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公共環境設施為切入,對其類別特征及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影響進行分析,梳理出公共環境設施在城市高質量更新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價值提升路徑和方法。而后,文章就公共環境設施在表達城市歷史文化,提升城市藝術美感,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提升城市人性化關懷等層面對城市的影響意義展開論述,通過對其多維價值提升路徑的挖掘,強化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共環境設施;價值提升;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24年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城市化視域下公共環境設施價值提升路徑研究”(2024-ZZJH-270)研究成果。
公共環境設施作為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公用設施、設備,按照功能通常分為:休息設施、信息設施、交通設施、衛生設施、游樂設施、照明設施、無障礙設施以及觀賞性景觀設施等。不同類別的公共環境設施通過不同的形式傳達著自然、歷史、物質、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這不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還關系到市民的使用和健康,影響到城市文化、經濟、政治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整個城市、地區的形象。
城市的環境設施與快速增加的人口,迅速發展的商業,不斷豐富的城市文化,更為文明的城市氛圍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街道家具、環境衛生、街面秩序、生活垃圾分類等多個方面都體現著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責任與擔當。我們以地處中原的鄭州市為例,鄭州市既是沿黃城市中重要的省會城市,也是國家批準建設的國家級中心城市。鄭州延綿了3000年前商代的文化,吸收著現代城市的活力,既是新城也含古意,既擁有悠久傳統又開放包容。改革開放40多年來,鄭州市的發展經歷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窄到寬,由保守到開放,由鄉土到國際,由滯后到先進,由缺少底蘊到富于內涵等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市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態勢。在這一現狀下,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既要完善也要豐富,不僅要體現新城的現代,古城的綿遠,還要見證當下的文明,信息時代的科技。
一、公共環境設施表達城市歷史文化
文化浸潤是體現城市內涵的良藥,也是挖掘城市歷史的入口,城市有了文化注入,便會大放異彩、魅力加分,宣示著城市的文化氣質和精神面貌[1]。鄭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河南省的省會,成為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得到了迅速發展。二七區的解放路作為鄭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條水泥路,被譽為鄭州“第一路”。二七區作為鄭州百年商埠核心區、第一戰區日軍投降處以及中原商戰的發源地,凝聚著老鄭州的故事和印記,也是鄭州獨有的歷史文化窗口。解放路附近的華潤萬象城廣場按照1∶0.5的比例設置了蒸汽火車原型。這個火車展示區景觀設施,利用火車車廂、“站臺記憶”特色口袋公園,以及道班房、鐵軌、候車椅等一應俱全的系列設施打造了“走解放路·讀鄭州史”的歷史文化長廊。步入這一街區,漫步穿梭于車廂、站臺、班房、火車警示燈中,讓人恍如隔世,仿佛“穿越”回了那個蒸汽火車轟鳴的年代。鄭州的火車文化是全民共知的文化,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東風渠沿線的鐵路主題公園,也是傳遞鄭州火車文化的典范。整個鐵路主題景觀設施帶沿著渠水綿延幾公里,以車軌、火車、站臺、乘客等這些特有的景觀形式展示著鄭州這個用“火車拉來的城市”的文化與歷史(如圖1)。
二、公共環境設施提升城市藝術美感
伴隨著城市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審美意識的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藝術性美感提升便成了一種必然。美、藝術性是人類對事物的普遍性認知,美的事物帶給人類精神層面的愉悅,這種愉悅是一種共性感受。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藝術性既體現在觀賞性設施的表達上,同時也附著于功能性設施的展現上。位于鄭州市不同街區頗具藝術美感的休息坐具以及城市雕塑設施,在滿足休息以及觀賞的基礎上,還是一個個優秀的藝術品。位于二七區萬象城廣場的人字形公共休息坐具,以“人”字為基礎造型,通過簡潔而又生動的流線,光滑而又圓潤的曲面設計,可以讓市民多角度的就坐休息,座凳的整體造型也易于親近且頗具美感。位于鄭東新區的“結”雕塑,有著飽滿而又富于張力的造型,其線形穿結的外觀結構,厚重而又堅韌的質感,帶給市民極強的視覺效果和藝術美感(如圖2)。無論是功能性的家具還是觀賞性的景觀設施,鄭州的街頭都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公共環境設施從造型方式、材質特點、肌理組織、顏色搭配、尺度流線等方面都極具設計特點,為街頭巷尾增加了藝術氛圍。走近了是一件件可以使用的城市家具,遠遠的觀看則是生動而有趣的藝術裝置。它們在帶給市民舒適使用體驗和美的愉悅情感基礎上,也美化了市民的休閑休憩環境[2]。
三、公共環境設施展示城市良好形象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中的景觀,提供給市民的不僅是其自身的使用功能和藝術效果,還展示著城市的發展變遷歷程以及城市建設的累累碩果。漫步街頭,隨處可見一處處公共環境設施,在為市民提供著各類行為活動方便的同時,也展示著城市的美好形象[3]。鄭州市在迎接大型活動及國慶節日時,會搭建很多大型綠色場景類景觀設施,其中二七廣場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綠植景觀設施,以紅旗和平鴿這些最典型的元素表達傳遞著鄭州市民的家國情懷。這組設施當然只是一個縮影,城市街頭這類綠植設施在一些重要的慶典節日會有很多。這樣的大型景觀設施展示著城市的胸懷,城市的發展成果,城市的發展訴求,不斷喚起市民心底的情感共鳴。鄭東新區CBD是鄭東新區的“顏值擔當”,千璽塔以及周邊的會展中心、藝術中心共同構筑了鄭東新區的環形景觀,無聲的綻放著、展示著中原鄭州的魅力;同時,千璽塔“大玉米”在不同節日的不同時刻會借助電子燈光技術以流動的屏幕切換電子圖像或文字,慶祝節日,宣傳文化,展示形象。在當下的城市內,還有諸多此類公共環境設施,它們共同展示著城市的文化、氣質、性格和魅力,也展示著城市的各項建設成就(如圖3)。
四、公共環境設施提升城市人性化關懷
基本的物質使用還沒有得到很好滿足的情況下,人性化可以說是很難考慮到的。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對公共空間各使用對象的人性化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因此對各類公共環境設施的人性化要求,以及弱勢群體在城市空間活動中的便捷性要求等層面的滿足,就顯得尤為重要。公廁作為“方便”之所,其設施的人性化程度,能夠從一個側面體現城市的人文關愛水平。近年來,鄭州市在新建、改造公廁時,在廁位的數量上進行了許多人性化的調整設計,將女廁位與男廁位(含小便廁位)的比例提高為3∶2,要求在人流量較大的場所男女廁位比例不小于2∶1,從根本上改觀女廁經常排著長隊的實際。(比例數據來源于《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同時,按照公廁類別,要求公廁設置第三衛生間、無障礙通道、無障礙小便廁位、無障礙廁位應叫器、坐蹲位扶手、廁位掛鉤、安裝消殺除臭設備等。
位于鄭州市金水區北三環花園路的公共廁所,除了三個正常廁位還有一個是第三衛生間,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提供使用方便[4];電梯式按鈕門,馬桶、沖水、洗手液等的感應式使用,wifi、智能顯示屏都是該廁所的標配。位于鄭州市金梭路的一個公共廁所,其無障礙設施也很是齊全,從廁所內門頭標志中可看出,這個公廁的室內有母嬰室、殘疾人廁所、獨立的第三衛生間。該公共廁所從正中央一分為二,左側是女士洗手間,右側是男士洗手間,大廳墻壁上掛著滅蚊燈。母嬰室里有寬大的鏡子、置物臺和吹風機,方便女性使用者整理儀容。哺乳期的女性還可在室內的座椅上為嬰兒喂奶。為方便有障礙的人士使用輪椅,廁所的入口區域設置了一條約5度的無障礙緩坡通道,廁位兩邊的墻壁上也安裝有黃色的長把手。這無疑是一個人性化程度較高的公共廁所(如圖4)。
五、公共環境設施自身類別、數量的更新
傳統的公共環境設施類別主要包括衛生設施、照明設施、休息設施、交通設施、信息設施、景觀設施等6個主要的類別。從20世紀的80年代到今天2023年,鄭州城區的面積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室外公共活動日益豐富,這些使得公共環境設施的類別和數量有了較多的更新。比如城市垃圾桶的數量,從原來的幾百米一個,到現在主城區馬路兩側交叉安置的50米左右一個,公共廁所的數量也基本可以實現方圓500米范圍內有一個的標準。
公共環境設施的類別也在傳統類別的基礎上增添了適合當下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城市居民需求的新類別。比如:為滿足市民隨時隨地綠城通卡充值需求,在公交站點設置的掃碼充值設備,在地鐵站內設置的綠城通充值機;為滿足居民在公共場所自助購物的需求,在景區、醫院、學校、街頭等區域設置的公共售貨機;為滿足市民網購物品的快遞自助取寄需求,在一些小區、寫字樓等場所設置的云柜、豐巢柜等公共寄取件設施;為滿足市民借書學習需求而創建的社區小型自助圖書館,為倡導全民朗讀文化風潮而創建的城市朗讀亭等;為滿足市民多種方式出行需求,設置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停置充電設施;為滿足市民及城市志愿者短暫休息服務需求,設置的城市志愿者服務亭;以及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間,設置的公共消毒通道設施等(如圖5)。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在傳統類別的基礎上擴展出許多新的能很好滿足當下市民需求的設施。這源于整個社會的進步,城市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市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擴展和豐富,既有社會發展的客觀驅動,也有市民主觀精神需求的內在驅動。
六、公共環境設施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
若以改革開放為起點,城市建設的時間跨度穿越了40來個年頭,經濟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民的生活、工作創造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基礎。這40年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所用的材料、工藝隨著技術的進度,也不斷的更新換代,出現了不少新的材料,比如亞克力、張拉膜、橡膠、軟鋼、充氣材料……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制作,在材料和技術應用上可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位于連霍溝趙高速口的“抱拳了,老鐵”雕塑,又被稱為禮儀之門。這個“抱拳禮”含有尊重、歡迎的寓意,向每一位來鄭的人致禮歡迎。該雕塑寬度和高度均為30米,采用的是鋼架結構,外表面用銅板鑲貼,是鄭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尊鍛銅雕塑。這種體量的大型景觀設施,因為有了科學技術與工藝水平做支撐,才有了矗立起來的現實。除了大型的雕塑設施,還有很多因為材料技術革新呈現出新面貌的城市公共設施。比如每到節日盛典,市民會在鄭州不同城區的重要建筑物上,或是街區主干道上看到絢麗多姿的景觀照明設施,它們通過光照和色彩的變換,映照出五星紅旗、大紅燈籠、中國結、光環燈等多種形態。這些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的光照設施,艷麗奪目,帶給市民滿眼的流光溢彩,既突顯出人民生活紅紅火火圓圓滿滿的景象,也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圖6)。
七、公共環境設施運用科學信息技術的影響
在國家倡導建設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鄭州市也走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道路上。鄭州市在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范疇中,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基礎,在“數字城市+云計算+大數據”層面上取得了不少應用成果。鄭州市民主路兩側的花箱曾設置了霧森系統,這一系統可以根據時間、濕度、PM2.5等數據進行科學編程,并結合空氣質量、居民作息規律、花草養護時間等因素,利用人工智能設定噴霧的時間。通過霧森系統可以抑制粉塵,緩解空氣干燥,同時還可以和垂直的雨水收集系統進行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不僅如此,鄭州市還在民主路的人行步道和廣場路面處理上,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這里的路面采用20厘米的透水砂石墊層和10厘米的透水混凝土,能夠在保證路面結構整體承載力的同時避免路面積水。整個路面好似海綿一樣,在雨水過多時吸收水分,干燥時散發水分,腳下的路似乎有了“呼吸”,仿佛是擁有了生命。這幾年在鄭州市的各區還建設了不少智能公廁,比如位于鄭州市中原區百花里路的智能衛生間,內部設有能自動感應出水、出紙和洗手液,可以自動烘干座便、沖洗水二次利用、自動清洗、自動消毒的設備,同時還配有第三智能衛生間,設有無障礙通道,還設有嬰兒床、嬰兒座椅、自動旋轉馬桶等高科技設施,可以較好地滿足更多人群需求(如圖7)。“智慧城市”的理念正在城市建設中不斷擴展和延伸,信息應用系統,如“智慧路燈”“智慧停車”等,正在公共設施范疇內逐漸普及于城市。未來的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必將呈現出以數據為基礎,融合科技、智慧、生態和文化于一體的綜合設施體系[5]。
八、結語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是城市面積擴大、人口增加、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而城市的發展變遷,離不開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參與。在這一具體發展歷程中,既有時代遺留的制約,也有開放包容的并蓄,既有新思想的融入嫁接,又有地域文化的突破和創新。這是一部飽含歲月洗滌的成長史,也是一部悠然間開花結果的成長史。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養、文明程度的提升,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意識的不斷加強;人們對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全社會生產發展的共同訴求。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受歷史文化,藝術性審美,城市形象展示,無障礙人性化,材料、工藝、新能源,信息技術、智慧、生態等的影響,只有有效地挖掘梳理出這些機制提升因素的創新應用方法,才能在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中有效的發揮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價值。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發展更新,既是城市成長中新舊交織的痕跡,也是城市文明的一類實體名片。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是體現城市文明程度,促進城市發展,增強市民生活自豪感和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城市自身要實現向更高層次發展是城市化最本質的內涵。城市的全方位發展離不開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參與,作為城市中的“公共家具”,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在發揮自身使用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的同時,也使人與環境有了更多的互動。無論是長凳座椅、照明燈具、自助售貨柜、自助寄取件快遞柜……,這些處在不同空間環境中的“公用設施”,都因人的行為活動需要而存在,都與城市的發展相互交融。在建設高質量城市的道路上,加強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環節的建設,并不斷探索其價值提升的路徑,除卻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休閑需求外,還影響著城市生活質量考評以及人們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同時,這對于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以及較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瀾婷,曾筱.城市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文化性表達[J].包裝工程,2018(12):238-241.
[2]任東改.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情感設計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94-99,108.
[3]張光.公共空間環境設施與城市形象設計發展的探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3):75.
[4]劉波.第三衛生間創意潔具案例設計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0):117-121.
[5]張治源.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發展趨勢[J].藝術教育,2017(Z5):271-272.
作者簡介:任東改,鄭州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公共環境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