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對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進行認真的分析,分析學生在文化自信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策略,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初中? 語文? 文化自信?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193-03
一、序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文化自信,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要義之一。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高度認同,以及對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的語言知識,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存在著重視語文語言文字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的現象。
二、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各個國家的文明不斷地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相互競爭,因此要樹立文化信心。文化自信是國家的靈魂,是民族的根基,我們要堅定地認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樹立民族自信心,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并不斷地傳承下去。傳統文化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要具有持續性:初中階段的學生要不斷汲取知識來豐富文化,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建立起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二是文化自信具有開放:文化自信要求學生對本土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還要對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文化有新的認識和理解,用更開放包容的心態來迎接新時代到來。三是要具有包容性:文化自信要不斷吸收新文化、新文明,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要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1]。
三、初中語文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國家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
初中語文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首先體現在國家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上。教育部頒發的一系列文件,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都強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這些文件的指導思想,是讓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能掌握語言文字知識,也能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通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感,從而為國家的文化繁榮和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提升國家地位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國家間競爭的加劇,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語境下,只有堅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現自己的文化魅力。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其中文化自信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指學生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傳統、文化觀念以及文化作品的認同、尊重和傳承,它反映了學生對文化的認識、理解和感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課標的客觀要求[2]。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是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文化自信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和積累。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學生接觸和認識文化的重要途徑,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
(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核心素養自2016年提出之后就備受教育界高度關注。核心素養主張學生應該具備實現個人終身發展和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和鑒賞能力。通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四、初中語文課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對策分析
(一)理解傳統文化,認同優秀文化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認同優秀文化。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去理解和欣賞這些文化內涵。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自信,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教材,宣傳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之處。如,在學習古代詩詞時,教師可以向同學們介紹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以及創作背景,幫助同學們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讓他們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認同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如,在學習古代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通過深入剖析古代文學作品的修辭、表現手法等文學技巧,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信。
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偉大志向、高潔的氣節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在學習古代歷史人物時,教師可以介紹這些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行為舉止以及為國家、民族做出的貢獻,讓學生領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力量。
(二)挖掘教材內涵,升華文化認知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這些文化內涵,從而升華他們對文化的認知。
首先,教師應該從作者的視角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描寫保家衛國戰士的英勇事跡,表達了對他們的敬意和熱愛。教師可以從作者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這篇課文中所蘊含的愛國、愛人民的文化內涵,從而增強學生對這些戰士的崇敬和感激之情[3]。
其次,教師可以從現代人的視角去挖掘教材課文中的深層次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深入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中提到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幸福生活出發,去體會戰士們的犧牲和付出,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們的品質和高尚情操。
(三)利用多媒體課堂,拓展學生視野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利用多媒體課堂和網絡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通過觀看網絡微課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制作微課視頻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內容,整合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整理一些關于蘇州園林的優秀文化微視頻,包括蘇州園林的歷史、特點和藝術價值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觀看這些微視頻,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培養對傳統園林文化的熱愛和自信。
教師可以組織課堂微型演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拓展文化視野。例如,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篇自己感興趣的山海經故事,并學習其優秀之處。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海經的文化內涵和故事背景,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自信。
利用多媒體課堂和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是培養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觀看網絡微課、組織課堂微型演講和微型辯論等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自信。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之情,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豐富教學活動,豐富精神世界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豐富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精神世界。通過引導學生在讀思結合中理解課文背后的深層次文化、組織討論活動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文化品格以及采用讀寫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等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讀思結合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但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階段是不夠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將閱讀與思考相結合,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背后的深層次文化。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將優秀文化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質,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4]。
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討論活動幫助學生豐富精神世界。討論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課文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文化品格。通過讀議結合,學生可以更深入細致地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精彩豐富。如,可以圍繞傳統文化開展討論,讓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五)體驗傳統民俗,增強文化認同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傳統民俗,增強文化認同。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民俗活動、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了解具體的民俗活動、課堂學習和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民俗活動。通過親身參與民俗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感受到民俗活動的真正魅力。如,在冬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包餃子,感受傳統節氣的氛圍和包餃子的樂趣。在端午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包粽子、賽龍舟,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此外,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到民俗文化中,如苗族的跳花節、傣族的潑水節等,讓學生感受到民俗活動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
對于不能參加的民俗活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搜集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具體的民俗活動。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社戲》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圖片、視頻、學習資料等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些民俗文化。通過觀看視頻、聽取學習等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民俗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和特點,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六)拓展閱讀內容,提升文化氣質
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拓展閱讀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氣質。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內外閱讀活動、圍繞傳統文化開展課外活動以及主題演講活動等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建立自信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內外閱讀活動,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書籍的閱讀量。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安排一些經典名著、詩詞歌賦等閱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五、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是語文學科素養的要求,更是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客觀要求。本文詳細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具體對策,分別從理解傳統文化,認同優秀文化、挖掘教材內涵,升華文化認知、利用多媒體課堂,拓展學生視野、豐富教學活動,豐富精神世界、體驗傳統民俗,增強文化認同、拓展閱讀內容,提升文化氣質等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季林林.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作文,2023(40):29-30.
[2]林巧萍.閩南文化資源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路徑[J].林區教學,2023(10):104-107.
[3]張曉弘.文化自信的理解與培育[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10):72-73.
[4]孫凝凇.“雙減”政策下語文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27):111-113.
作者簡介:
王麗霞(1976年4月—),女,河南省安陽縣人,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