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貴州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民族長時期在這片土地上不斷交融,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共同體意識。貴州高校作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應分結合“貴州省情”課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課程教學,并積極進行“專題教學+主題實踐”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引領貴州高校學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貴州省情課程;理論專題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6.029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the \"Guizhou Provincial Situation\"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ZHENG Chuanchun
(Gui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23)
Abstract Guizhou is a province where multiple ethnic groups gather, and various ethnic group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blending on this land for a long time, forming a diverse and integrated ethnic culture and a sense of ethnic community.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promoting and educating the awaren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Guizhou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 \"Guizhou Provincial Situation\" course,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to their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thematic teaching+thematic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reform, leading Gui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ide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waren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Guizhou Provincial Situation Course; theoretical topics
貴州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高質量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常態化宣傳教育,意義重大。貴州高校作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之一,可充分利用“貴州省情”這一課程,結合貴州民族地區多年來發展的生動實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課程教育教學,積極探索與嘗試“專題教學+主題實踐”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目的在于增進貴州高校學生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民族團結的認識與認同。
1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全體中華兒女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身份歸屬,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現為中華民族這一主體在實踐中不斷形成的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思想價值觀念。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在共同持續的建設實踐中,全面加強對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認識,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貴州省情課程教改設計
“貴州省情”課程是在中共貴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貴州省教育廳直接領導下,自2007年開始面向全省高校學生統一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并明確將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一門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為不斷引領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采用“專題教學+主題實踐”的教學模式,助推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
2.1 "專題教學,教師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多年來,貴州省教育廳連續組織貴州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高校學者及一線專任教師統一編寫不斷更新的文字教材。當前的最新教材主要闡述貴州的自然環境、歷史發展、民族風貌、“五位一體”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貴州的“黃金十年”與發展新征程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系統鉆研教材基礎上,對課程章節進行整合,努力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讓學生從理論上全面認識貴州的地理、歷史、民族和相關發展變化情況,了解貴州省貫徹落實黨中央民族政策情況,熟悉貴州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幫助學生把握課程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內在關聯,把握各專題對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同作用,讓學生從情感上愿意親近這片土地,激發其熱愛家鄉、熱愛故土、熱愛同胞的強烈情感。
2.2 "主題實踐,學生要善于將理論專題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
主題實踐即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理論專題后,走出課堂參加實踐活動。例如走進貴州民族村寨,實地觀覽貴州美麗的自然風光,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聆聽民族同胞的奮斗故事,實地調查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同時,積極發揮所學專業與專長,將理論學習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聯系起來,不斷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課程教改實施
課程教學中開展黨的民族工作理論、貴州自然環境、發展歷史、民族文化等理論專題,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前提、基礎條件、歷史根基,引領學生堅定“五個認同”。
3.1 "開展理論專題教學,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
3.1.1 "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專題是學生認識民族地區穩定繁榮的政治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并與時俱進地貫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是把握民族問題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因而,課程在開展這一專題教學中,應向學生深入分析當前黨的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向學生介紹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干部培養舉措及其實施成效,幫助學生認識我國民族工作一路前行的艱辛歷程,并清晰當前乃至今后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與政策舉措等問題,引領學生認識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離的重要成員,各民族間彼此之間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與此同時,向學生全面介紹貴州是以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為代表的多民族社會環境,各民族團結進步、互助發展、共同繁榮;通過了解貴州近年來的民族工作實踐,幫助學生認識到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穩步推進,離不開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前瞻部署和重大推動,離不開各項重大民族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從而引領學生更加堅定黨的領導,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針對性,深刻把握現階段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重要使命。
3.1.2 "自然環境專題是學生認知貴州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條件
自然環境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物理場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石。貴州各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家園,賦予了喀斯特典型發育的自然風光、舒適氣候和豐富資源,但也造就了一個交通不便、耕地資源不足、水土容易流失的脆弱生態環境,為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信仰的形成,提供了這一特殊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多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貴州各族人民經過奮發努力,道路、橋梁、網絡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各民族往來變得日益頻繁,大家共享祖國改革發展成果,更大程度促進黨和國家的政策溝通、廣大人民民心相通,這對于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條件。
3.1.3 "發展歷史專題是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開展歷史專題,就要為學生全面講述中國和貴州悠久的發展史。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貴州境內活動,以“黔西觀音洞”為代表,而后在今赫章、威寧、遵義、盤縣(今盤州)、普定、興義等地相繼發現古人類活動遺跡。秦漢以來,南方四大族系(濮人、氐羌、苗瑤、百越)和少量漢族先后從不同方向入黔。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進,歷朝統治者經過多次變革與施策,如明代建省與移民實邊政策,讓大量漢族同胞進入貴州,與當地居民交融,共同促進貴州疆域開發,形成多元并存、共同發展的民族實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貴州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各族同胞團結互助、奮勇爭先,交往聯系日益密切。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以來,推進貴州多民族地區繁榮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學習這一理論專題,幫助學生從貴州歷史發展視角,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的歷史長河、形塑的革命進程和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實踐,讓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問題的認識有源頭可尋、有源流可查、有遺跡可證和有史料可看,引領學生不斷堅定歷史自信,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3.1.4 "開展民族文化專題,引領學生堅定“五個認同”
貴州山高坡陡,各民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就近取材建房、紡紗織布和染色制衣,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經過歷代統治者多次推動到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黔地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兩個結合”的推動下,貴州民族文化日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紛至沓來感受貴州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貴州民族文化也正昂首闊步地走出黔地、走向世界。課程開展這一理論專題,向學生呈現多民族風貌,突出貴州民族特點,講好民族英雄故事,展現多彩民族文化,讓學生增加對貴州民族文化的認知,增進對各民族人民智慧結晶的高度認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文化觀念和對貴州地域正確認識的觀念,不斷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3.2 "課程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自覺
課程理論專題授課教師與各二級學院形成實踐育人合力,一起帶領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走出校門、走進民族村寨,開展民族地區發展實況調查,為民族同胞做力所能及之事,拓展理論專題學習深度,增進主題實踐力度。
3.2.1 "雙語宣講理論,讓黨的思想之光照耀貴州村寨
通過探索實踐,在民族村寨村委村政府的支持下,充分調動村寨同胞力量,帶領學生采用“少數民族語言+普通話”的雙語模式,共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貴州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讓民族同胞充分了解黨中央的民族工作政策,明確知曉黨中央給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措施與政策保障。一方面,切實增強學生對黨的民族工作理論的學深悟透,努力把民族政策的政治文本轉化為民族同胞能聽懂能理解的家常話。另一方面,通過雙語模式打破語言阻隔,在師生與民族同胞之間實現面對面、心連心的交流,讓黨的好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確保黨的新思想、新政策在少數民族村寨深入人心。
3.2.2 "融合多種方式,積極主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
貴州歷史悠久、文化多彩,擁有獨特的自然珍寶和豐富的文化瑰寶。在新的起點上,助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貴州多彩文化走向繁榮與建設貴州文化強省,不僅是課程民族文化專題的教學目標,也是主題實踐一以貫之的前行方向。因而,課程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走進田間地頭,積極參與農活;深入民族同胞家中,聆聽民族故事,學習染織技藝,參與節日活動。通過舉辦“古歌傳唱小課堂”,組織村寨寨老、歌師、少年兒童一起學習傳唱民族古歌,采用新媒體方式宣傳民間傳統音樂,引導更多人一起關心民族技藝傳承發展,帶領學生積極主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建設使命。
3.2.3 "發揮專業所長,助力推進民族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偉大戰略,涉及民族村寨各項事業發展,關系到民族村民幸福生活質量。對此,課程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理論專題,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助力民族同胞開展各地產業調研、精神文化生活、旅游推廣宣傳、直播助農服務、網絡設施升級、清理河道長廊、整潔村容村貌、墻繪扮靚鄉村等,以青年學生實際行動助力民族村寨鄉村振興,把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行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貴州高校應充分利用“貴州省情”課程,把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課程教育教學體系,結合貴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和村寨發展實際,抓住開展省情教育的寶貴時機,繼續探索課程更優化的理論專題和實踐主題的教改模式,為學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 (001).
[3] 平維彬.歷史、當下與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向度[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9):13-20.
[4]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