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山西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戰略,保持了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但面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當前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部分重點群體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還很難消除,就業工作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依然較大。今后一段時間,山西應進一步發揮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主導作用、統籌做好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推進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建設以及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關鍵詞:就業形勢 就業服務 靈活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151-03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業關乎國計民生,更關乎千家萬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反復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來,山西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困難,保持了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但面臨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當前就業前景和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復雜。新形勢下科學把握就業形勢對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就業總體形勢分析
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同時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山西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戰略,落實落細積極就業政策,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全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一)就業人員總量有所減少
山西省人社廳發布的《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省就業人員1672萬人,與2021年相比,就業人數下降43萬人,下降2.5%。其中,城鎮就業人員987萬人,同比減少27萬人,下降2.7個百分點;鄉村就業人員685萬人,同比減少16萬人,下降2.3個百分點。
長期來看,受老齡化和出生人口減少的影響,就業人員數量下降是必然趨勢。自2016年開始山西就業人數就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2022年是近年來城鎮就業人員數量首次減少,城鎮就業人員數量下降主要受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勞動參與率下降、企業需求收縮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從新增就業總量上看,山西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23年1—9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2.6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新增就業人數減少0.2萬人。
(二)就業結構持續優化
山西一二三產業就業結構從2012年的33.2:28.2:38.6調整為2022年的24.8:25.8:49.9,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降低8.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降低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擴大了10.8個百分點,反映出山西就業人口持續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在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受疫情多點散發影響,聚集性行業特別是服務業就業受到沖擊,就業結構略有變化,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同比減少1.7個百分點。
(三)市場主體繼續保持增長活力
隨著全省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和企業開辦便利度的不斷提升,新設企業增長動能不斷提升,《2022年山西省市場主體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總量達到397萬戶,較2021年年底增長26.1%,平均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114戶,較2021年年底增長24戶。其中,2022年,全省新設市場主體103.81萬戶,較2021年實現翻倍增長。個體工商戶整體發展遠超預期目標,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實有個體工商戶達281.03萬戶,同比增長31.33%;2022年全省新設個體工商戶81.40萬戶,同比增長149.62%[1]。
(四)工資性收入保持增長趨勢
工資性收入與就業密切相關,是反映就業人員所獲全部勞動報酬的一個關鍵性指標,是主要拉動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動力源之一。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5元,同比增加1369元,同比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8元,同比增加917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3.3個百分點。
(五)就業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2023年以來,山西出臺了《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關于開展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山西省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穩就業、促發展、惠民生。繼續實施階段性降費率政策、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和職業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全力以赴穩崗擴崗促就業;啟動實施“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開展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務工就業行動,開展對就業困難群眾的常態化就業援助,全力推動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對成功創建國家級和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和基礎運營經費補助;加大技能培訓支持力度,精準實施訂單式、項目制培訓,按職業工種等給予階梯式補貼,全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萬人以上[2];積極優化公共就業服務供給,將公益性零工市場納入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公益性零工市場縣縣全覆蓋工程,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117個縣(市、區)零工市場均已建成,累計提供零工崗位9.3萬個,服務零工7.5萬人次。
二、山西就業工作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山西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精準實施穩就業政策措施,穩就業工作取得相當成效,但也要看到,部分重點群體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還很難消除,就業工作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依然很大。
(一)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面臨著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的挑戰,根據歷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統計公報顯示,近年來山西勞動年齡人口總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山西14~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2233.23萬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為64.15%,相比2012年的2571.27萬人,十年間減少338.04萬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下降7.06個百分點。長遠來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將導致生產率的下降以及用工成本的提升,同時也降低了消費能力,進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盡管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或者使用機器代替人工的辦法,但未來企業還是有可能面臨工資成本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
(二)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依然存在
山西2023屆高校畢業生共28.2萬人,比上年增加2.7萬人,增長10.6%,創歷史新高,新增勞動力供給規模的增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在當前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等壓力的沖擊下,青年群體面臨著就業規模升高和失業問題嚴重的局面,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前景和形勢變得更加復雜[3]。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青年群體就業觀念發生了轉變,就業選擇出現了傾向于“慢就業”和“穩就業”的現象,相當一部分青年群體更愿意選擇考編制、進國企,在面對不滿意的工作時,選擇暫時不進入勞動力市場,而公務員、事業編和國有企業招聘職位數量有限,與龐大的青年就業群體相比,“穩就業”職位供給嚴重不足,求職競爭激烈[4]。此外,當前高校專業設置尚未建立起行業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接軌不夠緊密,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實際招聘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農民工群體普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知識面比較狹窄,社會經驗尤其是創業經驗缺乏,在創業項目選擇、市場運作等方面存在困境。農民工群體從事傳統制造業勞動密集型崗位的人員較多,隨著人工成本上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明顯加速,部分低技能、重復性、常規性操作類崗位將被替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心理和就業期望發生變化,更愿意選擇“外賣”等相對自由靈活的就業崗位,而不是從事流水線崗位,農民工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存在困難。
就業困難群體普遍缺少一技之長,學歷低且學習意識較差,不符合現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加之受到健康、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實現就業難度較大。而且在就業過程中,一些就業困難人員可能會面臨就業歧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就業。此外,就業困難人員在經歷了就業挫折后可能會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產生消極心態,缺乏就業積極性。
(三)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作為資源型省份的山西,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過度依賴煤炭等傳統產業,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難以為就業人員提供充足崗位。隨著山西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步伐加快,勞動力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的“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一邊是企業普工不足、技能人才的招工難用工荒,一邊是無技能的農民工和有知識無經驗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新的科技應用在迅速深化和擴大,這些新的領域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較大,高技能勞動者短缺問題更加凸顯,但是我們短期之內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跟不上形勢,出現了結構性缺口。
(四)靈活就業人員普遍缺乏社會保障
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平臺經濟快速發展,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的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全省靈活就業人員已經超過300萬人。由于靈活化的就業模式和非固定的勞動關系等特點,靈活就業人員缺少參保載體,只能以個人身份繳費參保,其繳納費用要獨自承擔,這對靈活就業群體來說負擔較重。現行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和保障力度遠遠無法滿足靈活就業人員的需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方面存在較大缺失。此外,為了規避與從業者形成雇傭關系,在新就業形態中,平臺企業與靈活就業人員常常簽約為“信息交易關系或合作關系”,導致勞動關系認定模糊,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三、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對策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大局,關乎社會和諧穩定。今后一段時間,山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的優先位置,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一)充分發揮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主導作用
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基礎,要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一是加快推進煤炭、電力、鋼鐵、焦化、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率先轉型,培育新型產業,帶動就業提質擴容。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特別是金融扶持力度,為中小微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持其穩崗擴崗。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采取減稅、簡化審批流程、提供優惠政策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資和擴大貿易,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四是結合經濟發展新動態和社會發展新趨勢,以數字經濟發展為突破口,加快發展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擴寬新興職業領域的就業空間。五是提供創業支持政策和資金,建立創業孵化器和創新基地,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資源支持。
(二)統籌做好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繼續將高校畢業生作為重中之重,實施基層成長計劃,繼續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加強職業規劃和職業指導,強化高校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優先安排招聘活動;持續推進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調整工作,主動創新人才培養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推動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對接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需求。
積極促進農民工就業,建立常態化勞務需求對接機制,實現輸入地崗位需求與勞動力輸出無縫對接,促進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外出農民工穩定就業;繼續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按照“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總體思路,持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民工就業技能水平,提高就業率;組織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脫貧人口參加創業培訓,提升其創業能力;通過落實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吸納就業補助以及開展創業培訓等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進行自主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
健全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進行深入摸排、建立臺賬、動態管理,提供“一對一”精細化服務,對于脫貧農民工,應加大以工代賑的支持力度,創造更多非農就業機會;對于殘疾人群體,應充分發揮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吸納殘疾人就業的引領作用,完善就業創業支持性措施,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對于零就業家庭,利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實現動態清零。
(三)推進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是解決“招工難、就業難”結構性矛盾的最佳途徑。一是探索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教育培養模式,搭建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對接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企業創新發展。二是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山西”建設,積極構建就業能力提升體系,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質量,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適配性,不斷能促進市場供需匹配,推動勞動者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三是結合經濟社會新發展趨勢,不斷擴展和拓寬技能培訓的覆蓋范圍和課程門類,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就業需求,提供全職業生涯、全過程銜接的終身技能培訓服務。四是結合本地實際和產業發展布局,組織實施訂單式、定崗式、儲備式的精準職業技能培訓。五是完善技能培訓的方式方法,重點圍繞增強就業能力和技能提升這個總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理論+實踐”“以工代訓”等模式豐富培訓方式、增強培訓效能。
(四)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良好就業環境。一是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打造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五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重點補齊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設施短板,為城鄉勞動力提供均等化、個性化、精準化的公共就業服務。二是加快勞動力市場數字化信息化平臺建設,以“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推動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數字共治,實現勞動力供需雙方有效對接。三是積極搭建公益性靈活就業服務陣地,為轄區勞動者提供符合市場需求、易學易用的免費培訓,引導零工人員參加急需緊缺職業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技能培訓[5]。四是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和民營機構參與就業服務,利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發揮市場主體優勢,為勞動者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服務。五是針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加強參保擴面工作,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張劍雯.全省實有時長主體總量達到397萬戶[N].山西經濟日報,2023-7-28.
[2] 高建華.我省出臺18條舉措全力促發展惠民生[N].山西日報,2023-8-18.
[3] 劉金東,徐文君,劉君.社保負擔與青年失業——基于OECD國家歷史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公共財政研究,2022(06).
[4] 賴德勝,何勤.當前青年群體就業的新趨勢新變化[J].人民論壇,2023(11)
[5] 粵任宣.創新崗位供給擴寬就業空間[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2-12-13.
[作者簡介:柏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口社會學。]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