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實施整體績效管理,是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教育部直屬高校作為高等學校的“排頭兵”,要全面落實政策要求,優化績效管理機制,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文章闡述了教育部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的內涵,從教育部直屬高校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意義入手,分析教育部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的現狀與難點,提出有效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建議,為高校開展整體績效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央高校 預算績效 整體績效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068-02
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要求將部門和單位預算收支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實施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由此進入整體績效管理新階段。2019年12月,《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單位整體預算績效管理,原則上每五年為一周期開展單位整體績效評價。
當前,正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以下簡稱“直屬高?!保┤ν七M“雙一流”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龐大的資金需求和有限的資金增長間的矛盾卻日益突出。直屬高校應積極優化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完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通過全面實施整體績效管理以進一步緩解收支矛盾,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一、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概述
績效管理是以績效目標為導向,以年度預算為約束,通過全面開展績效評價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管理方式。直屬高??冃Ч芾碜鳛檎冃Ч芾淼挠袡C組成部分,是以學校管理績效目標為導向,以預算為管理對象,將績效管理理念與方法貫穿預算管理全流程,以期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管理模式。直屬高校實施整體績效管理,須將學校所有預算收支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圍繞學校職責和事業發展規劃,以預算資金管理為主線,從運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職效能、社會效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方面,綜合衡量整體預算績效。
二、直屬高校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意義
(一)落實國家績效管理改革的政策要求
績效管理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專項政治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就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作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決策部署,從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到全面實施績效管理,進一步指明了預算績效管理的新方向。近年來,財政部、教育部先后出臺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進一步細化了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工作舉措。由此可見,績效管理評價對象逐步從“預算項目”拓展到“部門和單位整體”,資金范圍由“財政資金”拓展到“全部資金”。直屬高校是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應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要求,有力推動績效管理改革發展,全面開展整體績效管理工作。
(二)優化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國家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對教育經費投入呈穩定上升趨勢,對直屬高校的財政撥款逐年增加,為直屬高校發展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直屬高校作為高等學校的“排頭兵”,始終聚焦立德樹人主責主業,牢記“五大使命”,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與此同時,直屬高校教育經費的收支和績效管理情況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面對有限的收入總量和持續增長的支出需求,將資源合理分配在亟需發展和支持的方向顯得尤為重要。直屬高校通過實施整體績效管理,并將績效評價結果反饋至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對學校經費使用進行考核和監督,有利于增強其資源統籌能力,著重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低效無效問題,最大化資源產出效益,并為上級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1]。
(三)提升高校整體治理水平的內在需求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直屬高校須進一步提升整體治理效能。直屬高校整體治理水平的提高與財務治理能力、單位內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通過實施整體績效管理以改進學校治理機制、優化內部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學校整體治理水平,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直屬高校根據學校使命和辦學定位制定總體發展目標,結合各單位重點工作和單位職責,將目標細化分解至具體績效指標并下發各單位,壓實壓細單位工作責任,要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2]。執行過程中,學校嚴格對標績效指標設置情況,監督檢查各單位工作完成情況,及時反饋各單位偏差原因并提出改進方案,倒逼各單位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強化負責人績效主體責任,深化工作人員績效理念,形成全校上下共同為學校發展添磚加瓦的工作合力,營造人人講績效的良好氛圍。由此可見,整體績效管理的實施能夠顯著增強教職工的大局意識,加強直屬高校整體管理,提升整體治理水平。
三、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的現狀與難點
(一)整體績效管理意識淡薄
項目績效管理作為近年來直屬高校持續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實施應用時間較長、配套細則體系完備、上級指導培訓豐富,因此,直屬高校普遍能夠主動完成項目績效管理工作,并結合自身辦學特色積極探索建立項目績效管理體系。對于整體績效管理,目前只有少數直屬高校完成相關試點工作,大部分學校仍停留在概念階段,處于觀望態勢,并沒有全方位正式開展整體績效管理工作。另外,由于績效管理工作往往由財務處牽頭組織開展,各單位認為這是財務處的本職工作,自己做好配合即可,缺乏對整體績效管理重要性的深入了解,簡單理解整體績效管理即全校各類項目績效管理的直接加總,尚未形成整體績效管理理念。
(二)整體績效管理體系不完善
1.整體績效管理制度體系仍不完備。當前,整體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仍停留在國家層面,強調各單位要按照要求開展整體績效管理工作,但鮮有出臺關于落實本項工作的具體實施細則。由于缺乏上級管理部門的政策指導,直屬高校只能探索式地開展整體績效管理的制度建設,建設周期長且推進力度不足,實際工作缺乏制度支撐[3]。
2.整體績效管理組織體系尚不健全。部分高校缺乏整體績效管理的領導組織,沒有成立專門的績效管理工作領導機構和辦公機構,缺乏管理頂層設計。直屬高校內部架構的多元性導致其整體績效管理的實施難度較大,且學校普遍缺少專業的績效管理人才隊伍,僅依靠財務人員的“單打獨斗”很難實現整體績效管理的優越性。
(三)整體績效過程管理不佳
1.指標體系構建不科學。直屬高校的辦學類型和辦學定位存在一定差異,整體績效指標設置時必然也會不盡相同。部分高校并未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合理設置績效指標,而是照搬上級部門或其他行業制定的共性指標[3],缺乏針對性,這樣的指標設置方式給后續評價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有些高校認為定性指標容易達標,定量指標存在不達標的風險,因此,大量設置定性指標,導致學校指標體系設置的不科學。
2.績效指標評價難度大。績效管理最早由企業開始實施,旨在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屬高校教學育人的天然屬性導致其績效評價的難度較大。企業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優質產品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而直屬高校的產出主要是培養高質量人才和科研成果,基于教學科研產出的遲效性,當年的投入往往無法當年直接產出并予以評價[4]。另外,由于整體績效管理與單位整體管理情況相關,部分單位存在為完成指標值而隨意或者壓低設置期初指標值的情況,導致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
3.評價結果應用不成熟。直屬高校對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已基本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作用于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用于科學篩選優質項目,保障資金效益最大化。但目前整體績效評價結果未能直接作用于單位的預算安排、年終考核等方面,未能主動面向社會公開,高校間辦學特色的差別、評價標準的不統一致使評價結果無法橫向運用等情況,說明直屬高校仍需進一步完善評價結果應用機制。
(四)整體績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直屬高校業務種類繁多,受眾對象差異較大,因此,各單位會針對自身業務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信息系統,如高校預算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平臺、資產與采購管理平臺等,但各應用系統間仍未打通數據通路,業務數據無法互聯互通,無法為高校整體決策及時提供數據支撐。目前,多數高校停留在使用預算管理系統對項目開展績效管理工作或者仍采取人工處理的方式進行項目績效信息的收集、匯總,并沒有使用預算管理系統進行單位整體績效管理,單位績效指標庫建設緩慢、績效數據無法有效獲取并進行分析,難以對學校整體績效管理工作的推進提供信息化支撐。
四、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實施建議
(一)著力強化整體績效管理意識
直屬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整體績效管理的培訓和宣貫,讓全校師生深切感受到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重要意義,營造人人講績效的良好氛圍。財務處作為整體績效管理的牽頭部門,可以通過業務調研、講座培訓等形式加大對整體績效管理政策的宣傳,明確實施整體績效管理是落實國家績效管理改革的政策要求,各單位必須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凝心聚力,共同走好學校整體績效管理發展之路。各單位應將整體績效管理與項目績效管理有效區分,整體績效管理直接反映單位管理全貌,與單位職責、整體考核掛鉤,因此,要進一步明確主體責任,夯實管理基礎,樹牢整體績效管理意識。
(二)逐步完善整體績效管理體系
為有力推動整體績效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直屬高校要持續做好制度規范建設工作。結合國家、上級部門管理政策及校內管理需求,加強與試點高校的溝通交流,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色的整體績效管理制度,健全預算管理制度體系,提升整體績效管理效能。在體制機制方面,應完善整體績效管理組織架構,建立由書記或校長擔任組長的整體績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管理工作;設立獨立的整體績效管理辦公室,成員包括各業務單位和財務處的工作人員,具體開展整體績效管理實施工作[4],建立上下協調、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規范整體績效管理體系。
(三)持續優化整體績效過程管理
績效目標的設立是整體績效管理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直屬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及發展戰略合理設置總體績效目標,并結合各單位職責將學??傮w績效目標逐級分解、細化至具體單位,形成單位績效目標,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形式設定績效指標,實現科學合理、可比可測。盡管直屬高校的職能具有多元性,但從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來看,其總體任務具有很多共同點且較穩定,因此,可以提煉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的共性指標,完善整體績效管理指標庫。整體績效評價貫穿預算資金使用的全過程,直屬高校應建立從事前績效評估—事中績效監控—事后績效自評與復評的動態評價機制,完善跟蹤問責機制,對于偏離績效目標的情況要及時糾偏并分析原因、采取解決措施,必要時可聘請第三方進行整體績效評價,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針對高校教學科研特有的遲效性,在年度績效評價的基礎上可以設置中期績效評價,以3年為一個周期開展整體績效評價,全程追蹤績效管理情況[5]。直屬高校實施整體績效管理的關鍵在于提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建立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機制,優化資源投入,重點保障評價結果好的業務活動;將單位評價結果與干部任用、年終績效考核掛鉤,激發教職工工作活力;做好整體績效評價結果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促進學校整體績效管理工作提質增效。
(四)大力提升整體績效管理信息化水平
直屬高校整體績效管理應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推動實現高校發展戰略目標,促進高校事業提質增效。預算管理系統覆蓋學校各項經濟業務活動,要加速推進其與核算管理、人員管理、資產管理等管理系統有機融合,加強不同業務領域的集成式信息化建設,建立學校層面的信息化統一平臺,打破財務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壁壘,實現業財數據有機融合。直屬高校應建立整體績效管理指標庫,重新梳理指標設置、審核及自評等工作流程并嵌入預算管理系統,通過與其他系統的積極聯動,抓取實時動態數據,反饋績效評價結果,重塑整體績效全鏈條管理流程。
參考文獻
[1] 蘇怡茵.高校預算整體績效評價初探[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23):32-34.
[2] 張娟娟,魏利平,胡冰,等.高校整體績效管理的實施路徑探析——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會計之友,2023(04):95-101.
[3] 管耘,呂亮.高校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06):774-780.
[4] 喬春華.高校開展整體績效評價的思考[J].會計之友,2020(20):73-77.
[5] 單英賢,李琳,趙文超,等.高校整體支出績效管理探析[J].財務與會計,2023(02):72-77.
[作者簡介:王晶昕,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計劃財務處,會計師,研究方向:高校預算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