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關鍵詞:學校適應;規則;人道主義;緩沖劑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5-0077-01
某學期國防教育周,我接到了一例初一新生適應問題的個案。剛開學不久,學生出現不適應的狀況也很正常。此前我接觸到的適應案例往往集中于適應問題本身,如人際關系不好、學業跟不上等。所以,剛了解到這一個案時,我的預設是學生在住宿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人際關系問題。后經咨詢發現,學生本身的適應能力并不成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她拒絕適應。這源自她對學校規則的不理解,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學校對于她的情況的不理解。她說,如果她家離學校遠,或者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她,她是可以接受住宿的。可是她離家很近,家長有時間照顧她,她也希望住在家里,她不明白為什么學校不同意她的請求。雖然爸爸也和學校溝通過,自己也跟班主任提過,但學校負責老師每次拋給她的就是一句話:“沒有人可以破例,你要在這里上學,就必須要遵守這個規定。”為此她感到很苦惱、很委屈。聽到此處,我不禁為這個學生感到難過。試想,如果這個學生去其他任意一個不需要寄宿的學校,也許就不會出現現在的“適應問題”。目前她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她個人的問題,也是周圍環境賦予她的問題。
當時我正好讀到一篇名為《世界最終要靠溫柔的人》的文章,其中一段文字比較契合這名學生當時的狀態:她正被“規則和系統壓倒性地統治著生活”,這種生活讓她感到的是“面對一種龐然大物時的恐懼,有一種壓力,感到自己可能會被很苛刻地對待,不被憐憫地被一種粗率的規則所裁剪,而沒有人會有耐心或權限去考慮具體、細微的各種不同”。“我們總認為足夠堅硬的東西才能保障秩序和安全,但就像任何安全措施之中,緩沖裝置都是必不可缺的一樣,柔和的力量提供了一種重要的保護。”這名學生并不是不能接受規則和服從系統,也不是無法適應新要求,她只是需要一些緩沖,需要被溫柔地對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胡少卿教授也強調了這樣一種柔和的力量——“尊重個體,善待他人,關注系統背后人本身的境遇。強調如何在堅硬的規則、系統面前去善待、呵護個體,保護個體對于生活的期待和對于幸福感的需求。”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人認為柔和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它總是最先被犧牲掉的,也最容易被忽視。但它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有了它社會才能運轉得舒適、善良、有溫度。
作為心理教師,我們本就是在利用柔和的力量助人自助。可是,走出輔導室,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感受到了柔和的力量,在使用柔和的力量?其實學會使用柔和的力量并不難。“日常生活中,一個善意的舉止、一個微笑、一聲問候,有時就可能會阻擋一樁自殺、一次惡性事件,因為它能讓絕望者覺得自己仍然被同類所接納、所尊重。”“微小善意的釋放可能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但可以稍微緩和一下緊張感。去寫、去說、去提倡、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每個個體總是可以盡一點點微薄之力的。”我們的學校如果能夠系統性地向學生釋放善意,多采取人性化的舉措,便應了柔和的力量的題中應有之義。
最后,想引用胡教授在課堂上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在堅硬的系統和規則背后還有人道主義,還有對自己同類的愛,有對每個個體幸福感的珍視。個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只有個體的幸福感充盈,社會才真正成為健康的社會。”希望在這個社會中可以看見更多柔和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看理想”編輯部. 世界最終要靠溫柔的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mTi7MioylFBSq2MVZfW6Vg.2022-08-25.
[2]胡少卿. 柔和的力量[EB/OL]. https://mp.weixin.qq.com/s/G1Q7imylh2xZ_2_uiMfg0Q. 2022-07-20.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