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妃斌
為了更好地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號召,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以創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實驗區”(以下簡稱“融合應用實驗區”)為契機,全面推進“網絡校聯體”建設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的推廣應用工作。在此背景下,漣源市進行了新機制、新途徑、新模式的嘗試和探索,將實驗區工作成果化,成果特色化,努力提升漣源市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水平,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高位推進,有力保障
高位推進是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它能夠通過領導者的決策和執行,為教育領域帶來機遇和發展空間。首先,漣源市和各鄉鎮成立了融合應用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以確保“網絡校聯體”和國家平臺的平穩實施。同時,市屬學校和鄉鎮中小學校也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完善的項目管理、運作機制。其次,漣源市加大了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的經費投入。自2021年起,漣源市投入了305萬元用于建設融合應用實驗區的工作網絡聯校群,同時還投入了1300多萬元來升級多媒體教學設備。同時,從2022年開始,漣源市設立融合應用實驗區工作專項經費,并將其納入預算,每年預算經費為28萬元,該經費用于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等支出。最后,漣源市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努力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漣源市總共舉辦了82期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共有6100多名教師參與培訓。在系統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下,全市中小學教師基本具備常態化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應用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的信息化環境。
二、加強管理,常態應用
1.需求牽引,完善“網絡校聯體”長效機制
加強管理是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期,需要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并達到預期效果。首先是加強考核管理。漣源市出臺了《漣源市中小學“網絡校聯體”建設及應用工作考核評價標準》,將“網絡校聯體”建設及應用工作納入全市教育督導及目標管理檢查范疇,并對優秀單位給予獎補。其次是加強制度建設。漣源市出臺了《漣源市中小學“網絡校聯體”建設與應用工作實施方案》,同時主、分校共同制定了《“網絡校聯體”授課制度》,并組建了由校長、技術人員、主講教師等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最后是抓落實,促應用。漣源市通過教師應用、課堂應用和活動應用,推動了教師之間的融合,提高了教師的信息素養,確保了“網絡校聯體”的持續有效運行。
2.應用為王,彰顯“網絡校聯體”的建設成效
(1)以“聯”為紐帶,促進教育數字化
漣源市通過“網絡校聯體”同步互動的形式,開展了英語、音樂、思政等課程的網絡教學,同時還開展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防溺水教育、禁毒教育等特色專題教育活動及互動教研、互動班會等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交流活動。例如漣源市橋頭河鎮中心小學使用“網絡校聯體主講課堂”進行了疫情防控知識講座和線上教學;漣源市斗笠山鎮中心小學通過“網絡校聯體主講課堂”進行了“珍愛生命、預防溺水”等活動;漣源市伏口鎮中心小學在“網絡校聯體”主講教室開展以“遠離侵害·共護未來”為主題的預防性侵害安全教育直播課;漣源市七星街鎮中心小學等三所學校利用同步直播課堂舉辦了開學典禮;等等。
(2)以“研”為手段,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是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因此,漣源市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網絡校聯體”活動,以國家平臺場景應用、課題研究、論文、名師工作室活動等手段,有效提升了教師的信息素養。例如橋頭河鎮中心小學省級課題“農村中小學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研究”已結題并被評為省優秀課題,市級課題“網絡聯校遠程課程的互動研究”已結題并被評為婁底市優秀課題;漣源市第一中學教師郭定芳的高中地理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開發的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二成套教學資源獲得湖南省二等獎;等等。
(3)以“云”為依托,推進數字資源共享
漣源市建立了六個市級名師網絡工作室和四個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同時搭建了“漣源市智慧教育云平臺”。漣源市通過創建名師網絡工作室和國家“雙師課堂”等應用場景,將數字技術和數字資源引入課堂教學,發揮了示范課例的輻射和引領作用,解決了師資不足和數字資源緊缺等問題,有效推進了數字資源共享。
三、特色亮點,精彩紛呈
1.構建“網絡校聯體”的應用常態化新模式
“網絡校聯體”實施主校校長負責制,將網絡聯校的教育、教學、教研等各項活動納入常規管理和督導評估范疇。“網絡校聯體”下,主、分校統一作息時間和課程表,實現構建“網絡校聯體”的四同步,即“同步備課、同步授課、同步作業、同步測試”。同時,主、分校共同制定工作計劃和教學計劃,建立常態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加強主、分校雙向備課、教學反思、定期走教、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構建“網絡校聯體”的應用常態化新模式。
2.不斷創新“雙師課堂”教學新模式
“雙師課堂”是一種以同課異構為載體,名師引領的課堂研修為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旨在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利用國家平臺的資源進行備課和授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獲取、加工、整理資源。對年輕教師來說,國家平臺的優質資源可以引領他們成長,讓他們經歷從“借助”到“模仿”最后到“創新”的發展。“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有助于實現名師資源共享,有利于解決農村學校師資薄弱、音樂美術等專業教師缺乏、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稀缺等問題。
總之,漣源市在“網絡校聯體”建設應用、國家平臺推廣應用等方面對新機制、新途徑、新模式進行了嘗試和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階段,漣源市將致力于建成高速、綠色、安全的教育網絡體系,推進教學資源共享,在應用平臺建設、網絡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扎實的研究與實踐,持續不斷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