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麗娜
新課標重視知識、技能的結構化,倡導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資源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素養。統編版教材重新建構了小學語文知識體系,圍繞不同學段目標分解和細化了知識與能力的訓練點,并以語文要素的形式落實到各個單元。本文嘗試將一個單元的核心內容放在所從屬的任務群視域中,讓單元整體教學更加系統、有效。
一、遵循任務群導向,規劃教學內容
1.樹立大局意識
一是要關注單元整體,加強單元內部的整合;二是要關注一篇課文的整體以及一節課的整體。在一篇課文或一節課中,語言訓練(聽說讀寫)、思維訓練、人文教育等都要圍繞目標整體推進,螺旋上升。
2.整合單元內容
語文要素是單元重點目標,要確定單元目標,我們還需要關聯“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同時,每一課的課后練習也為我們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了方法路徑。
3.打通實施路徑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例如綜合性學習單元、策略單元、習作單元等。將任務群落實到學習中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一是轉化,即將當前的教材內容轉化為任務群,創設情境,設定單元任務。二是對接,即從單元整體出發,提煉整合點,多維度實現教材與學習任務群的對接。三是擴能,即以單元內重點課文為核心,擴充文章篇數,組成任務群。四是補缺,當教材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內容較少時,教師需分解文章,轉變思路,以補上這個缺口。
二、立足教材,創設學習任務
任務群實施路徑應以現行教材為基礎,根據教材的呈現方式進行創造性設計,教學形態有以下幾種。
1.單元整體教學樣態
課文通常體現其所在單元的單元主題,助學系統指向明確,且貫穿始終。例如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教學時,教師可以建構單元整體教學框架,設計主題學習任務,舉行“我眼中的大先生”主題研讀交流會。任務一:熟讀單元選文,走近魯迅,了解魯迅;任務二:確定研究魯迅的方向,學生自主探究,查找整理資料;任務三:完成“我眼中的魯迅”專題習作,召開專題研討交流會。
2.單篇課文教學樣態
在單元整體理念下,教師還可以適當實施單篇課文教學。整合單元內容,在統一的目標引領下,詳細解讀單元內的每篇課文,同中尋異,準確定位每一堂課的任務擔當及內部關系。
并列式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是寓言主題,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整合單元內容后,筆者發現單元內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立意視角——《守株待兔》聚焦心理變化;《陶罐和鐵罐》突出不同的結局對比;《鹿角和鹿腿》緊扣語言,讓人在字里行間領悟寓意;《池子與河流》在贊美與諷刺中揭示寓意。這四篇寓言故事的單元地位可謂不分上下,四者合力達成單元目標。
進階式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筆者調整教學順序,先圍繞一個方面介紹“趙州橋的美觀”,再從“人物眾多、街市熱鬧”兩個方面介紹清明上河圖,最后按照“造紙術發明以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的時間軸介紹紙的發明過程,各課目標層層進階。
從屬式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會很好》為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塊奶酪》為單線型結構的童話故事,因此后兩篇課文完全可以作為精讀課文的拓展閱讀,在一精一略、一篇帶一篇的從屬關系中,完成單元目標教學。
除了以上兩種教學樣態,還有項目化學習樣態,即打破教材編排,以項目化學習任務為載體,開發一項課程。
基于語文要素的單元整合教學圍繞單元內容將教材進行整合,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建立各科知識之間的關聯。因此,教師應心懷整體教學觀,以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為出發點,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深度挖掘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嘗試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