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要創造更好的條件來促進幼兒園的發展,就要尋求與家庭和社區的合作,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學習空間。互聯網時代下,各幼兒園都在積極利用新媒體進行家園共育。在此背景下,幼兒園既要加強和家長的交流,對教育模式進行持續優化,又要強化對網絡教育的監督,提升家園共育有效性。
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家園共育的必要性
互聯網是家園共育的主要渠道。日常工作中,我園借助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幼兒在園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家長看到幼兒在園的真實情況,了解教師的用心、細心、盡心,從而安心、放心、舒心。特殊節點,我園緊跟熱點事件,運用新媒體平臺充分宣傳,如推送教職工黨的二十大知識競賽、幼兒“我想對黨說”等系列活動,提高家長對園所理念的認可度。為了讓幼兒在家過得充實,幫助家長高質量地陪伴幼兒,我園嘗試各種線上家園互動活動。通過釘釘班級群展播親子游戲、科學小實驗、“安全小達人”情景劇等視頻,我園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開闊視野,促使幼兒熱愛科學、喜歡運動、敢于挑戰,與家長理念共建、攜手共育。新媒體和教育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豐富了家園共育的形式。
互聯網技術使交流更加多樣化。網絡時代,學前教育工作要想獲得新的突破,就必須主動尋找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發展途徑。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家園共育,可以打破時空的束縛,讓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密。這不僅拓寬了溝通渠道,還豐富了教育內容,為家園共育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促進家園共育的策略
定位角色,深化家園共育理念。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家園共育,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家園共育中幼兒園和家長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家長切不可抱著“全部交給幼兒園”的思想,而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幼兒園教育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為家園共育提供有力支持。
整合資源,豐富家園共育內容。信息技術在為幼兒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不足。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網絡環境中長大,行為習慣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幼兒年齡小,還沒有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其價值觀也不成熟。如果家長對孩子管教不嚴,就容易導致孩子長期沉迷于網絡,出現情緒急躁、眼睛近視等問題,嚴重時還會影響親子關系。因此,幼兒園應積極思考應對之策,利用家園合作來對雙方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發展。例如,園所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的護眼知識,還可以邀請專業醫生為幼兒提供定期檢查,并通過微信將檢測結果發給家長,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視力情況。
完善體系,落實科學評價。互聯網背景下,要對園所的工作方式進行創新,就要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首先,園所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全面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和家長的育兒觀念,并進行深入分析,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其次,為了確保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的科學性與一致性,園所應不斷加強幼兒園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的融合,并在評價過程中秉持協同合作的觀念,切實解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在健全教師管理體系的同時,園所還應該對網絡環境下家園共育的考核方式進行細化,根據教師的工作情況給予客觀評定,從而激勵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的熱情,提升幼兒園管理水平。
目前,家園共育中網絡技術已得到充分運用,家園之間的交流更便捷、及時,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形式更靈活。網絡時代,幼兒園要將家園共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并不斷創新家園共育模式,通過家園合力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