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菲,梁 浩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5
職業教育的專創融合是指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近幾年隨著行業新發展,校企合作新模式、科教融匯新探索、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在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樹立創新精神以更好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雙創目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創新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耦合聯動,使專業知識更直接融入高校的生產實踐,是職業院校服務社會職能的又一體現。
在一些高校中,專創融合是從學校或學科層面進行統籌設計,通過頂層規劃思維,全面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打通院系、專業和課程壁壘,實現專創融合育人的實踐創新。例如,渤海大學在新發展理念下,建立跨校、跨學科、跨專業、跨層次和跨年級的產教融合共生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形成了四年一貫制的“三融合一協同五跨式”專創融合教育模式,打造了“3631”共生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了“1+1+19+X”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解決了專創融合、思創融合虛化、產教融合泛化、專創融合協同育人弱化等問題[1]。阜陽師范大學的“新商科”在從單科型向綜合性跨學科發展的教育過程中,對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進行了新的定義與設計,分別進行了產教融合、專創融合及“產教、專創”雙融合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成效明顯[2]。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新理念、新背景下,結合工科類專業特點及問題,按照“融合發展、分層實施、多方協同、持續推進”的建設思路,實現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設計與開發質量的提升[3]。繆勇等人[4]以汽車產業鏈為例,在全生命周期視域下,將行業人才培養定位及專業群建設內涵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緊密融合,通過賽課一體化、跨專業課程矩陣、搭建實踐平臺、“3A”教師隊伍建設等具體舉措,實現了專創融合、產教融合、科創融合,更好地實現服務于中國汽車未來發展新需求的育人目標。
對于專創融合育人實踐,更多院校是以課程為切入點,逐步進行嘗試和探索,在教學模式改革、課程培養目標達成上實行更具體的舉措和方法。例如,西南醫科大學從教學目標、課程設計、師資培育、模式方法和評價考核等幾個方面構建了互聯網時代下“專創融合”“雙創”課程體系,為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建設思路和實施路徑[5]。蘭州工業學院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教學為基礎,重構課程內容,融入“雙創”教育元素,建設專創融合實訓平臺,開展項目驅動下的CDIO 教學模式及配套跟進考核模式改革等,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與技能[6]。河北農業大學以木材加工自動化課程為例,在專創融合層次化教學目標及知識點設計、四軸協同課程實施路線、五步實踐教學法、具體教學實施流程等方面,介紹了專創融合的建設思路和實踐過程,有效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并培養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品格[7]。上海曹楊職業技術學校的汽車彩繪雙創課程在課程構架搭建中,以服務行業需求為出發點,以創新創業三大階段為課程設計理念,進行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模式設計,并結合社團活動、技能競賽等,創新考核評價完成教學外延實踐,學生對課程教學認可度高[8]。
綜合專創融合不同維度的體系建設或育人模式的現狀,可以看出專創融合作為滿足新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特別是對人才創新創業思維的培養和技能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體系搭建和教學實踐尚處初級探索階段,仍存在缺少行業企業調研、專創融合育人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和項目承接參與度較低、“雙師”素質的實質建設情況不能滿足新教學需求、配套教學資源無體系化建設、相關評價體系不夠完備及缺少培育和檢驗學生雙創能力平臺等問題。
職業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專創融合有所不同,普通本科院校更重視學生創新和發明思維與能力培養,職業院校專創融合育人模式更多側重學生創新創業綜合職業素養的培育。核心要素主要體現在:一是基于跨專業能力需求的專業知識整合重組,培養學生職業統籌和知識技能綜合運用能力;二是基于真實案例的科教融匯課程項目化改革,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與場景化應用;三是職業綜合素養與專業技能水平并重,在項目化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充分體現開放式、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四是對創新思維與可持續學習力培育逐步重視,在真項目、真任務中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平臺與資源[9]。
專創融合育人模式作為順應時代發展和行業需求的進階育人模式,在建筑設計專業原有“知識+技能+素質”的育人框架目標下,需更注重結合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方法、創新創業技能和創新創業素養的新需求,我們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新定位,形成“善學習、巧思考、能協同、可持續”創新創業教學目標,并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有機融合,為專創融合育人教學及課程設計提供目標指引(見圖1)。

圖1 建筑設計專業專創融合育人培養目標
專創融合育人模式探索是基于三大基本模塊開展的,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 以建筑設計專業為試點,開展了“三基礎三提煉三應用”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見圖2) 的探索,以教師“雙師”能力、真實項目、校內實訓資源為基礎,形成了“案例提煉”“項目提煉”“實戰提煉”資源階梯建設模式,實現了“教學應用”“大賽應用”“就業應用”的育人實踐,最終達成專創融合育人的培養目標。

圖2 “三基礎三提煉三應用”的專創融合育人模式
1.“三基礎”平臺建立
專創融合教學目標是將專業教育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合,避免出現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即雖見于人才培養方案但未實現綜合素養育人目標,因此需要一個綜合師資、項目、資源的基礎或平臺來真正實現專創融合育人實踐。這對于職業院校師資團隊培育能力、橫向技術服務能力、優質實訓資源建設和功能再開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學院建立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引進+培育”雙渠道。一是通過剛性與柔性雙模式引進企業優秀技術和管理人員,與在校教師共同整編教學團隊,共同參與專業教學與技術研發;二是結合“261”(即“兩雙六共一對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10]和“CSCI”(定制、共享、合作、創新的對接校園基建項目特色人才培養模式)[11]等教學項目、橫向技術服務項目及企業掛職鍛煉,持續提升教師實踐能力、行業前沿感知力及技術轉化應用能力。學院準確捕捉中小微企業在技術研發與項目建設上對職業院校技術、學生與資源的需求點,結合自身團隊專業優勢,先后為地坪行業進行材料及教學裝備研發,為建筑領域重要企業完成建筑施工相關的工藝模型建立或動畫制作等項目,這些項目將為科教融匯課程資源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學院對于專業實訓資源進行功能再開發,在滿足專業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科研、培訓、志愿服務、職業啟蒙、企業宣傳等多項功能,全面提升資源利用率,實現雙向帶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職能,并有效轉化和輔助專創融合育人實踐。
2.“三提煉”資源開發
以為企業橫向技術服務、技能大賽等項目為基礎,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將從承接到交付全流程轉化為“實戰”,以各個流程為單元提煉“項目”,將具體工藝節點作為“案例”,形成“跨課程、融技能、育素養、促創新”的體系化漸進式綜合應用資源;依據課程教學、大賽訓練、就業服務等需要,植入育人過程,實現技術服務、大賽培訓等項目反哺專業教學,探索科教融匯實踐路徑。
3.“三應用”育人實踐
在體系化綜合應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大賽”“就業”等多渠道應用,逐步實踐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創新課程內容整合和教學組織形式,以“興趣小組”“項目工坊”為載體,通過“實戰”項目實現“用中學,學中用”,達到優秀小眾學生群體的培優培養。在師生項目共建過程中,達成專創融合的教學實踐和育人目標,而“項目提煉”和“案例提煉”將以教學單元或實訓單元的形式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通過真項目、真任務、真案例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和育人綜合成效。學院以服務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為目標,成立“未來工匠”專班,在精進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融入創新意識、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忠誠擔當等職業素養的培養,實現大賽成果和育人成效雙提升。將學生就業服務貫穿三年育人全程,用“職業課程+專業融入”的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與各專業課程項目實踐應用案例為學生持續提供就業服務,為學生可持續就業和終身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結合建筑設計行業核心工作流程,對應專業課程,將“三提煉”資源應用于課程教學中,以實戰、項目、案例融入課程教學,通過真項目、真任務、真案例串聯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素養,達成專創融合教學目標。建筑設計專業專創融合育人教學流程見圖3。

圖3 建筑設計專業專創融合育人教學流程
在建筑設計專業進行專創融合育人實踐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育人模式,積累教學經驗,激發教師團隊內生動力的同時,提升了育人成效,在“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成績顯著,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設計等技能大賽中表現突出。學生參與企業技術服務項目,專業技能與“雙創”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創新思維、創業技能、就業心態等方面呈現良性成長趨勢,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注入核心動力,在達成職業院校專創融合育人的使命上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