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瑋婧 胡宓 吳燚
2023年11月,“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融合與實現”——湖南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家研討會在長沙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湖南教育學會主辦,湖南省“雙名計劃”彭瑋婧名師工作室、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等單位聯合承辦,來自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高校、中小學、社區和社會心理機構等12位專家參與研討,分別是: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丁道群,湖南省教育學會兒童核心素養專委會理事長李斌,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胡宓,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黨委書記吳靜,長沙市第一中學副校長彭健,常德市鼎城區教育局儀電站副站長彭三英,全國人大代表、2023年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蔡家崗鎮中學教師麻小娟,長沙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副會長、晨光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陳新,長沙市長郡中學心理教師梁琪,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班主任譚旦,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班主任彭柳,長沙市岳麓區梅溪湖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易曉玲。全省近300名教師現場參會,線上約1.9萬人次共同學習。活動圍繞如何定位和實現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展開研討。
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是我國一直以來倡導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方向。然而當前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多被狹隘地看成心理健康專題教育的延伸,或僅將學科教師培養成識別心理問題的“助手”,或要求學科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尋找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擴展成為“類”心理課。這些形式上的融合,忽視了學科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學科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更長、頻率更高、內容更深、層面也更廣,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促進比幾節心理課、幾次心理活動或咨詢要更為深遠。基于以上現狀,在活動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就“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中的定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定位”等議題展開了充分而熱烈的討論,并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了以下共識。
第一,明確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標:通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構建支持性發展環境、減少危險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時有效干預心理問題,以提高全體學生當下和未來的心理健康水平。
丁道群副院長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不僅僅是識別和處理心理問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僅是心理教師的責任,更應該是全體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乃至社會和家庭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們國家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麻小娟老師也談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去“治末端”,而是“防未病”。
第二,澄清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中的定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應由教育系統、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三者各司其職、互為補充、相互尊重、邊界清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主體和基礎,家庭教育協同,社會相關部門和團體的服務作為支持和補充。
丁道群副院長指出,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我們要全面發展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這個層面上,那么所有教師、所有教育管理人員、所有家長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彭健副校長作為一名有28年工作經驗的一線心理教師,談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應該做大,變成“大心育”。一是全員參與,光心理教師、校長書記、德育團隊重視還不夠,教職工、食堂師傅、保安、學校附近商鋪等,都需要共同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二是學科融合,開展跨學科融合,所有學科當中都有心理育人元素,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即心理層面的開發。然后心理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緊密攜手做跨學科的心理育人課程,包括從課堂內走到學校的操場上、活動室里,進行拓展型活動,這樣的課程變大了也變活了,沒有邊界,與學生的校園生活息息相關。
社區工作人員易曉玲從社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社區要有陣地和專業的隊伍,孩子從學校回家后,能夠為他們提供學習、活動的空間;引進專業的社工機構做青少年服務,利用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
第三,厘清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定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既包括由心理教師主導的、專業性較強的一系列專題教育活動,如心理課、心理活動、心理輔導與咨詢;也包括由全體教師參與,通過教學行為、班級和學校管理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日常教育活動。兩者互為補充、相互支持。
丁道群副院長呼吁心理教師們要告訴校長、告訴其他學科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融入教育管理和課堂教學。一是要有共識,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健康促進為導向,關口前移,不是說學生有問題了才處理。學科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需要很專業地去識別、處理心理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二是要有方法。彭瑋婧老師的新書《用“心”育人: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手冊》當中就有很好的探索,她在“用‘心助力學科教學”中寫了三個方面,即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用心理學的原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三是要能操作。
湖南師大鄭和鈞教授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協同教學,他的協同教學理念很有影響力,并且時至今日還有時代意義。協同教學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例如語文課教學生讀說明文,這就是培養學生細微的觀察力和思維力,而認知品質的培養又是有助于學科教學、有助于學校辦學水平提升的。
第四,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原則:融合應貫穿學科教學、學生管理和環境建設三大領域,且應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化差異。
梁琪老師強調,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遵循個體生命發展的周期及所在生命階段的身心特點,然后再施加以引導和影響。所以就算不去強調心理健康教育,也會在無形中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彭健副校長談到融合本來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因為教育本來就是有規律的、美好的,更是需要把握契機、潤物細無聲的,如果為了融合而融合,可能到最后什么都不像。所以不管是哪個學段,育人方向不能錯。在育人過程當中,學科育人和心理育人永遠都是并肩同行。學科文化、學段銜接、學生管理等等都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們既要守住自己的學科本位,又始終不要忘記育人的心理味。
在環境建設方面,李斌理事長從90后鄉村小學校長訂購校服事件談到校長的管理風格、人際關系氛圍都是環境中很重要的構成要素。彭三英副站長指出人文環境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陳新主任認為影響學生成長的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例如學校上下課鈴聲的選擇,如果學生正在考試,急促的鈴聲可能會加劇學生的焦慮情緒。學校在這些細節方面都是可以作出調整和改善的。
第五,提出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實施路徑:基于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來實施,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師生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語、表情、行為表現等識別學生的心理需求,全神貫注地聽學生訴說,選擇合適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學生管理中,構建支持性的班級和學校環境,制定符合個體和集體發展需求的制度,優化班級組織結構。
梁琪老師認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相融合有許多場景,班級管理方面,師生關系的處理、生生關系的處理、班級文化建設以及團隊的建設和管理,是很關鍵的場域。其次,課堂之外的日常交往。教師在課后通過與學生的交往、溝通去了解學生的背景信息,收集他們的成長歷程,這樣做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學生,找到更好的切入點去幫助和支持學生。再者,教育活動應緊貼學生需求、抓住學生成長需要,不流于形式,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結合學校的所有活動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目標。
麻小娟老師談到自己堅持給學生講睡前故事,除了可以輔助班級管理,還能滿足學生心理上的需求。在音樂課上,除了開展樂曲教學以及音樂旋律的欣賞教學以外,會去挖掘音樂故事,例如在教《歡樂頌》時,挖掘貝多芬失聰后還堅持創作的故事;在教《瀏陽河》時,講少年毛澤東的夢想。譚旦老師結合自身語文教學經歷提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并且認為教學評價會給學生帶來壓力,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學會自我評價,從而學會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環境建設方面,胡宓教授認為環境建設一定是大家都參與進來的,與此同時要注意的是學生一定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里,他們可能會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網絡或者社會文化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無孔不入的,而不是說有校園、有家庭就可以把他們保護起來。物理環境也同樣很重要,例如陳新主任說的鈴聲,細節做好了就能給他們帶來溫馨、舒適的感受。吳靜書記提出環境是一個整體,物理環境的背后還有很多東西在支撐著它,例如價值觀、學校管理等,如果在學校能把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養護好,就能把我們的孩子養護好。
第六,強調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素養的重要性: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是實現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基礎,它包括教師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如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需求、學習的規律、心理問題的識別和應對;教師對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工作的積極態度,如了解降低心理問題病恥感的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工作能有效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如有效溝通的技能、社會心理支持技能等。
李斌理事長談到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環境一定離不開一個要素,就是教育者對學生的共情。很多專家都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能更關注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可能用了一些有損學生心理發展的方式來教知識。這樣的環境就好像一個池塘,本來應該往里加一些養分,結果卻丟了很多“毒素”,于是招來一些心理教師專門來清理這些“毒素”。而心理教師普遍都很年輕,或是轉崗過來的,力量單薄。所以池塘的維護,每一位教師都是有責任的,而學會共情就是一名教師的“及格線”。教育教學的確需要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教師要把握住這個底線,也就是尊重學生的權益,只要在這個底線之上,怎么教都可以。現實狀況是,部分人越過了這個底線。如果所有教師都能和學生共情,把握住這一條,就沒問題了。
彭柳老師認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不應只是教書,育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從知識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從知識傳授走向素養提升,也就是剛剛講到的教育的底線。教師要做到與學生共情,要先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每個學生以及他們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同時還要與家長共情。例如發生沖突時,教師應該站在家長的角度,用同理心去想一想家長為什么會這樣,可能是傳遞信息的方式或方法不對,可能是家長沒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也可能是學生回去傳達時發生了信息偏差。總之,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解決這些沖突。
第七,探討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保障機制: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與傳統的教育教學行為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要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實現和維持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須制定一系列保障和激勵機制,包括設立獎勵和認可制度、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和反饋機制、組織各種活動和競賽等。
吳靜校長談到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已經做了明確規定,認真讀文件會發現國家有頂層的思考和設計,即學校為主導,家長是主體,然后全社會共同服務和協同。梁琪老師指出在學校3~5年總體規劃制定上,要考慮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學校辦學的方方面面,做到理念上的引領。陳新主任提到學校可以聘請社會工作者做相關的工作,例如他本人承接的長沙市婦聯的心理咨詢師項目,項目中有一部分就是社工服務,這種方式是能夠協調多方資源的——心理咨詢師、社工、律師、志愿者、精神科醫生和政府主管部門。這些資源都可以通過社工服務這種方式進行整合調動,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保障。
研討會結束之際,與會嘉賓紛紛表示,每個教師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參與者,要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有賴于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不僅如此,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也需要轉變觀念、達成共識,把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轉到對學生的素養教育,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為學生提供安全、有愛的積極成長環境,讓學生在各方的用“心”守護之下,實現自由、全面地成長。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