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小獵豹們長到18個月大的時候,獵豹母親就會將其放逐,讓“青春期”的小獵豹們自己照顧自己。在母親放任不管后的幾個月里,獵豹兄弟姐妹仍會繼續生活在一起,組成“獵豹聯盟”。為什么獵豹不像其他大多數野生貓科動物那樣,在離開母親后就各奔東西、分道揚鑣呢?為什么“青春期”的獵豹喜歡組隊搭伴呢?為了解答這些有趣的問題,科學家對獵豹進行了跟蹤。
一個長期以來的理論認為,“獵豹聯盟”也許是為了提高它們的狩獵成功率。獨自行動的獵豹通常會選擇小到中等體形的羚羊(如黑斑羚、跳羚和瞪羚)作為它們的狩獵目標,疣豬、野兔和珍珠雞等動物也是它們的捕獵目標,而組隊行動的獵豹可以瞄準更大的獵物。
然而,科學家研究發現:獵豹群體成員的肉類攝入量與獨自生活的獵豹是大致相同的。也就是說,提高狩獵成功率不是促使離開母親后的小獵豹們繼續待在一起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數量意味著安全”——結隊行動的獵豹,存活率明顯高于獨自行動的獵豹。
獵豹屬于輕量級的貓科動物,在許多地區都不居于食物鏈頂端,其他一些大型動物(如豹子、獅子和斑點鬣狗等)很容易在戰斗中擊敗它們。因此,獵豹只有結伴行動,團結起來,才能共同抵御其他危險捕食動物的侵襲。組成“獵豹聯盟”意味著,就每個獵豹個體而言,它們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時刻保持警惕,可以留出更多時間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比如進食、理毛或休息;組成群體后的獵豹在面對競爭對手時,也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
獵豹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力量平衡取決于性別。科學家發現,從表面看,“青春期”雄性獵豹與姐妹們結盟獲得的好處最多。這是因為雌性獵豹在捕獵中發揮的作用往往更大。但另一方面,與兄弟們結對的雌性,雖然似乎沒有獲得很大的利益,但也不吃虧。這是因為大部分狩獵任務都比較危險,雌性獵豹還是可以從它們的兄弟們那里得到一些額外保護的。當雌性獵豹開始有了生育能力之后,通常在18~24個月大時,它們就會脫離群體獨立生活,而留下的兄弟們組成一個獨特的“單身漢聯盟”。雄性聯盟保衛領地的能力更強,通常情況下都比特立獨行的獵豹更強。與“青春期”時由兄弟姐妹組成的群體一樣,雄性聯盟也更有能力擊退其他的捕食動物。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些獵豹聯盟是由無親緣關系的獵豹組成的,因為生活在一個群體中的好處顯然大于它們付出的成本。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獵豹聯盟由兩只雄性獵豹組成,由三只獵豹組成的雄性聯盟也不少,但很少有四只雄性在一起的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塞倫蓋蒂草原上發現了五只獵豹組成的“獵豹聯盟”。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聯盟極不穩定,很快它們就分道揚鑣了。


科學家發現,獵豹聯盟的存在通常都并非權宜性的短時行為,它們親密無間,往往歷時長久。
結成獵豹聯盟的“單身漢”,彼此會變得非常依戀。它們在休息時并排躺著,有時甚至觸摸對方。它們相依相伴,伙伴關系非常密切。如果一時找不到對方,它們就會發出很多叫聲(像狗一樣的吠聲和像鳥一樣的唧唧聲)來尋找彼此。不過,發出聲音有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引起其他捕食動物的注意,于是分開的雄性獵豹有時會在樹木上留下自己的氣味,讓結盟同伴可以找到自己的行蹤。
顯然,雄性獵豹結成的聯盟伙伴關系非常親密。互相接近時,它們甚至會像家貓一樣發出開心的咕嚕聲。由于喉部結構不同,獵豹和山獅都能夠發出呼嚕聲,但不會大聲咆哮;一些體形更大的貓科動物(如獅子、老虎、豹子和美洲豹)能夠咆哮,但它們不會發出呼嚕聲。獵豹的呼嚕聲通常表達一種明顯的滿足感,就像家貓一樣。
獵豹兄弟之間的聯盟是為生存而建立的,因此在一起相處一段時間后,哪怕無親緣關系的雄性獵豹也會對聯盟成員表現出非常親密的行為,它們可能會作為一個集體存在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獵豹聯盟”通常非常穩定,它們之間的兄弟情誼是長期的。

組建聯盟顯然是有好處的,但群體生活對狩獵的成功率究竟有多大影響呢?與預期相反的是,雄性個體單獨捕獵的表現比結對捕獵時更好,但三只獵豹組成的聯盟捕殺獵物的成功率更高。為何會如此?原因目前還不確定,可能與獵豹組隊狩獵的方式有關。
與獅子和非洲野狗不同,獵豹不是合作型的獵手。也就是說,獵豹在狩獵中并不是每只個體都扮演特定的角色,比如有的負責沖刺追趕獵物,有的負責將獵物撲倒。但在對付一些體形較大的動物時,還是需要幾只獵豹同心協力才能殺死獵物。例如一只獵豹抱頭,其他獵豹抱肚子,合力制服獵物。
在有兇猛捕食動物存在的地區,獵豹的生活會很艱難,超過10%的獵物會被其他食肉動物如斑點鬣狗或豹子等奪走。集體生活和行動的“獵豹聯盟”會比獨居的獵豹花更多的時間覓食,但也可以花更少時間警惕競爭對手。與孤獨的獵豹相比,組成群體的獵豹在進食時也不太可能會被其他捕食動物趁機獵殺。


為什么雄性獵豹成年后仍會群居,而雌性獵豹則不會呢?科學家認為,如果一頭雄性獵豹加入一個聯盟,其優點是可以獲得進入聯盟領地的機會,而擁有領地就擁有了與雌性交配的機會。但雌性可以交配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它們的很多時間都被懷孕或照顧幼崽所占用。雄性卻沒有這個問題,在它們成年后的所有時間里都可以尋找配偶和交配,而理想的領地卻很難找到,所以雄性往往會為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更多雌性獵豹的最佳場所而努力。
然而,加入一個群體也有不利的一面。加入聯盟意味著不僅要和其他雄性獵豹分享食物,還要和伴侶分享食物。加入無血緣關系的雄性獵豹聯盟,還要付出的一個成本是在進化和遺傳上,如果與親兄弟以外的任何其他雄性生活在一起,會降低將自己的DNA傳遞下去的概率。
研究表明,在存在多個“獵豹聯盟”的情況下,每個聯盟都在爭奪同一個資源時,加入聯盟的好處更多。在雌性獵豹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獵豹聯盟”最為常見的地方。為了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雄性會選擇加入群體,即使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獵豹聯盟”只在某些情況下才占有優勢的原因。

科學家曾在坦桑尼亞塞倫蓋蒂草原上跟蹤獵豹多年,采集獵豹糞便。他們將獵豹糞便稱為“黑金”,因為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珍貴信息。科學家在研究了數千只獵豹的糞便后發現,雌性獵豹會和許多雄性交配,一窩中的許多幼崽各有不同的父親。但即使一個獵豹聯盟的某個成員成了這窩幼崽中某只小獵豹的父親,也并不意味著聯盟中的其他成員就是其他小獵豹的父親。加入一個沒有親緣關系的聯盟,可能不會給雄性帶來生育方面的好處。有的雄性獵豹有時會偷偷離開它們的聯盟伙伴,它也許更希望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與雌性交配。


因此,在爭奪雌性配偶的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在雌性獵豹較少的地區,單獨行動對于雄性獵豹可能更為有利,這樣它就可以同時擁有晚餐和伴侶了。
獵豹已經存在數千年了,然而,對這種有著超凡魅力的貓科動物的研究還只有近50年。幸運的是,得益于對這一物種的一些最新研究,我們可以找到與這些看起來非常威武的貓科動物和諧相處的方式。與獵豹共存,這是讓獵豹在地球上擁有一席之地、能夠長久生存下去的一個關鍵。

獵豹生來就不是豹子或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對手。在戰斗中能否戰勝對手,取決于獵豹的群體數量,以及面臨的對手是誰。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獵豹才能夠有一戰之力呢?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23年4月的數據顯示,全球野生獵豹數量只剩下約7100只,它們在非洲和亞洲的活動區域范圍僅為歷史上的10%。偷獵活動、車禍、意外中毒和棲息地喪失等,都是野外生存獵豹所面臨的威脅,它們目前的生存狀態堪憂。如果保護現狀不改變,未來15年內獵豹數量可能還要再減少53%。
在獵豹種群出現數量危機的同時,一些人類富豪又給了獵豹致命一擊。根據近些年來的統計,被人類富豪收養的獵豹數量超過1000只,而且每年都會有超過300只獵豹被運到中東地區,成為中東富豪家庭中的玩物。
科學家認為,應將獵豹的生存現狀從“易危”提升為“瀕危”,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