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福建省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法了解其生命意義感的現狀,研究利他人格和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和作用機制。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同時使用生命意義感量表、利他人格自陳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對1 063名大學生施測,結果發現:(1)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利他人格(r=0.459,plt;0.01)與自我效能感(r=0.565,plt;0.01)存在顯著正相關;(2)利他人格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具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自我效能感在這一作用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53.2%。研究結果表明,利他人格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有直接的影響,且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利他人格;生命意義感;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7-0154-0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 The Role of Altruistic Personality and Self-Efficacy
Li Shuji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 Minxi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364000)
Abstract: Tak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used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lear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and mechanism of altruistic personality and self-efficacy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scal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self-report scale and self-efficacy scale were also administered to 1,063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altruistic personality (r=0.459,plt;0.01)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r=0.565,plt;0.01); (2) altruistic personality has a direc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self-efficacy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is effec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s for 53.2% of the total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ruistic personal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self-efficac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altruistic personality;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self-efficacy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生命意義感對個人、社會乃至國家都至關重要,探究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和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利他行為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以期為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提升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提出假設:利他人格能對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且自我效能感在當中起中介作用。
一、生命意義感的研究情況
生命意義感是與個體存在和發展相關的重要的心理體驗之一,由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V.E.Frankl)提出,他認為尋求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動機,如果個體缺乏意義感就會出現空虛、無聊的感覺。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學者們對生命意義感進行研究,認為生命意義感有四種重要功能:一是為我們提供生活的目標;二是提供了評斷我們行為的價值和標準;三是提供一種對生活事件的控制感;四是提供自我價值感。如今信息全球化、智能化的新環境產生了價值觀念沖突的現象,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無聊感”和“空虛感”。他們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出現了“躺平”“空心病”等現象,本質上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缺失。生命意義感對大學生有重要作用,許多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生命意義感作為一個積極的因素,能負向預測心理健康負性指標[1],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2],與特質焦慮有顯著負相關[3]。生命意義感還能夠弱化自殺意念和降低抑郁程度[4]。
多年來,學者們從個體、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在個體層面,多聚焦于個體內在特質。人格作為個體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征被較多討論到,這些研究大多使用大五人格(研究者通過詞匯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編者注),較少對某種人格特質進行探究。Penner和Finkelstein認為利他人格是持久地考慮他人的福利和權利,關心他人并與之共情,和按照使他人受益的方式去行動的一種傾向[5]。利他人格有四種主要的結構,分別是社會責任感、同感、對世界公正的信念和內控[6]。利他人格的首要因素是社會責任感。當人們重視道德義務時,他們的行為就會與自己的道德信念相一致。同感也是利他人格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指的是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當前情感的穩定傾向。對于世界公正的信仰是利他人格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具備世界公正意識的人通常相信每個人都應該獲得應得的東西。內控是利他人格的另一個重要要素。內控者一般認為,凡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的命運可以由自己主宰。可以看出,利他人格的結構都與個體的生命意義感相關,利他人格可能是影響個體的生命意義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利他人格”來探討影響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因素及機制。
利他人格如何影響個體生命意義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推斷。利他人格可能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內控是利他人格的結構之一,內控型的個體自我價值感較高。從理論上來說,自我價值感和發展效能感是個體生命意義感的來源。金豆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并且能正向預測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7]。由此我們推測自我效能感可能是一個具有中介作用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與施測程序
本研究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星”調查福建省內的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1 098份,收回問卷1 063份,有效率為96.8%。樣本數據和特征:男生113人,女生950人;大一413人,大二360人,大三290人。
(二)研究工具
1.生命意義感量表
該量表由國外學者Steger等編制,本文采用劉思斯在此基礎上修訂的生命意義存在分量表[8],共9道題,采用里克特5點計分法,1表示“非常不贊同”,5表示“非常贊同”,最后一題為反向計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體會到的生命意義感越強烈。
2.利他人格量表
《利他人格自陳量表》采用Rushton等人編制、湯舒俊等人修訂的中文版問卷[9],共17個條目,修訂后的量表各項信、效度指標良好,可以作為測量利他人格的有效工具。
3.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王才康等人修訂而成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0],共10題,4級計分,1為完全不正確,4為完全正確。量表的得分越高,說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量表適用于大學生,預測效度良好。
三、數據分析
(一)大學生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檢驗
對數據進行性別比較,t檢驗結果顯示,男生在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三個變量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plt;0.05)。
對數據進行年級比較,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利他人格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plt;0.05)。具體來看,大一學生在利他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學生的得分。在生命意義感上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pgt;0.05)。
(二)大學生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的相關分析
對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的問卷結果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各變量和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如表1所示。
(三)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利他人格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中介效應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對中介模型進行檢驗,使用Process 3.4中的Model 4,設置bootstrap隨機抽樣5 000次,置信區間為95%,并對數據進行中心化處理。以利他人格為自變量、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自我效能感為中介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生命意義感的模型中,利他人格—生命意義感的95%CI為(0.088 8,0.154 4),不包含0,表明利他人格的直接效應顯著;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生命意義感的95%CI為(0.112 7,0.166 0),不包含0,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間接效應顯著。即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利他人格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為部分中介效應。通過計算可知,直接效應值為0.121 6,占總效應的46.8%;間接效應值為0.138 4。
四、討論
(一)大學生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的特點
差異結果顯示,在大學生利他人格的得分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且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共情和內控是利他人格的結構。普遍認為女性更容易表現出共情,這可能是大學女生利他人格得分高于男生的原因。內控也是利他人格的結構之一,內控者覺得凡事都要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們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認為失敗是由于自己的失誤造成的。大一的學生在新的環境下,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這可能讓他們產生更多不可控感,因此在利他人格上的得分較低。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肯定和鼓勵,且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去嘗試,因此他們可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而成功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就年級來看,大三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高,大一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低。根據期望價值理論,個體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的優勢和能力而獲得他人的贊許或自我肯定能形成一種動力或者價值感,這種動力讓個體更傾向于進行自我表現,這種動力越大,個體參與活動的完成度更好,自我效能感更高[11]。大一的學生初進大學校園,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獲得他人或自我的贊許比較少,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之相反,大三的學生已經適應校園環境,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可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較高。在生命意義感方面,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具有更高的生命意義感。這與李桂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2]。
(二)大學生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呈現兩兩正相關。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認為自身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任務,這也是內控性的表現,而內控屬于利他人格重要的結構之一。因此,不難理解利他人格和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社會責任感和世界公正的信念也是利他人格的結構。責任感是意義感的來源,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往往伴隨著高意義感出現,因此,利他人格和生命意義感有顯著的正相關。此外,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生命意義感越高。生命意義就是個體擁有的一個能給予其方向感和價值感的目標。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于自己能力的評價,是對自己能否完成某個任務的預判,完成任務帶來的成就感可能會使個體產生意義感。
(三)自我效能感對利他人格與生命意義感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利他人格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4%。利他人格既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又能通過自我效能感對生命意義感產生間接影響。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的基本需要被滿足,會促使個體做出更多目標指向性的行為,這會讓個體的生命意義感增高。利他人格是一種愿意主動幫助他人的人格特質,通過幫助他人而產生對自己能力的認可,這種自信、解決問題的希望和積極心理預期不但可以帶給個體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也滿足了勝任感、慈善感等基本心理需要,當外在社會環境能夠滿足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時,個體會逐漸由內向外地探索,發現和追求生活中令其感到有意義的經驗,并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個體的生命意義感[13]。
五、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利他人格和生命意義感上差異顯著;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差異顯著。利他人格、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義感之間呈現兩兩顯著的正相關。自我效能感在利他人格與生命意義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據本研究結論,建議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
第一,盡管人格的形成過程很復雜,但是仍然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利他人格這一特質。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法治教育宣傳,培養他們對世界公正的信念;通過心理課程和心理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共情能力等,以此來促進利他人格的形成,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
第二,從研究結果來看,在利他人格影響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路徑中,自我效能感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增強他們的生命意義感。根據班杜拉的理論,成敗經驗和替代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與改變的因素。一方面,高校可以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在活動中豐富個人經驗,通過獲得成功經驗提高個體的自我評價、總結積累失敗的教訓來建立穩定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可以觀察他人的成功經驗獲得替代經驗。因此,高校可以進行學生優秀事跡宣傳,當大學生看到獲得成功的其他同學在能力和水平方面有與自己類似的情況時,可能會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張潮,靳星星,陳泓逸,等.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6):821-825.
[2]侯粵川,汪小容,廖婷婷,等.生命意義感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自我控制與學業倦怠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通訊,2021(3):155-161.
[3]陳梅,黃時華,許娜,等.特質焦慮對大學生微信過度使用的影響:認知重評和生命意義感的鏈式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2):249-254.
[4]宋姚飛.意義應對影響抑郁:生命意義感和心理幸福感的中介作用[D].武漢:武漢大學,2022.
[5]PENNER L A,FINKELSTEIN M A.Dis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is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1998(2):525-537.
[6]鐘華,郭永玉.利他人格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68-73,80.
[7]金豆,董亞琦.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心理韌性和鍛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福建體育科技,2023(5):106-111.
[8]湯舒俊,舒博,張文淵.《利他人格自陳量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修訂[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7):87-89.
[9]劉思斯,甘怡群.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6):478-482.
[10]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1):37-40.
[11]岳蕓,馬崟.人口統計學特征下的國際學生流動的內在動機:基于期望價值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先探性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22(5):82-91.
[12]李桂,扈菊英,張青.護理本科生生命意義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7(21):1934-1937.
[13]譚亞菲.大學生生命意義與自尊、內外控制傾向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5):823-825.
作者簡介:黎淑晶(1990—),女,漢族,福建永安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