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水平經貿規則一般被認為是具有更高的標準,政策覆蓋面更廣,更具有可執行性和約束性的國際經貿規則。RVC、關稅優惠幅度等原產地標準作為經貿規則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在高水平經貿規則中成為影響成員國之間貿易的核心內容。通過對比現行CPTPP、RCEP等高水平經貿規則中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可執行性和貿易效益,建議應對接高水平經貿規則,充分運用原產地標準促進國際貿易的便利化。
關鍵詞: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RVC
中圖分類號:F7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7-0168-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rigin Standards of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Ma Zh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105)
Abstract: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with higher standards, wider policy coverage, greater executability and constraints. The standards of origin, such as RVC and tariff preferenc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and have become the core content that affects trade between member countries in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By comparing the limitations, enforceability, and trade benefits of origin standards in current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such as CPTPP and RCEP, 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should be matched, and the origin standards should be fully utilised to promote the facili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Keywords: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origin standards; RVC
由于多邊貿易體制在世貿組織(WTO)成立以來發展較為緩慢,以WTO規則為基礎建立的現行國際貿易秩序,正在遭到強烈沖擊和破壞。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興起,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發展預示著新的國際貿易秩序逐步形成,尤其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對國際經貿規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實施更高標準的經貿規則極為迫切[1]。與現有的經貿規則相比,高水平經貿規則一般被認為是具有更高的標準,政策覆蓋面更廣,更具有可執行性和約束力的國際經貿規則。
隨著數字經濟和國際貿易新業態不斷發展,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越來越多,主要表現有《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區域貿易協定,這類貿易協定通常突出的是締約國間的優惠條款。根據協定條款內容,主要包括WTO-Extra和WTO-Plus兩種類型。WTO-Extra是協定中存在較多新議題、新規則。WTO-Plus是協定下關稅減讓高于WTO水平,在非關稅壁壘方面更為便利。一般WTO成員國之間關稅按照最惠國待遇條款,以最惠國關稅為主,且禁止非關稅措施條件下有例外條款予以排除,而現行高水平的經貿規則下成員國之間關稅通常以零關稅為目標,在非關稅措施方面也會具體規定和相關要求。
例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之間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零關稅商品在所有進出口商品中占比達到90%,《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簡稱CPTPP)締約國之間進出口的零關稅的商品占比達到99%,零補貼、取消非關稅壁壘等優惠的貿易規定遠遠高于各成員國在WTO中的開放承諾。在技術貿易壁壘、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動植物檢疫措施、投資措施、海關程序等方面,RCEP、CPTPP等經貿協定對貿易便利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協定條款等同于升級了WTO中有關貿易條款,可以被界定為WTO-Plus協定。
一、原產地標準是高水平經貿規則的核心內容
目前,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內容體現在多個維度,既有側重于降低進出口商品的交易成本和要素流動的壁壘,例如降低關稅和對外投資負面清單等準入限制;也有側重于提高對知識產權、勞工標準、生態環境等的保護程度等。前者會降低貿易成本,而后者有時會增加貿易成本。特別是對于后者,過高的標準可能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地位,甚至可能被一些國家濫用成為保護主義手段。
對比各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內容,其中原產地規則是貿易協定的核心內容,包含原產地標準和原產地程序管理制度,原產地標準直接決定了貨物的“國籍”身份,是貨物能否根據貿易協定在進口國享受優惠關稅待遇的重要依據,因此,原產地規則在區域貿易優惠方面提供了便利,但是對于協定非成員國卻成為隱性的貿易保護措施。一方面,通過原產地標準可以防止區域外國家實行貿易轉移,另一方面,原產地標準在區域成員國之間的認可,可以保障區域內成員利益,因此研究高水平經貿規則下的原產地標準具有重大意義。無論雙邊貿易協定還是區域貿易協定,在談判過程中,原產地規則都是貿易協定磋商階段的核心內容,是各締約方權衡、博弈的核心問題。
二、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比較
經貿規則在認定原產地時,有完全原產和非完全原產兩種情況。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原產地認定標準也不例外。高水平經貿規則中完全原產標準與世貿組織《原產地規則協議》中原產地標準的規定是一致的。對于非完全原產的貨物,實質性改變標準則是貨物原產地認證的核心。目前在國際實踐中實質性改變標準也是各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經常使用的標準,具體化表現為三種。一是稅號分類改變標準(CTC),通常以稅則歸類前四位的改變為實質性改變的標準。二是增加值百分比標準(VC),它是對非成員國或地區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后的增值部分超過占貨物價值的一定百分比。通常包括三種計算方法:在出口國增加的價值達到最低百分比(RVC);最終產品的價值和進口投入要素的成本之間的差額達到一定比例(MC);產品的原產零件價值滿足最低的原產比例要求(VP)。三是加工工序標準(TP),即在成員國進行的賦予制造、加工后所得貨物基本特征的主要工序。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中對于原產地標準的規定基本遵循《原產地規則協議》和《京都公約》的規定,但也有部分國際經貿規則的原產地標準隨著貿易便利化和區域貿易協定需要而規定得更加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以CPTPP、RCEP以及中—韓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以及亞太貿易協定等高水平國際經貿協定為例,比較其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可執行性和貿易效應。
(一)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比較
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是區域貿易協定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經貿規則如CPTPP、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等突出對非成員國知識產權、勞工、環境等的保護程度,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環保、勞工權利等相關的社會領域,從而加重了對非成員國的限制性。不同的經貿規則下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也有不同。具體見表1。
CPTPP區域內關稅為零,但是要求的原產地標準比較復雜,針對不同稅號的商品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凈成本法、增值法、價格法和扣減法)得出RVC,且不同方法下的RVC標準也不同,注釋的信息復雜,原產地標準的透明度不高,限制性較強。例如,對于HS編碼為6702.10的商品而言,在適用價格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不低于55%;在適用扣減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不低于45%;在適用增值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不低于35%。那么在具體的進出口業務中實際運用原產地規則時,無論采取哪一種計算公式,只要其中一個最低百分比RVC結果符合協定規定的標準,貨物就能取得CPTPP項下的原產地資格。再如,對于HS編碼為70.05的商品而言,具體業務中運用價格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高于或等于50%;運用扣減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不低于40%;在適用增值法公式時,增加值百分比RVC應不低于30%。同時,CPTPP針對汽車、紡織品、部分蔬菜,還設置了專門的原產地標準,更為嚴格的要求形成了對區域內國家的貿易保護和非成員國的貿易限制。
相對于CPTPP,RCEP的原產地標準透明度較高。對區域價值成分要件規定了扣減法與累加法兩個計算公式,而且無論采取扣減法公式,還是累加法公式,RVC都必須大于等于40%(RVC40),因此RCEP的RVC40是一種相對簡潔且限制性較低的計算標準[2]。
中—韓自貿協定原產地標準中RVC大于等于60%、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中原產地標準RVC大于等于40%,亞太貿易協定規定的原產地標準RVC大于等于45%,計算方法規定也較為簡單、透明,主要采用扣減法。
國際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中區域價值成分占比要求越高,其限制性就越強,規定的計算越復雜,對區域的保護作用就越明顯[3]。除此之外,直接運輸規則也是國際經貿協定中原產地標準內容的重要規定之一,通常要求出口方將符合協定原產地標準的貨物未途經其他國家或雖然途經但是貨物在第三國境內未進行任何其他處理,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定時間時,可持有原產地證書享受進口國家的優惠關稅。但是運輸中有很多種例外情形,例外情形越多,對非成員國的限制性就越弱;例外情形越少,對非成員國的限制性就越強。從上述規則規定的直接運輸規定內容上看,RCEP原產地規則所確定的例外情形多于CPTPP,也多于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和中韓自貿協定、亞太貿易協定。因此就直接運輸方面而言,CPTPP限制性最強。
(二)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的可執行性比較
可執行性主要從原產地證書的程序性規定方面衡量。高水平經貿協定中CPTPP規定原產地證書是原產地證明的唯一法定文件,具體規范條款也較為簡單。除此之外,原產地證書的簽發可由出口商、生產商或進口商自行填寫,可執行性較強[4]。例如RCEP規定簽證機構出具的原產地證書以及經核準的“出口商或者商品的生產商”自行出具的原產地聲明由各締約方在一定期限內(6個月)核查落實即可具備法律效應,在可執行性較強的同時,以原產地聲明的形式規定在執行上還具備靈活性。同時,RCEP還規定了背對背原產地證明,對于自由貿易區內的轉口貿易而言非常便利。中—韓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以及亞太貿易協定規定的原產地證書均規定由簽證機構簽發統一格式的產地證書,未及時申領可提出擔保先以優惠關稅通關后再補交相關材料。主要高水平經貿規則可執行性比較見表2。
(三)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的貿易效應比較
CPTPP最終目標是區域內商品流通實現“三零”,即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CPTPP規定的締約國之間進出口商品中99%的零關稅產生的關稅減免效應,不僅僅有利于傳統貨物貿易的持續擴大,而且還會通過產品帶動產業,進而輻射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轉讓、吸收成員國的投資等領域。CPTPP還規定了原產地標準的完全累積規則,一方面會推動CPTPP區域內企業在本區域內進行生產與采購,促進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出現強烈的排外效應,排斥區域外材料的生產及采購。相比較而言,RCEP的最終目標是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關稅減免效應僅停留在傳統貨物貿易方面。RCEP也規定農產品配額作為例外,相較于CPTPP而言,存在領域的局限性。中—韓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以及亞太貿易協定對于關稅的優惠幅度不同,關稅減免效應差別就不同。例如編碼為6401.10.0000商品,向韓國出口時,就會有中—韓自貿協定、亞太貿易協定以及RCEP多種優惠關稅稅率的選擇,企業必須對照各協定的原產地標準去選擇最優惠的關稅。這種“意大利面碗效應”“意大利面條碗”現象(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一詞源于巴格沃蒂(Bhagwati)1995年出版的《美國貿易政策》(U.S. Trade Policy)一書,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貿易協定(RTA),統稱特惠貿易協議下,各個協議有著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這種現象被貿易專家稱為“意大利面條碗”現象。會降低區域優惠的本意,反而不利于企業對政策的運用。
三、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的運用
關稅涉及一國的中央統一事權,原產地規則的適用不同決定著商品進出口通關時關稅稅率的選擇和關稅水平。在適用的原產地規則、海關通關預裁定、進口通關時限等方面,海關可以對標RCEP、CPTPP規則等高水平經貿規則原產地標準,探索擴大背對背原產地證明、原產地自主聲明等內容,強化通關時限要求,壓縮通關時限,提高通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并結合不同的區域價值成分計算方法,靈活性適用最有利于企業的標準。結合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中“后關境”規定對原產地標準的影響,不斷優化合規管理機制,從而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1.作為非高水平經貿規則成員國身份的應對問題,我國政府應鼓勵企業走出去,擴大對高水平經貿規則成員國的海外直接投資,規避其原產地標準的限制性,降低成員國貿易轉移效應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的損失[5]。也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金融政策、投資政策,實現企業的創利、創匯;充分利用雙邊或多邊投資協定,合規化經營,通過享受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規避市場準入風險。
2.作為RCEP成員國,充分利用RCEP等高水平經貿協定中背對背原產地證明以及原產地自主聲明的靈活性規定。我國應逐步推進企業的國際信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港)、保稅區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區內開展貨物的儲存、整理、重新包裝、改裝、拆開或集拼、加工和制造、展覽、全球采購和分撥配送、轉口貿易等活動,并提供一定時間內的免稅、減稅以及管理費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和便利化支持[6]。其中,有關加工和制造的規定與RCEP特定原產地規則相關,轉口貿易方面的規定等與背對背原產證有關。因此自貿區(港)可利用區位優勢,對來自日韓等RCEP成員國的初級產品、中間產品進行加工,然后再轉運到區域內其他國家;也可以利用對東盟國家的技術比較優勢,將東盟的原材料、中間產品經自由貿易區(港)加工、轉口,然后輸往日本、韓國等較為發達的成員國[7]。此外,對于來自區域外其他國家的原材料、初級產品、中間產品,我國可以利用RCEP特定原產地規則,通過加工使其產生實質性的改變,達到中國原產產品的標準,再銷往區域內其他國家,也能夠獲得協定內的優惠關稅待遇,進而大力發展轉口貿易。
3.區域價值成分計算過程中的復雜性問題。在增值比例的計算中勞工價值的計算,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規定不同,計算方法就會不同,進而引發原產地規則使用受限或成本增加等問題。因此,首先要明確高水平經貿規則中規定的勞工價值包括的內容,是包含運營商經營中的所有勞工的勞動力價值,還是僅限于與生產該產品相關的勞動力價值,以及利息費用的歸類問題等;其次出口工廠價中各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引起計算結果的差異情況也是產地證認定中容易產生糾紛的部分。
4.加工工序標準的問題。在加工工序標準核定原產地時,尤其是確定多工序中哪一工序是賦予貨物基本特征工序的主要工序,需要專家進行界定,專家的認可度及其認定標準是否對接國際標準也會影響認定結果偏差。這些差異對于在原產地標準規定的核查程序環節就會產生爭議,可能會導致企業被補稅、罰款,并影響其征信。因此我國在勞工標準、會計準則、技術服務標準等方面均需和國際接軌,避免“意大利面碗效應”以及原產地標準認定過程成本大于關稅減讓效應的出現。
5.原產地合規管理機制方面的問題。地方商務部門、貿促會、商業聯合會等機構應開展高水平經貿規則關于原產地標準的界定培訓活動,幫助企業充分運用高水平經貿規則中原產地標準,推算出口產品是否具有原產地資格,使企業能夠合理地在經貿協定成員國區域范圍內采購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選擇最佳供應商,控制產品成本,在出口商品進入成員國國內市場時,享受優惠關稅和便利條件,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普及原產地標準相關知識,幫助中小微企業熟練掌握各種優惠原產地規則,助力其發展壯大。此外,區域內部的價值鏈會因國際經貿關系的變化而變化,貿易便利化措施對投資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我國的大中型制造企業亟需重新審視在經營區域內的既有價值鏈是否高效利用了高水平原產地標準,在管理機制方面建立有助于價值鏈、供應鏈全過程的合規性。
6.出口企業應對附加關稅層面的問題。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研究如何利用高水平經貿協定下的原產地規則,如RCEP、CPTPP及CAFTA等關于原產地累積評估規則,削減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利潤。面對近年來貿易戰帶來的附加關稅,出口企業更應研究和運用高水平經貿協定中相關原產地規則、海關稅則稅號歸類規則等內容,確定企業出口的相關產品是否屬于超限的附加關稅范圍。同時,出口企業應研究和運用各國公布的超限進口附加關稅豁免規則,如果符合豁免條件,應積極準備資料,申請豁免,這也是避免遭受超限附加關稅損失,降低出口成本的正確路徑。出口企業出口產品面向的是海外市場,因此應建立自己的出口貿易合規與預警機制,以便在考慮正常關稅進出口的前提下,準備好應對國外保障措施、反傾銷、反補貼等特別關稅的沖擊。參考文獻:
[1]周禛,左思明.高水平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下原產地規則趨勢、影響及中國應對[J].國際經濟合作,2021(6):37-42.
[2]劉瑛,夏天佑.RCEP原產地特色規則:比較、挑戰與應對[J].國際經貿探索,2021(6):86-101.
[3]林黎.USMCA原產地規則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啟示[J].對外經貿實務,2020(7):41-44.
[4]關兵.區域貿易協定框架下原產地規則最新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產業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18(3):8-11.
[5]王蕊.從TPP看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的完善[J].國際經濟合作,2016(10):46-50.
[6]徐世騰,周金燕.東盟FTA原產地規則比較研究[J].亞太經濟,2016(5):57-63.
[7]羅先云.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優惠原產地規則對國際直接投資流向的影響[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6):116-120,184.
作者簡介:馬禎(1976—),女,漢族,陜西大荔人,西安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貿易便利化。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