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君 楊姣
(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 宜興 214200)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發展,加之環境與生活方式等改變,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斷增長,成為目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由于臨床大部分的惡性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癥狀表現,難以引起患者重視,手術、放化療均是目前臨床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多已至中晚期失去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故多采用放化療[1]。放化療是臨床保守治療方式,可有效殺傷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的發展,滿足臨床療效。但經化療后會出現諸多藥物毒副作用,影響患者的預后恢復[2]。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藥領域應用較為廣泛[3~4]。地榆升白片是中藥制劑,具有提高白細胞的功效,在臨床白細胞減少癥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良好[5~6]。兩種藥物在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中均獲得一定療效,但通過聯合用藥的方式是否可提高臨床療效的報道鮮有。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地榆升白片聯合PEG-rhG-CSF 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臨床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醫院收治的74 例惡性腫瘤化療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組。對照組37 例,男24 例,女13 例;年齡32~86 歲,平均(53.26±9.78)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18 例,消化系統12 例,其他7 例;中性粒細胞分級:Ⅲ級22 例,Ⅳ級15 例。研究組37 例,男25 例,女12 例;年齡30~87 歲,平均(53.38±9.63)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20 例,消化系統10 例,其他7 例;中性粒細胞分級:Ⅲ級24 例,Ⅳ級13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可比性較好。本研究已獲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20003015 號)。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臨床病理組織學確診為惡性腫瘤者;無嚴重合并癥者;入組前均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年齡低于30 歲或高于90 歲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骨髓異常增生者;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藥物過敏者;既往器官移植史或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者;預計生存時間不足6 個月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結合病情與身體情況選擇合理的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對照組給予PEG-rhG-CSF 治療,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國藥準字S19990049)在化療周期抗腫瘤藥物給藥后進行皮下注射,6 mg/次,1 次/d。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地榆升白片(國藥準字Z20026497)治療,口服,0.2 g/次,3 次/d。兩組均接受14 d 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1)療效。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水平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有所減輕,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水平上升至正常水平的70%;無效:癥狀未減輕或進展,中性粒細胞無明顯上升??傆行轱@效與有效之和。(2)白細胞總數(WBC)與中性粒細胞計數(ANC)。于治療前、治療14 d 后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WBC 與ANC 水平。(3)生活質量。于治療前后采用癌癥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C-30)評估,量表包含5 個維度,各項分值為0~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4)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統計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其中1 級為1.5×109/L≤中性粒細胞水平<2.0×109/L;2 級為1.0×109/L≤中性粒細胞水平<1.5×109/L;3 級為0.5×109/L≤中性粒細胞水平<1.0×109/L;4 級為中性粒細胞水平<0.5×109/L。(5)不良反應。統計心悸、發熱、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WBC 與ANC 水平、QLQC-30 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用%表示療效、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及不良反應等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WBC 與ANC 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WBC 與ANC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WBC 與ANC 水平均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WBC 與ANC 水平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 與ANC 水平對比(×109/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 與ANC 水平對比(×109/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nWBC治療前治療后ANC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37 37 tP 6.62±1.23 6.65±1.21 0.106 0.916 2.48±1.27*3.37±1.20*3.098 0.003 3.57±1.16 3.63±1.24 0.215 0.830 1.35±0.88*2.14±0.89*3.839 0.000
2.3 兩組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對比 研究組治療后3~4 級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占比(18.92%)較對照組(48.65%)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對比[例(%)]
2.4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兩組治療前QLQC-30 各項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QLQC-30 各項評分均升高(P<0.05);研究組治療后QLQC-30 各項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LQC-30 各項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LQC-30 各項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軀體功能治療前治療后社會功能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角色功能治療前治療后情緒功能治療前治療后認知功能治療前治療后37 37 tP 54.36±5.24 54.78±5.36 0.341 0.734 71.25±7.37*80.33±7.28*5.332 0.000 60.65±7.47 61.35±7.24 0.409 0.684 71.30±6.27*78.27±6.38*4.740 0.000 50.65±5.29 49.84±6.31 0.598 0.551 65.26±7.71*72.36±6.57*4.264 0.000 68.61±8.05 70.08±8.23 0.777 0.440 74.98±8.78*82.74±9.42*3.666 0.000 61.02±7.12 61.62±7.28 0.358 0.721 71.53±8.27*78.45±8.36*3.580 0.001
2.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21.62%vs 27.0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例(%)]
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是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以發熱、感染、頭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不僅會對化療的效果造成影響,還可加重病情,甚至病死,影響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嚴重程度,提高中性粒細胞水平,但單一用藥效果仍無法滿足臨床。因此,選擇合理的聯合治療方式,對提高臨床療效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雖無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名,根據癥狀與臨床特征表現可將其歸屬為“虛勞”范疇,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及外感內傷等多種因素,導致腑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所致,故治療應以益氣養血原則為主[7]。地榆升白片作為常見中成藥物,可提高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臨床效果[8]。本研究在PEG-rhG-CSF 的基礎上聯合地榆升白片對惡性腫瘤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7.30%)較對照組(78.38%)高,且研究組治療后WBC 與ANC 水平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聯合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療效確切,對WBC 與ANC 水平影響較小。分析原因可能是PEG-rhG-CSF 通過中性粒細胞刺激因子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激活相關信號通路,從而促進造血干腦細胞向中性粒細胞增殖、分化,并推動成熟中性粒細胞進入外周血[9]。地榆升白片的主要成分為地榆、蔗糖、糊精、淀粉,地榆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散瘀等多種功效;其主要成分為地榆皂苷,具有多種藥理學作用,可改善骨髓造血的微環境,并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促使造血因子的釋放及白細胞成熟,還可促進創口愈合、抗菌消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對提高WBC 與ANC 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10]。蔗糖、糊精、淀粉為輔料,其中蔗糖、淀粉具有和中緩急、生津潤燥等功效,經水解后可分解為葡萄糖與果糖。糊精可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增強藥物的黏合度。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QLQC-30 各項評分均比對照組高,而3~4 級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級占比較對照組低(P<0.05);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地榆升白片聯合PEG-rhG-CSF 可有效改善惡性腫瘤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分級情況,提高生活質量,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可能是PEG-rhG-CSF 選擇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細胞,并促進其增殖、分化,達到預防或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11~12]。地榆升白片中富含槲皮素、地榆皂苷、山奈酚等成分,通過DNA修復、細胞應激反應調控、細胞分裂等多個生物學過程及通路對化療后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起到調治作用[13~14]。Sun 等[15]對130 例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給予PEG-rhG-CSF 治療結果發現,研究組3/4 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率相比(21.62%vs 27.03%),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可說明PEG-rhG-CSF 治療可降低化療期間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地榆升白片聯合PEG-rhG-CSF 應用于惡性腫瘤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療效明顯,對WBC 與ANC 水平影響較小,可改善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分級情況,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安全可靠,優勢較為明顯,可進一步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