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東
我經常思考,為什么班主任會有一句常用語:“班級不這么帶還能怎么帶?”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很多班主任認為,班級是一個學習集體,因為孩子讀書而存在。殊不知,現代班級已經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只有認識到班級的系統結構,才能真正懂得帶班的底層邏輯,成就更好的班級。
班主任想要帶班有“方”,就要看見班級的長度,知道它承載了孩子某段成長經歷,把它看成學生某個階段成長的見證者;看見班級的寬度,知道它是以學生生活為中心點的組織,看懂班級就是包含了學生生活并以生活為主題的系統;看見班級的深度,知道它是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導師,班級的愿景就是成就每一個學生,幫助每一個人成長;看見班級的熱度,知道它是以班級活動來促進人的成長,讓學生自愿、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班級與學生共成長。所以,班級是一個系統,有自己的結構,有許多可能。
帶班有“方”,就是班主任思考帶班方式、完善班級系統的過程。帶班有“方”實則有三“方”:方向、方略、方法。
方向,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帶班的核心是培養人,它其實是從宏觀角度對班級培養人的目標進行定位,引導班級建設方向。班級的育人方式多樣,有活動育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協同育人等,無論什么樣的方式,都要指向“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就說明方向的關鍵點在于成長維度和品質,譬如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維度培養學生誠信、專注、堅持、創新和勤勞的品質。以這些品質作為育人方向,成就“什么樣的人”,定義帶班的方向。帶班方向清晰了,就可以把同類的事情歸位,班級建設和學生培養就會走上快車道。
方略,即使用什么樣的策略實現帶班目標,它是從中觀角度確定班級目標達成路徑的。從理念、思維和行動層面來看,帶班理念要指引學生自主成長,激發學生內驅力,看懂學生的內在需要;思維方式要以建設性思維為主,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設計活動,完善教育方式,滿足學生“要什么”的成長欲望;行動上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感受,注意學生的身心特點,尋找最適合學生個性的教育方式。讓策略看見人、引導人、促進人。選擇合理的帶班策略,就是為吻合學生身心特征的教育方法奠定底層邏輯,它能有效提高帶班效率。
方法,即用什么樣的操作方式達成育人目標。教育方式要有4個特點:一是多樣性,有法但無定法,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個性化的教育范式;二是靈活性,人的成長環境的多樣化和人的個性特征決定了教育方法只有足夠靈活才能顯現教育效果;三是目標性,方法本身并不決定效能,只有指向成長目標的方法才是決定效能高低的關鍵;四是互動性,方法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方法的互動性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成長欲望,引導學生成就自我。真正優秀的方法,就是結合學生實際,隨著環境和學生內心需要變化而變化,它會成為教育的催化劑。
帶班有“方”就是基于方向、方略和方法,構建多層次的帶班范式,重新認識班級,重建班級運行系統的過程。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