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2020年9月,我成為一名農村特崗教師,至今已3年有余。
不敢妄言
常言道:入行三年,口出狂言;再學三年,不敢妄言。初上講臺,我猶如初生牛犢,知識點弄懂就敢教,習題會做就去講解,不怎么考慮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也不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運用知識。靠著一種盲目的自信和熱情,我甚至敢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打擂臺”。最終,我被打了幾次臉,失了幾次意,就不敢妄言了。
躬身自省
于是,我開始反省自身,反思課堂,反思教學方法。教育家魏書生對教與學有這樣的啟示:“教有十六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學有十六字:學以致用、學而時習、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在基礎理論上來回創新,無非就是把明白的事說糊涂,然后再重說。”讀完這段話,我又去了解了他的一些教學經歷,很欽佩他能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知行合一。那么,對于一種好的理論,不同的人去實踐,結果會不會不同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除了人的能力不同,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在這3年多的教學時光中,我通過觀察學生、審視自身,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對教學有了一些淺薄的認識。
練習也是學習
學生往往不重視練習,認為讀書、聽講是學習,練習不是學習。我告訴他們,練習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聽懂知識和運用知識是兩個不同的認知層面,是由低到高的學習階段。很多時候,學生認為能聽懂就行,把做錯簡單的題歸咎于馬虎,不放在心上。輕視練習就無法暴露自己的缺點,也就無法改正。
身為90后,我在與學生相處中有年齡上的優勢,能很好地融入群體,觀察他們更方便。我發現,學生往往在聽講時很專注,練習時就松懈,不注重規范答題,不理解公式含義就胡亂套用。學以致用需要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適合學生的就是好方法。我的方法是練習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
表揚和批評有方向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有時難免會主觀評價學生。批評應有方向,旨在指出學生學習和品德方面的錯誤,至于個人缺點,則不必過多指責,因為若將批評集中到小的缺點方面,使學生謹小慎微,精力集中不到學習上,則得不償失。表揚也應多放在學習和品德方面,在此之外的過多表揚,給學生帶來的優越感容易導致其將注意力放在不重要的方面。
學生性格各異,有的開朗,有的內向,有的自信,在學習上,有的好學,有的懶散……有這樣一段話,很讓我釋懷:他們來自各種各樣的家庭,他的來路站滿了各式各樣的人,他也會遇到多種多樣的事,他之所以成長成現在的模樣,是時機,是造化,是命運,是自我選擇,那不是我能全部知曉的,更不是我能改變的。我只能決定幫或不幫,教或不教,我左右不了他懂或不懂,接受或不接受。
怎么教好怎么教
有人說,90后是“佛系”的一代人,是也不是。我們既不高喊“把懲戒權還給老師”,也不推崇“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只想做好自己能決定的那一部分,在幫與不幫之間選擇幫,在教與不教之間選擇教,接著做好專業教學,思考的不是怎么好教怎么教,而是怎么教好怎么教。年輕、欠缺經驗的我們,做不到站在歷史和現實的關口去指導教育的未來,但可以通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來把握教育方向,并將其落實在教育教學中。
農村是百姓生活的家園,也是教育的前線,大有可為。農村特崗既可以磨煉意志,又可以實現個人價值。蘇軾在《晁錯論》中講:“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們不應害怕挫折和磨煉,而要以堅韌的意志去應對暴風驟雨。基層是波濤洶涌的大海,挫折是岸邊堅硬的礁石,只有無畏沖擊的劇痛,才能碰撞出美麗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