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 情緒對人的行為影響非常大。初中階段不少學生有沖動、暴躁的情緒特征。初中生的情緒問題直接影響其自身學習、人際交往、身心發展等方面,因此注重初中生的情緒認識和情緒管理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學會調節、管理情緒,能夠更好地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以小Y同學為例,旨在探索基于教育會診的初中生情緒管理之道。
[關鍵詞] 教育會診;情緒管理;情境化項目
一、小Y的主要問題及常規解決之道
(一)小Y的主要問題
小Y的主要問題表現在:情緒化,脾氣暴躁易沖動,愛打架,經常頂撞老師,愛打游戲,經常上學遲到或課上睡覺,不愛學習。到了初三,小Y即使想要努力學習,但因基礎薄弱,對學習產生無力感而選擇放棄。
(二)小Y問題的常規解決之道
小Y班主任(語文教師)為了激發小Y的學習興趣,糾正其不良行為,有時會搬出《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規章制度來約束或懲戒小Y,小Y很難與教師共情,甚至產生了對立情緒。班主任又試圖通過家訪、電話、微信溝通等方式,聯合家長力量,促使小Y轉變,但收效甚微。
面對小Y這樣的學生,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往往用“管理者思維”來解決問題:從“發現問題”直接跳至“解決問題”,缺少“分析問題”這一環節。大量瑣碎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得教師疏于親自調查、動腦研究,對解決學生的問題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事實上,當一個學生出現問題時,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都有責任進行引導教育,但是他們之間有時存在缺乏協調、難以堅持等問題,導致在解決學生問題時各方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現相互矛盾、相互抵觸的
現象。
二、利用教育會診,優化情緒管理之道
由于小Y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學校提出了優化小Y問題解決的新路徑——教育會診。
蘇聯著名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認為,教育會診是為研究學生問題或鑒定學生而召開的會議。研究的本質是合作研究,其主體為教師、校醫、干部,研究對象是學生。
學者呂香妹提出,教育會診是對個人力量不能轉化或經常反復出現問題的學生,以教師、家長、專家、社會人員等多元主體的合作關系為基礎,通過研究診斷,形成并實施適合問題學生轉化的方案。
我校的教育會診是圍繞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真實問題展開的,基于教師、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多方合作,通過分析診斷,提出并實施解決學生問題的針對性措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
(一)確定會診對象,準備會診信息
小Y的班主任確定會診對象為小Y,搜集小Y的基本情況(包含小Y的主要問題、前期干預措施及效果等),明確團隊主要成員、記錄人、會診時間、會診地點等。
(二)確定會診類型,組建團隊人員
確定本次會診類型為班級會診,團隊成員主要有班主任、道德與法治老師、心理老師、家長、同伴(3—5位)。
(三)召開會診會議,診斷分析問題
班主任向會診團隊介紹小Y的基本情況,提出小Y的問題,會診團隊共同對小Y的問題進行分析。
1.家庭環境影響
小Y同學身處單親家庭,家境清貧,爸爸酗酒、家暴,曾因酒后駕車發生車禍失去雙腿,媽媽不堪忍受最終和爸爸離婚。小Y五年級時隨媽媽遷來江蘇后居無定所,生活的壓力使媽媽難免偶爾將怨氣撒在孩子身上,這一切都在小Y同學的心中埋下了恐懼和暴躁的種子。
2.學校和教師影響
小 Y的班主任是位剛畢業的年輕教師,看上去和學生沒有太大的代溝,但缺乏經驗,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經常搬出校規校紀生硬壓制小Y,沒有考慮處于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這讓小Y較為反感。
3.同學和朋友的影響
剛到新環境中的小Y少有要好的朋友,在家庭教育中他已經習慣了暴力,所以當和同學稍有爭執,他很快就會進入“暴力”狀態,對同學和自己都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
因為學業成績差,小Y在同學中又很難找到自尊,于是他通過其他途徑尋找優越感——打游戲。智商不差的小Y很快就在游戲圈小有名氣,偶爾作為游戲“菜鳥”陪練,獲取小費幫助媽媽減輕生活負擔,這一切滿足了他的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
物質的匱乏、母親的怨怒、父愛的缺失、教師力量的分散、教育藝術的欠缺,這些對小Y的情緒、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四)團隊分工合作,落實診斷方案
通過教育會診,團隊形成了以下解決方案:利用情境化項目設計,引導學生體驗真情實感,嘗試用簡單有效的方式管理情緒,提高情商。
案例分析:利用生活或教材中的具體事例(生活事例、心理效應、心理實驗)開展案例分析,學做情緒的主人。例如,在執教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后,班主任引導小Y將自暴自棄、情緒失控的史鐵生與忍辱負重的母親進行對比,通過討論分析,引發小Y的共鳴,促進小Y自我反省,形成對情緒的正確認知。
頭腦風暴:心理教師創設自由的氛圍,引導小Y及小組同伴針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出盡可能多的不同看法,及時分享自己生活中調節情緒的好方法。
快樂清單:道德與法治教師引導小Y回憶并記錄自己感到開心的10件事,梳理內心想法和感受,了解現代青年人眼里的快樂,和同伴共同完成“快樂清單”。
角色扮演:心理教師模擬生活情景,學生和家長互換人物角色,換位體驗角色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增進對自我情緒和行為的認識。
教育會診對象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人,所以,會診團隊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分工合作,隨機跟蹤觀察小Y同學的情緒狀況,如果有問題反復,需要及時調整、優化問題解決方案,盡可能引領小Y學會認知情緒、正確表達和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五)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學期結束后,為了評估教育會診的效果,會診團隊給小Y同學做情緒管理評價,分別有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同伴評價等。通過多元評價,發現教育效果如下:
1.學會溝通表達
通過小Y自評,我們發現他學會了遇事先冷靜,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用拳頭解決。對家長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感恩,正如媽媽所說:“后來每當與我意見不合時,他都會嘗試和我溝通,以理服人,而不是像從前那樣摔門而去?!?/p>
2.養成合理作息習慣
家長評價說小Y經過一學期的努力,養成了每晚11:00前入睡的習慣。家里制定了《電子產品使用公約》并堅持執行,玩游戲的時間和頻率明顯少了。老師們也反饋小Y上課睡覺的現象有所好轉,得到了老師們的鼓勵和表揚。
3.同伴和諧相處
同學們現在經常看到小Y和大家一起討論部電影、書籍和游戲,對他不再像以前那般恐懼,感覺他像變了一個人。
三、反思:基于教育會診的初中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構建家校復合網格,形成家校合力
通過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有效改善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情緒健康和心理健康。充分發揮教師力量,通過面談、電話、網絡等多種形式,積極與家長聯系,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和心理情況,讓家長認識到孩子存在的情緒問題及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欠缺,家校聯動,攜手共同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構建學科復合網格,形成學科張力
心理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學習情緒的表現形式和應對方式,促進學生正向情緒體驗;體育老師可以運用瑜伽放松法、運動宣泄法等為學生的負面情緒找到出口;數學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周期性情緒數據,形成“情緒折線圖”,幫助學生分析情緒變化的規律,學習主動控制負面情緒。語文課和道德與法治課同樣可以利用大概念設置情境和驅動任務,完成跨學科共同育人的目標。
(三)構建朋輩互助網絡,賦能全面發展
讓性別、性格、情緒管控、學習能力等差異明顯的學生組成朋輩互助小組,甚或將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校級互助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如開展趣味知識競答比賽、“相互找優點”等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放松身心,使班級氛圍、學校氛圍更加和諧融洽,而且有助于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增強團隊協作能力。
拿破侖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作為新時代教師,要不斷優化自身的育人方式,善于“借力”,合理“用力”,科學“聚力”,引領學生正確認識情緒、管控情緒,不僅可以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教育會診:一項旨在優化育人方式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 d/2021/02/20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巴班斯基.教育過程最優化問答[M].李玉蘭,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2]呂香妹.教育會診制的定義、本質與功能[J].江蘇教育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