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而語文的載體就是漢字。為了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并幫助學生學習了解漢字文化,必須要對漢字教學予以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應用進行分析,探討了當前高中漢字教學的現狀。同時,我們也提出了一些關于如何有效推進漢字教學的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字文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 漢字? 漢字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181-03
國家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1]基于此,構建現代化的課程體系的關鍵在于形成一種新的、開放式的課程理念,這同樣適用于高中階段的漢字教學。相較于初中學段以記憶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式,高中的漢字教學更應側重于擴大學生的文化和歷史視角,讓他們深入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真實體驗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從而主動承擔傳承文化的職責。
一、高中語文漢字教學的現狀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筆忘字”的現象不僅在成年人中,在青少年中也有蔓延的趨向。《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風云會》一類的文化節目,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而產生的。
學生日日與漢字相伴,也最容易忽略它的美。小學和初中,特別是小學階段,漢字學習是主要的學習內容。但整個高中階段,漢字教學的概念被弱化,只是在認識字的數量上有所擴大,漢字書寫不規范,文言文古今詞義混淆,更談不上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了。比如《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中的“崔嵬”既是同部首詞語,又是聯綿字。學生默寫的時候,沒有掌握它的特點,將“崔嵬”的“嵬”字,隨手寫成“出”字頭。又如《勸學》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同學們經常把“蛇鱔”兩個字的偏旁寫成都是蟲字旁或者都是魚字旁。
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進行有效的漢字教學,如何增加漢字教學的文化內涵,是廣大語文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2]。
二、高中語文漢字教學的策略
(一)追尋漢字源頭,激發學習興趣
漢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漢字形狀與意義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根據《說文解字》中的描述,“文”這個字代表著一種復雜而精美的圖案花紋。然后引申出其他含義,如由“文身”引申出“花紋”“紋路”之意義。同學們在做練習題時,做到了杜牧的《江上雨寄崔碣》,首聯是“春半平江雨,圓文破蜀羅。”同學對“圓文”一詞,就是難以理解。如果知道了上述的釋義,“圓文”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文”就是“花紋”。現代漢語常說的“文字”的“文”已經是原來的引申意義了。
“‘茲去掉草頭,成為兩個并列的‘幺是絲的省筆字,也就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又因為絲很細,經常要聚合很多以成就,于是有‘絲聚的意思。”“茲”去掉草頭后的字根“幺幺”表示小、細、密,多等意思,如《說文解字》里說道:“茲,草木多益也。”
我在教授語文必修上古詩詞誦讀部分的《涉江采芙蓉》的時候,給學生展示“涉”字的甲骨文,圖像是中間一條橫著的河,兩只腳在河的上邊、下邊。“涉”的字形就表示趟水過河。據此,同學們眼前就展現出女子趟水過河,采蓮送給心上人的場景:一位赤足的女子,行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滑過她的肌膚,也觸動了她的心。一個“涉”字,把這種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理解漢字的源頭,才能規范書寫。如《勸學》中的“蛇鱔”二字,如果同學們能了解到兩個字的源頭,就不會犯寫錯偏旁的錯誤了。“蛇”字本來和“蟲”“也”“它”同源,后來各自分化,表示不同的意思了。“它”字經歷了不斷的發展,經常被借用,秦漢時期,在“它”的基礎上又加了“蟲”字旁,和借用的“它”區別開來,也就有了后來的“蛇”字。在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它”被描述成一種象征性的形狀,“象彎曲垂尾形”。又說,“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文中的“它”就是古“蛇”字。原來在遠古時代,被蛇咬傷是日常事件。人們見面就會問“無它乎”,就是說“沒蛇吧?”這和現代社會見面問“吃了嗎?”有異曲同工之妙。蛇在眾多神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蛇的紋樣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常見于青銅器上的蟠虺紋,是以彎曲的小蛇形象組成的幾何圖案。“鱔”也是古人很喜歡端上餐桌的菜肴,元稹的《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提到黃鱔:“雜莼多剖鱔,和黍半蒸菰。”將黃鱔和莼菜搭配在一起,和黍米飯以及茭白同時食用。宋代陳藻寫的《建劍風土》中有:“四時篁有筍,兩岸鱔多魚。”可見鱔魚在古代人民生活中已經是很多見的了,鱔分明就是一種魚。同學們如果了解到這些,再也不會給“蛇”字和“鱔”字隨意更換偏旁了。
一個漢字中所蘊含的信息量,能夠讓人窺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是一個官僚制度由來已久的國家,官員的任命、免職等都有專業的術語描述。同樣是表示官職的變遷,“遷”表示調動并升遷官職,《后漢書·張衡傳》寫道“拜”和“遷”:“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擢”表示從低級到高級的升遷,李密《陳情表》寫道:“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征”表示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來充任官職,《史記·呂太后本紀》寫道:“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拜”表示授予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寫道:“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古代人的服飾中,帽子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很多對各種帽子的描述,以達到細微的辨析。“冕”這種帽子是給皇帝、諸侯還有卿大夫戴的,后來逐漸演變為皇家專用的物品,因此有“加冕”這一說法。 “幘”就是包頭巾,用來包裹著頭,中間露出頭發,幘前高后低,然后再加冠。“冠”是一般官員和文人雅士佩戴的帽子,《滿江紅》中寫道“怒發沖冠憑欄處”。“弁”指的是古時候的一種高貴的帽子,通常用于男士穿著正式服裝的時候佩戴。普通民眾頭上戴的就叫“帽子”。“帽”字的初文就是“冒”。《說文解字》未收“帽”字,僅見“冃”字與“冒”字。《說文解字》卷七冃部:“冃,小兒蠻夷頭衣也。從冂;二,其飾也。凡冃之屬皆從冃。”“冒”字的金文字形是在“目”(代表頭部)的上邊直接畫一頂帽子,表示戴在頭上的帽子, “冒”是一個由“目”上添加“冃”兩個構件后成的加體會意字。我們在書寫的時候也要注意,現代漢字楷書的“冒”字上邊的構件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的壓縮變形,這就是帽子的象形。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簡化字的推行,循字形而探究字意已經不常見了。學生只是簡單識記簡化字,不利于對漢字的掌握,也無法對漢字背后的文化蘊涵有深刻的認識。教學中穿插漢字變遷的講解,有助于形成對漢字感性認識和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3]。
(二)穿插傳統文化,增強研究意識
2022年的冬奧會以迎客松開幕,以折別柳閉幕。閉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節目,讓深諳中國文化的人心領神會。“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出自《詩經》,表達離別時對故鄉的不舍;而“楊柳岸,曉風殘月”則由宋代詞人柳永所作,描繪了清晨江邊的景色和月亮漸落中的情感變化——這些細膩描述告別心情與思念心緒的作品都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并成為他們共同的詩歌意象。柳者,留也;絲者,思也。更深層的,柳代表分別的意思來自“卯”,“卯”原本的意思是剖開祭祀的牲畜。枝條分明的柳枝和柳葉,同樣也有分開的意思。漢字所傳達的是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
體會漢字的魅力,離不開漢字所產生的語言環境,很多漢字在特定時代背景中有特定的寓意。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古詩文的同時,聯系當時的現實,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比如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在閱讀本詩的時候,學生一開始認為“分茶”就是大家分一杯茶喝。其實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只是使用茶葉和水,而不需要其他的材料,就能在茶湯中展現出文字和圖像,類似于現代人的咖啡拉花。讀到這里,同學們加深了對古人生活的了解和想象,能了解祖宗的生活習慣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漢字的魅力還體現在文字的使用過程中。漢字的精華大多存在于文學經典中,對這些經典的解讀,也是漢字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北宋時期的大文豪歐陽修非常注重煉字,他極力主張語言的精煉。
根據《宋稗類鈔》的描述,歐陽修為時任魏國公的韓琦撰寫了文章《相州晝錦堂記》,其中引用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名句:“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歐陽修借“晝錦”二字發揮,不寫晝錦堂本身,著重寫晝錦堂主人的志向遠大和輕視富貴。最初的內容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然而,他在提交稿件之后反復思考并認為此內容不夠恰當,于是立即派出信使以最快的速度把文稿再送回來,進行了修正并且再次送回去。收到修訂后的版本時,接收者只是匆忙瀏覽了一遍,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它與原始版本并沒有任何區別。但經過仔細閱讀,他們發現整個文章只對“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做了微調,變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改句就是多了兩個字“而”。但改句中的兩個“而”字,讀起來讓語氣變得更加舒緩,音律和諧,增加了抑揚頓挫的感覺。對此感興趣的同學還收集到了蔡襄所書《晝錦堂記》碑文的資料,蔡襄所書的《晝錦堂記》汲取顏書筆意成之,嚴謹遒勁,方圓兼備,堪稱精品。又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趙孟頫行草書《相州晝錦堂記》呈現出了一種別樣的力量和美感,使整篇文章更具氣勢。一個煉字的例子,引出大家對文章和書法的鑒賞,感受到漢字獨特的魅力。
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發揮著它的實用性,熟練使用漢字,才能夠保持它們持久的活力[4]。為了有效地利用漢字,我們需要從各種書籍中汲取詞語和文化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可以擴充我們的知識面,同時也是優秀的寫作素材。學生通過不斷積累詞匯,不斷地運用,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能夠深刻領會漢字蘊含的意義。
(三)拓展學習外延,探究文化底蘊
生活中的一些古地名也是我們搜集的第一手材料,在中國地名當中,有許多是以“陰陽”二字來命名的,比如以“陽”字為名的有洛陽、沈陽等;以“陰”字為名的有淮陰、江陰等。這些地名的叫法體現了中國道學思想的陰陽五行之說,可謂中國傳統文化在地名中的廣泛應用。《易經》中把太陽叫“日”,把月亮叫“太陰”。我們的祖先將朝向太陽的地方叫陽面,背向太陽的地方就叫陰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時,陽面的地方,常叫作陽,陰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陰了。文言文中經常接觸到的“山陰”就是山的北面,“水陰”就是水的南面,如劉基的《若石之死》:“若石居冥山之陰,有虎恒窺其藩。”其中的“山陰”就是山的北面的意思。
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漢語表達方式,楹聯在古建筑中也很常見。蘇州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掛著一幅著名的的對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它是鄭板橋的作品。此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僅僅用了八個字就講述了四個人物的典型事例。其中“曾”和“顏”分別是指兩位儒家的學者曾參和顏淵。曾參曾經提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顏四”則提到了顏淵在論語中的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下聯是由大禹和大將軍陶侃貢獻的。“禹寸”是寫大禹嚴格遵守時間觀念,“陶分”強調了陶侃珍惜每一刻時間的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必須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注意這些語文資源,注重欣賞和積累,并拓展了對聯的一些相關知識: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
總之,“漢字的個體構型具有自己的理據,這種理據與語言的要素有關,也與構造者對世界的認知有關”,讓高中生感受漢字的魅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認知、記憶,還能感知到漢字的文化底蘊。如何來具體操作和實現,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2020年修訂.
[2]黃瓊女.高中語文漢字文化教學的展開[J].華夏教師,2022(26):70-72.
[3]石愛國.高中語文仍需堅守住漢字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21(34):21-23.
[4]潘廳玲,何清.高中語文漢字教學與文化滲透探析[J].文學教育(上),2021(11):79-81.
作者簡介:
朱敏(1978年10月—),江蘇蘇州人,漢族,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