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這對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級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要讓學生愛上閱讀需要從興趣入手,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真正喜歡上閱讀。
一、精彩故事引讀,誘發學生閱讀好奇心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且專注力較差,通俗易懂、情節生動的故事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筆者通常利用閱讀時間給學生講故事,如選擇故事中的驚險部分或搞笑情節進行朗讀、表演,當學生完全投入到故事情節中時,再不失時機地向他們推薦這部作品,便能有效激發其閱讀的興趣。例如在閱讀《小豬唏哩呼嚕》時,筆者先向學生介紹唏哩呼嚕名字的由來,接著講述在這只小豬身上發生的不可思議的故事:小豬變成大俠提著木棒去給雞太太捉鬼,嚇得在裝雞蛋的筐里睡著了,結果第二天孵出了一大窩小雞,成了雞崽們的“媽媽”。這樣用故事中的語言講述有趣情節的方式,很快就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此時筆者再借助學校制定的閱讀指導手冊,輔以一些簡單的閱讀策略,如畫一畫心目中的小豬、巧畫連環畫等,指導他們有序且有效地完成整本書的閱讀。
另外,筆者還充分借助家長的力量,開展“繪本家長進課堂”活動。通過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讓閱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學生有更強烈的參與感和表現欲。例如家長在講述繪本故事《向日葵》時,讓學生一邊觀察瓜子的形狀,一邊思考:作為一顆種子,它的生命歷程會有哪些不一樣?再讓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散亂的信息點串聯成完整的、邏輯清晰的句子。在這些新奇的課堂中,教師、家長一起引領學生進入閱讀的美妙世界,愛閱讀的種子由此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二、營造書香氛圍,激發學生閱讀原動力
良好的班級氛圍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陶冶作用,在班集體中營造濃濃書香,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原動力。為了讓學生閱讀更多有益的書籍,筆者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書“借給”班級,供大家交換閱讀,班級圖書角得以建立。不僅如此,筆者還定期組織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書籍,讓更多的閱讀資源走進班級;同時號召家長行動起來,針對學生感興趣的方向自發購書贈書,豐富班級圖書角。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室的墻壁上種植“閱讀樹”——墻壁上貼上光禿禿的樹干,學生看完一本書便獎勵一張樹葉貼紙,讓他們在貼紙上寫下書名、閱讀者和閱讀時間并貼上去,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樹葉更茂盛。這種方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原動力,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三、適時表揚鼓勵,訓練學生閱讀持久性
閱讀一兩本書容易,但要讓學生養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并非易事,要實現真正的閱讀,還要有過程性評價。為此,筆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來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進行評價,激勵學生持久地進行閱讀。例如推出“閱讀積分卡”活動,對閱讀姿勢正確的學生獎勵“真棒”積分卡;對閱讀認真的學生獎勵“閱讀能手”積分卡;對堅持閱讀打卡的學生,將其閱讀的美照“曬”在班級圖書角光榮榜,并獎勵“閱讀星”積分卡。當積分卡達到一定數量時,還可以兌換一份神秘小禮物。此外,筆者還會公開征集學生的“心愿書單”,用以獎勵每個月評選出來的班級“閱讀之星”,而優秀的班級“閱讀之星”則被推薦為學校的“書香少年”。這些方法都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帶領他們進入閱讀的奇妙意境之中,讓他們漸漸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
四、搭建多元平臺,培養學生閱讀成就感
當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量后,筆者便積極創設多主題展示平臺,引導學生呈現自己的閱讀成果。例如開展課前五分鐘的故事會,讓學生提前準備好一個小故事,上臺聲情并茂地分享,鼓勵他們不斷挑戰自己,提升表達能力;舉辦一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引導學生觀察圖書封面并根據封面信息猜一猜故事的大概內容,通過系列提問讓學生在文本中進行猜想,再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故事的創意延伸,由此鍛煉其閱讀理解能力;開展“繪本表演秀”活動,讓學生將改編的繪本故事搬上舞臺進行演繹,通過扮演書中的角色和再現書中的情節,沉浸式感受故事的魅力。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學生在校的課外閱讀時間有限,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筆者會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明確本學期必讀篇目,閱讀的主題和課本中的“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相呼應。同時,倡議家長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制作家庭閱讀記錄本、定期舉行親子閱讀會,讓學生勇于且樂于當眾分享讀書心得與收獲,提高他們的成就感。
雖然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識字量有限,但只要教師和家長引導學生積極閱讀適合其年齡階段的課外書,并在閱讀中加以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搭建良好的閱讀平臺,那么學生就會自覺地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在書的海洋中找到一片自由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