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靜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平頂山 467000)
股骨骨折屬于常見外科創傷,是由創傷導致的股骨結構斷裂,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以及功能障礙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治療股骨骨折患者以手術為主,手術可通過暴露骨折端、行解剖復位等操作,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但手術具有一定創傷性,術后疼痛的出現將極大程度影響患者康復積極性,不利于病情恢復[2];加之術后患者需臥床靜養,肢體長期不活動易導致血液于靜脈淤積,引發血栓等并發癥,其中以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常見,可引發肺栓塞或腦栓塞,故給予術后有效護理干預對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尤為重要[3~4]。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主要遵循循證醫學,并以疾病康復為工作重心,通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以促使患者術后恢復,還能幫助患者調節圍術期焦慮、不安心理,使其快速康復[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對行股骨骨折手術患者于術后給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于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行股骨骨折手術的患者68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6 例;年齡49~82 歲,平均(65.45±6.28)歲;疾病原因:交通事故18 例,高空墜落10 例,其他6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48~84 歲,平均(65.31±6.17)歲;疾病原因:交通事故20 例,高空墜落10 例,其他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WFJ-0722)。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經CT、X 線照射檢查確診為股骨骨折;無手術、麻醉藥等禁忌者;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臨床所需資料齊全,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股骨粉碎性骨折者;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伴精神疾病,存在溝通、交流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接受常規護理。術前發放宣傳手冊給患者,解答疾病相關疑問、手術有關事項;告知患者圍術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術后遵照醫囑給予患者消炎、止痛,并進行訓練指導等;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至醫院復診。觀察組入院后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1)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進行疾病宣講,并告知患者家屬盡量減少探視頻率,為患者營造良好休息環境,并為其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助眠。營養師負責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提高術前營養供給。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圖文或視頻等方式向患者與家屬普及疾病知識、手術具體流程以及術前注意事項等。(2)術中:加強手術過程中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血流動力學,監測其體溫變化,保障輸液溫度處于常溫狀態。觀察主治醫生手術操作,及時提醒操作注意事項,并在結束時遵醫囑給予患者抗生素預防感染。(3)術后:術后1 d 根據患者疼痛程度給予藥物止痛處理。并安撫患者情緒,維持積極心態,正面迎接鍛煉挑戰,由護理人員耐心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康復運動,包括抬臂、裸泵等運動,35 min/次。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床下活動,通過攙扶或給予拐杖等方式避免負重站立,并引導其逐步、緩慢向前直行,30 min/次,2 次/d,活動后囑咐家屬給予患者肌肉按摩以減少酸痛感。術后5~6 d,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運動,包括屈伸、免工具站立、行走等,30 min/次,2 次/d。兩組均持續護理至出院,患者出院后定期通過電話等方式隨訪6 個月。
1.4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康復情況、髖關節功能、深靜脈血栓形成率、術后疼痛、心理狀況以及護理滿意度。(1)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2)康復情況:運用功能獨立性評價量表(FIM)對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康復情況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分為2 個維度,共計6 項內容,其中運動功能由自理、括約肌控制、轉移以及行走能力構成,該部分分值為0~91 分;認知功能由交流溝通、社會認知構成,該部分分值為0~35 分,量表累計滿分126 分,分值越高提示功能獨立性越好[6]。(3)髖關節功能: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表內主要包括疼痛、步態、活動程度、活動能力、畸形等5 個方面內容,總分共計100 分,得分<70 分代表能力差,70~79 分代表能力尚可,80~89 分代表能力較好,90~100 分代表能力優良,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7]。(4)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運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蘇械注準20152061430)檢測兩組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5)術后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在紙上畫10 個刻度,每個刻度標記1 分,指導患者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受進行標記,其中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分數越低提示疼痛越輕[8]。(6)心理狀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焦慮情緒,量表包含14 項內容,采用5 級評分法,總分值≤7 分為正常,8~14 分為輕度焦慮,15~21 分為中度焦慮,22~29 分為重度焦慮。分數越低提示心理狀況越好[9]。(7)護理滿意度:向患者發放醫院自制調查問卷表,調查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3,重測效度為0.869。囑咐患者自行填寫,評價其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問卷包括工作質量、護理態度、體驗感、疾病知識掌握等內容,累計得分0~100 分。95~100 分表示滿意,85~94 分表示較滿意,0~84 分表示不滿意,統計護理后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情況。總滿意為滿意與較滿意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組別n 下床活動時間 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對照組觀察組34 34 tP 11.34±2.04 7.24±1.85 8.681 0.000 8.38±1.32 5.36±1.05 10.440 0.000 18.64±4.76 13.87±3.92 4.511 0.000
2.2 兩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nFIM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Harris評分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34 34 tP 33.75±4.13 34.06±4.17 0.308 0.759 67.55±6.24*74.93±6.63*4.726 0.000 65.34±10.46 65.27±10.51 0.028 0.978 83.32±4.45*92.11±4.46*8.135 0.000
2.3 兩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比較 對照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23.53%(8/34),觀察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2.94%(1/34)。觀察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低于對照組(χ2=4.610,P=0.032)。
2.4 兩組VAS 評分、HAMA 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VAS 評分、HAM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HAMA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HA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HAMA評分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nVAS評分護理前護理后34 34 tP 6.37±1.14 6.26±1.08 0.408 0.684 4.59±1.29*2.46±0.24*9.465 0.000 15.68±3.76 15.34±3.81 0.370 0.712 12.75±3.40*6.24±1.38*10.345 0.000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股骨是人體最長、負重最大的骨骼,其發生骨折多因直接性、強大暴力所致,例如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重力砸傷等,患者通常伴有骨折部位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斷端扭曲或成角畸形,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大出血[10]。臨床股骨骨折患者大多選擇手術治療,但術后長期臥床缺乏鍛煉,反而增加了下肢肌肉萎縮、血液循環緩慢風險,致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升高[11]。故給予圍術期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減少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對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常規護理重點關注手術治療效果,忽視了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臨床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仍較高,整體護理效果并不理想[12]。而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手段對股骨骨折患者進行干預,能夠在圍術期為患者提供生理與心理等多方面服務,優化護理措施,緩解手術后的應激反應,以達到快速康復目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FIM 評分、Harri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率、VAS 評分、HAM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利于縮短股骨骨折手術患者住院時間,加快術后康復進程,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緩解術后疼痛,改善心理狀況,并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強化護理措施,術前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幫助其快速了解疾病特點、手術流程,消除患者心中顧慮,增加疾病認知,增強治療信心,利于提升治療依從性[14]。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膳食方案,保障機體免疫功能,利于減少手術風險,促進術后機體恢復[15]。關注患者情緒狀態,調節不良情緒,利于提升治療配合度,提高患者滿意度;術中加強手術輔助、協同作用,通過增加保溫、監督等一系列工作,可使患者處于舒適、溫暖的手術環境中,減少患者術中寒戰、肢體麻木等現象,并可準確控制體液輸注量,確保手術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進而有效提高手術治療效果[16~17];術后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給予止痛處理,利于降低創傷后的應激反應,促使達成早日下床目標,利于縮短傷口愈合時間,避免傷口暴露過久引發的感染風險[18];此外,通過給予患者康復鍛煉指導,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通過按摩幫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有助于縮短康復時間,實現功能快速恢復正常的目的。采用電話隨訪等方式,與患者便捷溝通,可及時接收患者病情反饋,快速了解康復情況,解決患者疾病相關問題,促進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給予行股骨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能夠有效促進其術后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進程,利于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緩解術后疼痛,并改善心理焦慮,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