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麗
摘 要: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目前教育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未來職業教育模式創新改革的方向。在ChatGPT、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職業教育需把握機遇,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以推動教育組織從教育模式到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創新及提升。文章就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打造數智會計實訓平臺進行了思考,并結合數智會計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的實踐經驗,梳理和總結了建設思路與研究展望。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 數智會計 實訓平臺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098-03
一、數字化轉型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戰略決策。國務院于2022年1月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強調并提出深入推進智慧教育;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數字化背景下,從“簡單應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數字化轉型開啟新征程。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預期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經濟進入全面擴展期。
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目前教育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未來職業教育模式創新改革的方向。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職業教育需把握機遇,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以推動教育組織從教育模式到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創新及提升。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初步應用于會計工作,財務共享、人工智能財務以及財務機器人逐步推廣,改進會計機構組織形式。新時代對財會崗位人才能力的要求是:會計核算能力、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管理會計應用能力,緊接著是信息化處理能力,說明財會類崗位對數據和系統平臺的處理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探索會計實訓平臺建設的意義
職業院校應在國家財會政策指引、企業財務管理實際應用實踐中和新專業目錄調整契機下進行專業建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在新時期、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環境的背景下,現有實踐教學項目及課程體系,難以支撐培養合格的、復合型數智化財會人才,成為許多職業院校發展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原有課程教學體系缺少適應性
目前,許多財會類實踐教學平臺主要圍繞傳統的會計核算開展實踐,缺少管理會計、前沿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中應用的內容。大數據與智能信息化數字經濟時代下,還應該培養財會類專業學生的數據素養方面的能力,比如:“財務大數據+智能財會”相關能力。傳統的實訓課基本都是較為統一標準化的內容,缺少針對大數據相關技術與會計知識相融合的內容,學生普遍缺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大數據應用能力和意識。財會類職業院校學生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除了要了解傳統的工作內容,還要理解新經濟業態下大數據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職業崗位需求。
(二)課程交叉性與融合性不足
信息時代,財會行業受到新興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的影響,傳統課程體系中缺少系統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相關課程,缺乏和大數據、云會計相融合的課程,缺少新興的財務云、大數據采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與決策等方面內容,無法滿足大數據、云會計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的需求。
現有課程中的實踐項目數據來源單一,數據量級較小,且多數只聚焦在財務報表具體字段,缺少案例業務數據,未能結合業務數據從而來顯示經營規律、發現異常值等作用。現有課程平臺中實訓項目中缺少數據庫、實驗代碼庫等教學資源支撐。
(三)缺少適配的數智融合教材
隨著會計專業目錄和新教學標準的調整,從新教學目標來看,原有的教材內容不充實、更新不及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難以滿足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智化實踐教學需求,特別是在與相關新技術、新業態融合性不足,新專業建設過程中需要與之適配的數智融合教材支撐教師授課。
(四)“雙師型”師資培養有待加強
目前我校的財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主要還是以傳統會計核算為主,相應的師資能力覆蓋仍是在傳統教學領域,數智化教改中所需數字化、智能化的師資能力較為短缺,大數據相關方面知識相對匱乏,對應的教學內容轉化較少,科研課題開發也亟需加強。
(五)提供自主可控的實訓新環境
在后疫情時代,職業教育中的實訓技能教學很難得到全面的保證。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高職院校帶來的沖擊?一方面疫情造成很多行業都處于停工狀態,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很多雇員失業,給實習生的接納與安置帶來了困難。這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還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實訓教學要求工作環境逼真,而這種環境現實空間中很難做到。于是,職業教育向虛擬空間過渡就成了一種自然選擇,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職業教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校園內構建智慧課堂和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有固定的教學實訓場所,保障教師和學生安全健康,符合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
三、數智會計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 數智會計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確定
2021年3日,國家教育部發布《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通知明確將原有的“會計”專業調整為“大數據與會計”。本項目建設圍繞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設置要求,認真梳理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及專業拓展課程等各類課程教學資源,創設實踐教學場地環境,配套必要的實訓教學硬件設備,構建以業財融合實踐平臺、智能財務機器人平臺、財務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平臺、大數據基礎python平臺及智能稅費申報與管理平臺等五個教學實踐平臺為核心,支撐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財務大數據實訓室與智能財會實訓室的實踐教學,促進教學數據融合、貫通,推進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發展。在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根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全面融合“崗課、賽、證、考”一體化設計,進行了實踐探索。
(二)數智會計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實踐
1.業財融合實踐教學平臺。業財融合實踐教學平臺,以企業的業(業務)、財(財務)、稅(稅務)板塊的業財協同應用工作及信息系統管理與實施工作為依據,是為滿足院校學生學習、訓練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技能。在平臺基礎上,根據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技能標準,結合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教材及樣題,配套開發出的教學中心、訓練中心、模擬考試中心,運用數字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培養社會緊缺財務人才。
教學中心:與業財一體化應用技能對應,根據技能要求及配套教材,講解教材中的任務要求及該任務所涉及到的業務知識,講解對應系統的標準操作流程。包括U8系統各模塊的標準操作流程,稅務及開票等仿真系統的標準操作流程;并在課程中采用教練“手把手”模式帶著學習各系統的標準操作流程,帶著學生一步一步操作,給出語音及動畫提示,保證學生能按照標準流程完成系統操作。
自由訓練中心:功能為根據樣題要求在u8及稅務云仿真系統中進行練習及自由訓練。在此模塊中,會根據樣題任務內容,平臺關聯企業級U8應用軟件,讓學生在企業真實應用系統中按照標準流程進行練習、進行自由訓練,并根據操作記錄進行甄別給出成績。
模擬考試中心:主要功能為模擬考試訓練。按照考試模式,進行模擬考試訓練,以便讓學生在真實考試環境下,進行模擬訓練,以提高考試成績,提高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技能水平。
2.智能財務機器人實踐教學平臺。智能財務機器人平臺是基于大智移云物等新技術發展與企業財務轉型的新形勢,采用應用廣泛的信息系統管理軟件U8,搭載企業應用機器人,內嵌多個真實的企業財務機器人應用場景,并配套完整的RPA技術原理、行業創新、案例實操的課程項目。通過智能財務機器人應用場景的體驗、練習與開發設計,使學生了解智能財務機器人的工作應用場景、學習財務機器人的基本原理、開發設計思路、開發及應用,建立學生對智能財務機器人的全面認知,并提升其在各行業應用財務流程自動化的實踐能力。培養具備應用、開發財務機器人能力的財務數智化人才。
3.財務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平臺。將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技術與財務數據分析、財務分析決策相融合的跨學科交叉課程平臺。主要訓練學生的數據庫管理、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建模分析、數據可視化呈現等大數據處理全過程能力,使學生掌握利用大數據技術解決財會領域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以真實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的業務數據、上市公司真實數據等結構化數據以及非結構化數據為實驗材料,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企業級高要求進行課程內容開發。
4.大數據基礎python實踐教學平臺。大數據基礎——python基礎以解決商科學生未來工作場景中的問題為出發點,為后續的爬蟲、數據挖掘課程奠定代碼基礎,使用仿真編程環境和真實編程環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提供雙平臺編程環境,由入門級到項目應用級的轉換,自然過渡至真實的編程環境,通過大量場景化案例和任務,創造真實的數字商業化場景,通過實戰和訓練,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時代具備編程能力的重要性,快速認知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掌握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大數據分析項目的基本流程、Python語言的常用語法體系,模塊化、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綜合培養學生的數字思維、編程思維、逆向思維以及利用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與能力。對于學生當下就業和未來深造都有重要意義。
5.智能稅費申報與管理平臺。智能稅費申報與管理實踐教學平臺按照智能財稅項目課程原理開發,以來自真實稅務工作崗位的工作需求為邏輯起點,熟練計算應納稅額、準確辦理納稅業務的能力,以達到企業稅務會計上崗的基本要求。以稅務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將真實稅務工作項目轉化為課堂學習項目,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機融入知識點和技能點,讓師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輕松理解各課程知識要點,掌握模擬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提升職業判斷能力和智能財稅管理思維。
四、建設思路與總結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打造數智會計實訓平臺,應重點著力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課、崗、證、賽”融通的一體化能力進階實訓教學體系,面向傳統崗位及崗位群,培養具備專業能力、數智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復合、創新型技能人才。
建設要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為抓手,從“產學研用、教賽一體、書證融通”等方向,推進校企協同推動創新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形態變革,提升服務珠三角、粵港澳區域經濟發展的供給能力,以及產教融合深化和發展賦予新內涵。同時,項目將構建知識交叉、數智融合課程。課程體系充分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和知識,借助數智化會計實踐與技術支撐,校企聯合在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方面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注重專業知識、專業融合實踐和新技術實踐、創新實踐的有機銜接,具體表現在:
一是專業創新主線:堅持專業本身不變,圍繞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新理論帶來的專業發展,專業課程按照“專業+數智”模式進行內容改造與新增。
二是數智融合主線:圍繞企業實踐案例、應用場景、工作方法、技術工具、數據等體系化、模塊化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創新的數智融通內涵。
三是數據智能主線:圍繞新時代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并參與市場化配置的背景,加大在專業基礎領域的學科交叉融合,加大數理統計類、數據庫類、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應用類課程占比。
四是技術創新輔線:圍繞科技創新與賦能的社會發展主旋律,一方面聚焦“新技術+專業”的前沿主題課程,另一方面加大創新創業、專創融合類課程改革,為學生在新技術時代的未來職業發展定位和創新競爭力建構打下基礎。
五、結語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成為全新的社會運行操作系統,新興產業逐漸涌現,行業邊界被重新定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利用好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機遇,探索數智會計實訓室在新技術賦能下的實施效果,培養出具備專業能力、數智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復合、創新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曉濤,田高良.基于數字經濟時代智能財務的發展思路[J].財會通訊,2023(06):3-8.
[2] 袁紅,陳雪穎,熊楓,劉峰.新理論、新問題與新方法[J].會計研究,2022(11):181-189.
[3] 李廣森.基于“業財稅”深度融合的智能管理會計實訓平臺設計研究[J].商業會計,2022(09):114-117.
[4] 蔡顯軍,陳清蓉,溫素彬,王敬勇.新文科背景下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J].會計之友,2022(03):135-14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