元素,摒棄低俗愚昧的內容。具體我們通過以下轉化路徑,將地戲面具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如圖所示。
該轉化路徑有效歸納了校本課程需要收集的資源,同時將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關聯,這有利于教師設定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經過實踐,我們一致認為此轉化路徑是有效的、有價值的。
(三)地戲面具校本課程教學實施條件
我們結合教材內容,將“創玩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研究進行常態化實施。比如:江西版教材中《面具》《家鄉的橋》《重復的美》《小吊飾》《裝飾畫》等課程,我們摒棄以往抽選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的學習方式,而是隨班教學,在教室用普通的設施、普通的美術用品普及所有學生,以擴大課程教學的覆蓋面。“創玩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的常態化開展,提升了課程的適用性,同時也落實了國家美育要求。
(四)拓展地戲面具的表現形式
對于學生來說,地戲的內容是較為廣泛的,因此教師創設“創玩地戲面具”非遺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聚焦面具的學習,在飽含愛國主義精神中領悟面具形象的塑造精髓。以面具的視覺美,提升學生的美術識讀能力;以面具的形式美,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以面具的性格美,提升學生對道德品質的判斷能力;以面具的底蘊美,提升學生對民間文化的理解能力。學生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將地戲面具的形象設計成文創產品,以此美化教室、美化學校、美化社區。地戲面具已融入學校“尚美”課程體系,為校本課程的建設注入了豐富元素,使得“將民間藝術引入課堂”的理念得以實質性推進。
(五)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設置
為確保地戲面具校本課程的實施質量,在課程設計上,我們根據學生的學段和年齡特點進行劃分,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我們將課程內容系統化、結構化,整理成教師與學生共同適用的學習繪本,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與完整性。我們還制定了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標準,實現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推動“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單元化教學方法全面展示了地戲面具的獨特魅力,簡化了復雜的概念與觀點,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地戲面具。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習過程更為系統,亦提高了學習成效,它還使非遺文化的教學與評價標準更為明確、客觀。
二、以“三化”標準建立校本課程
結合國家教材,我們采用豐富、生動、規范的教學方式開發地戲面具課程,旨在探索新的表現形式。這種創新思路能有效推動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使其走向更廣泛的社會領域。
(一)豐富化
結合藝術課程標準的規定,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元化的材料,豐富他們在地戲面具創作中的表現手法。由于小學生熱衷于富有挑戰性和新奇的創作方式,因此他們創作出的地戲面具獨具一格,且充滿趣味性。
(二)生活化
在課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地戲面具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這符合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 ,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規范化
教師要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標準、教學標準、學生學習標準,以此使得非遺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加規范。
三、“一師一色”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針對學生、教師、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網絡課堂、博物館課堂、傳承人課堂、社團課堂、樂童課堂、雙師課堂、互動討論、實踐操作等形式開展教學,打造“一師一色”校本課程,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提升育人品質
“創玩地戲面具”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提升了貴州非遺校本課程的育人品質。學生上完每一堂課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一位男孩表示:“老師,以后要多上一點這樣的課!”顯然,學生不僅對這個獨特的美術課程非常喜愛,而且還表達了他對其他非遺課程的期待。一位女孩說:“今天是我的生日,這堂課就是我收到的最棒的生日禮物!”學生將這一特色課程視為“禮物”,相對于物質饋贈,他們更趨向于精神享受。學生通過欣賞自己的美術作品,表達著對地戲面具的喜愛,在學習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享受,體現了其價值觀的健康發展,這也正是我們開發貴州非遺校本課程的初衷。“一師一色”校本課程充分彰顯了貴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價值,學生不僅習得了美術技法,還實現了“美之發現、美之欣賞、美之創造”的課程目標,堪稱美育實施的典型案例。
(二)生成校本課程
在非遺課程研發過程中,我們整理出了一套有效的非遺轉化校本課程的策略:非遺文化調查—教育價值提煉—課程內容評估—編輯課程—繪本繪制—設計教學—實踐驗證。
我們不僅成功研發了“創玩地戲面具”校本課程,同時還構建了“非遺資源評估表”“非遺資源轉化課程路徑”“四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實施評價”等實用工具,以輔助其他美術教師開發出更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入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由于編者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局限,地戲面具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尚未實現,從而導致大部分創作仍依賴于傳統手段。因此,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對數字美術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嘗試。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尚義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