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婕 鄭梅生 朱 琳
(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穩定型心絞痛(SAP)為冠心病最常見表現,患者以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表現,若控制不理想亦可引發心肌梗死,危及生命。據報道目前我國范圍內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約3.3 億,其中冠心病者達1 139 萬[1]。現階段,臨床對于冠心病患者采取的常規西藥措施能有效拮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并且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效果高于單用西藥[2]。SAP 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性為本虛標實,虛者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以及血瘀,但虛實兩方面的病機之關鍵在于心脈痹阻,臨證時寒凝心脈證較為多見[3-4]。高良姜湯來源于《外臺秘要》卷七引,主治久心痛刺肋,冷氣結痛不能食。筆者近年在常規西藥基礎上采取高良姜湯加味治療冠心病SAP(寒凝心脈證),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SAP 診斷參考相關診療指南[5],且結合癥狀表現、冠脈造影等驗證。寒凝心脈證辨證參考SAP 中醫指南[6]。納入標準:滿足上述診斷要求;年齡40~75 歲;SAP 分度Ⅰ~Ⅲ級。排除標準:半年內本心肌梗死者;既往血管重建史者;嚴重心絞痛Ⅳ級者;嚴重基礎疾病者;惡性腫瘤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重度心力衰竭者;近4周內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
1.2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SAP(寒凝心脈證)66 例,均來源于我院2021 年7 月至2023 年7 月接診患者,全部病例簽訂受試同意書,隨機分入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3 例。治療組男性20 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齡(63.44±6.67)歲;病程4~14 h,平均(6.91±0.82)h;SAP分度[5]為Ⅰ級4 例,Ⅱ級22 例,Ⅲ級7 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齡(64.01±6.81)歲;病程4~12 h,平均(7.03±0.85)h;SAP 分度為Ⅰ級5 例,Ⅱ級19例,Ⅲ級9 例。兩組基礎信息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指南[5]行西醫常規內科措施,其中非藥物措施戒煙酒、保持良好心態以及優化食物等,藥物措施給予抗凝、控血壓血脂、冠脈擴張等,并且急性期使用硝酸甘油。治療組西醫常規內科措施同對照組,并予高良姜湯加味:高良姜15 g,當歸12 g,陳皮9 g,厚樸9 g,桔梗9 g,桃仁10 g,吳茱萸12 g,生姜8 g,訶子10 g,桂枝6 g,大棗9 g。每日1 劑,由我院中藥房代煎,于早晚分服。兩組連續觀察14 d。
1.4 觀察指標 1)心絞痛發作。記錄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每周硝酸甘油用量。2)24 h 動態心電圖改善情況。采取三導聯AECG 系統監測動態心電圖指標,指標涉及全部正常R-R 間期標準差(SDNN)、每5 分鐘R-R 間期的標準差(SDANN)、正常相鄰R-R 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鄰RR 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3)血液流變學指標。采集患者靜脈血,以全自動血凝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血漿黏度、D-二聚體。
1.5 療效標準 1)心絞痛療效。顯效:患者的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消除。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減輕。未愈:患者的心絞痛等主要癥狀無改善。加重:患者的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均增加1/4 及以上[7]。2)心電圖療效。顯效:心電圖恢復“大致正常”或“正常心電圖”。改善:S-T 段回升0.05 mV及以上,但未恢復正常,在主要導聯倒置T 波改變變淺(≥25%)。未愈:患者的心電圖基本與基線持平。加重:患者的ST 段降低0.05 mV 以上,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加深(≥25%)。顯效+改善為總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1。14 d 療程后,兩組心絞痛發作頻次、每次持續時間、每周硝酸甘油使用量均明顯減少,同時治療組減少更明顯(P<0.05)。
表1 兩組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下同。
組 別治療組(n=33)對照組(n=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發作頻次(周)8.41±0.96 1.93±0.33*△8.29±0.94 4.04±0.52*持續時間(min/次)7.49±0.87 2.49±0.38*△7.63±0.89 3.33±0.46*硝酸甘油(mg/周)5.44±0.67 1.63±0.28*△5.39±0.65 2.79±0.39*
2.2 兩組治療前后24 h 動態心電圖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SDNN、SDANNI、rMSSD、PNN50 明顯增加,同時治療組增加更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動態心電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動態心電圖指標比較(±s)
組 別治療組(n=33)對照組(n=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SDNN(ms)94.03±10.44 116.85±13.14*△94.12±10.47 104.09±11.82*SDANN(ms)88.04±10.09 107.34±12.40*△87.94±10.04 97.94±10.83**rMSSD(ms)22.46±3.61 37.01±5.03*△22.73±3.64 28.49±4.15 PNN50(%)5.12±0.64 9.69±1.22*△5.18±0.65 7.84±0.92*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FIB、血漿黏度、D-二聚體明顯降低,同時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 別治療組(n=33)對照組(n=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IB(g/L)5.63±0.68 2.48±0.36*△5.55±0.69 3.39±0.46*血漿黏度(mPa·s)3.10±0.43 1.44±0.26*△3.15±0.44 1.91±0.31*D-二聚體(mg/L)2.04±0.33 1.06±0.22*△2.09±0.34 1.34±0.25*
2.4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病例心絞痛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5。治療組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n)
冠心病SAP的發病主要由于多種因素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致血管狹窄,使心肌供氧與耗氧失調,導致心肌中產生乳酸、磷酸等,繼而誘發疼痛[8]。臨床治療SAP的關鍵在于改善冠脈循環,以改善心肌缺氧。中醫輔助治療SAP 的療效確切,認為SAP(寒凝心脈證)主要由于患者素體陽虛,致使陰寒之邪乘虛侵入,致使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失暢,瘀血閉阻心脈,最終發本病[9-10]。《素問·舉痛論》中述“寒氣入經而稽遲……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故中醫治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痹為主。
高良姜湯加味方以高良姜性味辛熱,作用是溫中祛寒、理氣止痛,為主藥。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通陽散寒、溫通血脈;吳茱萸、生姜合用能溫中祛寒;均為臣藥。佐以厚樸、陳皮、桔梗、訶子行氣寬胸,寓“氣行則瘀通”,桃仁化瘀通絡,共為佐藥。大棗益氣健脾養血,調和諸藥。諸藥配伍,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本觀察顯示,14 d后,兩組病例心絞痛的發作頻次、每次持續時間、每周硝酸甘油使用量均明顯減少,同時治療組減少更明顯;兩組病例SDNN、SDANN、rMSSD、PNN50 明顯增加,同時治療組病例增加更明顯;治療組病例心絞痛療效和電圖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童曼琳等[11]報道了高良姜主要活性成分高良姜素能清除氧自由基,減輕心肌細胞氧化脂質化,發揮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抗纖維化等作用,明顯改善心臟舒縮功能。以上表明高良姜湯加味治療冠心病SAP(寒凝心脈證)的療效明顯,能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心率變異性。
瘀血痹阻心脈為冠心病SAP 的主要病機,而中醫血瘀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存在緊密聯系[12]。血液流變學指標是瘀血痹阻的客觀指征之一,冠心病SAP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出現異常狀況,表現為高外周阻力、微循環障礙、高黏血癥以及血液流動性降低等,促進血栓形成[13]。臨床中藥物治療改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有助于血液循環的好轉,減輕心肌缺血缺氧[14]。本次治療數據顯示,14 d 療程后兩組病例FIB、血漿黏度、D-二聚體明顯降低,同時治療組降低更明顯。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高良姜湯加味方中君藥高良姜能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15]。以上結果表明高良姜湯可能通過改善血液流變學水平,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達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綜上,高良姜湯加味治療冠心病SAP(寒凝心脈證)的療效明顯,能減輕心絞痛發作,改善心率變異性與血液流變學,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