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南
摘 要:文章圍繞“雙循環”,從剖析廣東省航道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服務水運經濟的重要作用出發,在明確航道建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差距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擴大航道基礎設施有效投資保持發展勢頭、推進航道擴能升級完善水運網絡、加快綠色智慧航道建設提升水運服務水平,從而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航道 “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154-02
新發展格局下,不論是加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還是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從交通的視角看,“雙循環”的本質就是互聯互通。水運作為商品要素流動實現互聯互通的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載體,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廣東省經濟在新發展格局下保持高質量發展,發展內河水運經濟是其實現途徑之一。航道是服務內河水運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當前,航道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考慮“雙循環”的核心詞——通[1],對研究水運經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新發展格局對廣東省水運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一)有利于發揮水運新優勢
根據廣東省航道部門2022年統計公報,廣東省航道通航總里程16222公里(內河12266公里,沿海3956公里)。航道維護總里程11283.5公里(內河9989.3公里,沿海1294.2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1408公里,管理船閘26座。廣東省水運發展基礎良好。我國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而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將有助于進一步利用水運的新優勢[2]。隨著內河水運需要不斷釋放,在雙碳目標的刺激下,水運的運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優勢展現出了新的活力。以內河航道發展內循環大動脈、以遠洋航運發展外循環大通道、以港口發展“雙循環”大樞紐的廣東省內河水運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航道作為水運基礎設施站在了廣東省內河水運發展歷史新起點。
航道水運服務支撐“雙循環”。一是通過發展水路運輸,推動內需擴大,內循環提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近年來,由于烏克蘭危機、新冠疫情、經濟滯脹三座大山壓頂,加劇國際關系緊張程度,給中美緊張關系火上加油,令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博弈白熱化,全球發展環境“亂、糟、難”,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競爭白熱化。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將逐步向國內市場轉移,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形成以強勁消費驅動為基礎、以內需為導向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因此,通過加大對水運交通的投資和建設力度,可以擴大內需,從而促進內循環的實現。二是水運服務“雙循環”模式主要依賴于水運基礎設施產業的支持。經濟內循環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于內需,其中,內需主要由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所構成。廣東省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后勁不足,投資需求不太可能激增,拉動內需的重點是交通運輸的短板產業——水運。水運基礎設施成為交通促進內循環發展的最大潛力區。
(二)航道對水運經濟發展的多元功能定位模式
新發展格局下廣東省經濟發展策略調整為通過引領新型內需為主導的循環經濟,加強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經濟發展策略的調整加上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趨勢,水運獨特的綠色低碳經濟作用明顯。一方面為了促進運輸結構調整,我們需要加速發展圍繞水運的多式聯運,并推進水運服務與新技術相融合,實現綠色低碳的水運發展。另一方面航道作為供船舶通航的通道的功能定位發生變化,航道正逐漸與旅游、文化、城市、生態融合發展,不僅發揮貨運功能,也兼顧生態、旅游、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
遵循河流本身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航道功能定位逐漸細化。廣東全省航道功能定位劃分為貨運功能和生態綠色旅游功能。以廣東省內河航道為例,航道劃分為主要航道、重要航道、一般航道三個層次[3]。不同層次航道發揮的功能不同,主要航道發揮航道的貨運功能;重要航道側重發揮航道的貨運兼顧生態綠色旅游功能;一般航道主要發揮航道的生態綠色旅游功能,并保護其特定的貨運功能。不同航道的多元功能從不同層面來促進地方經濟不斷發展。
以佛山東平水道建設為例。2006年開始建設“文明樣板航道”,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圍繞改善通航環境,推動水運大發展。當時東平水道主要的功能定位為貨運功能,通過發揮航道貨運功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2020年,東平河水軸線建設項目啟動,其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流濱水空間,建設城市黃金水帶,塑造佛山城市會客廳和城市新名片,彰顯新時代佛山城市新風貌。東平水道的功能定位發生改變,從原來的重要貨運水路通道,逐漸轉變為生態綠色旅游功能,兼顧貨運功能,通過發揮航道的多元功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二、廣東省航道在水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近年來,廣東省航道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省高等級航道網絡加速成形,千噸級船閘陸續建成,高等級航道向山區延伸,航道通達能力明顯提升。但與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服務現代流通體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相比,廣東省航道在促進水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
(一)高等級航道網覆蓋面少
廣東省按照“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發展格局,重新布局產業發展。珠三角核心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沿海經濟帶形成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洋裝備、海上風電等世界級產業帶,北部生態開發區綠色發展的態勢也開始顯現[4]。而目前廣東省高等級航道運輸網不完全適應未來區域發展格局。
影響廣東省高等級航道網布局規模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社會因素,即資源要素的流動。經濟要發展,資源要流動。隨著區域協調發展的不斷推進,珠三角地區資源要素逐漸流向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港口化工、海洋裝備、能源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向沿海地區集中,這就需要交通服務資源要素的流動。在新發展理念下,公路、鐵路、水運間運輸結構不斷調整,圍繞水運發展多式聯運。航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水運戰略資源,在交通運輸中起非常重要和獨特的作用,而目前對產業轉移的支撐作用不足。第二個因素是自然因素,即航道資源稟賦不足。航道跟江河湖海本身的自然特性相關,水深通航情況是衡量航道等級的關鍵。目前廣東省高等級航道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低等級航道主要集中在粵東西北地區,高等級航道資源稟賦不足。如果要對航道現狀擴能升級,航道建設的資金投入非常大。以佛山轄區航道為例,可通行千噸級以上的I-III級航道251公里,占轄區航道總里程的25%,水運優勢不能完全發揮。
(二)航道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相對較少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公布的2022年1—11月廣東省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數據,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882.12億元,其中公路項目1607.94億元,港口項目158.41億元,航道項目9.57億元,客運站場及其他106.20億元。航道項目僅占0.51%。2021年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717.61億元,航道項目3.28億元,僅占0.19%。2020年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890.4億元,航道項目5.4億元,僅占0.29%。從統計數據明顯看出,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相對較少,航道投資占比極低,不能完全滿足廣東省內河現代化航道網建設和維護的資金需求。
航道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相對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內河水運的衰落。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由于計劃經濟的弊病,水運需求銳減,造成水運發展緩滯。二是改革開放之后,主要因為發展對外貿易重視海運忽視內河水運價值,缺乏現代化交通運輸概念,橋梁、水閘、電站規劃未留內河水運規劃,造成航道梗塞。三是受自然條件影響及用水需求,不合理開發利用削弱了航道運輸功能甚至河道干枯。黨的十八大以來,航道發展才迎來快速發展時期,水運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雖然航道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縱向相比提高很大,但橫向相比公路、鐵路投資仍較少。
(三)綠色智慧航道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綠色”和“智慧”是實現水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雙輪”,也是航道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綠色航道方面正在開展錦江綠色航道工程、賀江旅游特色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將推動綠色生態旅游航道發展。智慧航道方面已完成智慧航道項目(一期),航道工作正向信息化轉型,初步形成了智慧航道“123N”總體框架。盡管廣東省綠色智慧航道工作發展迅猛,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廣東省綠色智慧航道工作總體處于初步階段,對比長江等內河綠色智慧航道建設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綠色智慧等航道科技投入不足,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水運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短板,本身水運建設投資占比較低,投資強度難以滿足智慧航道、綠色航道等基礎性、前瞻性、全局性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前沿性關鍵技術與人才儲備不足。全省航道系統專業人才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信息化、工程管理等專業人才較少,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初級等次,中級與高級專業人員較少,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三是全國內河航道綠色智慧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相關綠色智慧航道標準規范體系還不完善,發展配套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廣東省航道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緊扣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廣東省航道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進水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系統觀念,要充分認識水運基礎設施在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擴大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強投資強度。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要準確把握航道建設中的短板弱項,推進航道擴能升級,進一步完善全省航道網建設,加快構建“內通外聯、干支銜接”的全省航道“一張網”。三是堅持守正創新,要深刻領會航道服務水運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加快科技賦能,加強綠色養護,提升航道服務水平。
(一)擴大航道水運基礎設施有效投資,保持水運經濟發展勢頭
當前發展形勢下,國內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隨著中美大國博弈的加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將更加依托國內市場[5]。作為內外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水運交通為企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面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務,廣東省航道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水運基礎設施的重要和獨特作用。一方面應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進行配置,積極爭取交通部和省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航道建設和養護資金的投入長效機制,同時探索新的投融資機制,以確保全省航道建設有序進行,繼續保持一定的發展勢頭,發揮好基礎設施投資的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新業態、新產業引領新經濟作用明顯,應積極發展航道與新業態、新產業等有機融合,促進水運發展形成新動能、新優勢。
(二)推進航道擴能升級,進一步完善廣東省水運網絡
一是狠抓千噸級航道的建設發展。通過內河航道擴能升級,拓展和延伸內河高等級航道,加快打通珠三角和重要支流的瓶頸節點,聯通沿海航道與內河高等級航道,充分發揮黃金水道大動脈功能,共同促進廣東水運發展。二是加強內河港口間航道銜接建設。圍繞水運建設航道,統籌推進公路、鐵路、水運多式聯運,促進廣東省內河港口間通聯,助力發揮港口大樞紐功能。三是因地制宜推進旅游特色航道建設。旅游特色航道建設符合未來內河航運的文化發展和傳承方向,我們應該在打造新時代水運文化載體、建立健全水運文化服務和產品體系、鞏固和發展行業精神文明成果三個方面因地制宜推進旅游特色航道建設[6],進一步發揮航道文化、旅游、生態功能定位,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
(三)加快綠色智慧航道建設,提升航道水運服務水平
“綠色”和“智慧”雙輪驅動提升水運服務水平,確保航道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開展綠色航道頂層設計研究。開展廣東綠色航道標準制定,包括綠色航道評估標準、建設標準、養護標準等綠色航道標準體系。二是加強智慧航道建設應用。加強與海事、港口等水運單位合作,破解數據壁壘,深挖航道數據資產價值,實現信息共享。加強智慧航道與智慧水運業務協同,實現全業務鏈條閉環管理,致力于實現數字政府工作目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圍繞綠色智慧航道發展需求,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信息化、環境保護等人才發展環境,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支撐綠色智慧航道建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玲.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與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2020(04):1-8.
[2] 費維軍.發揮新優勢譜寫水運服務新發展格局新篇章[EB/OL].中國交通新聞網,https://www.zgjtb.com/zhuanti/2021-07/09
/content_263662.htm.
[3]廣東省航道發展規劃(2020—2035年)[R].廣東:廣東省交通運輸廳,2020.
[4]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R].廣東: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2023.
[5] 馮俏彬.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J].紅旗文稿,2020(18): 28-30.
[6]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R].北京:交通運輸部,202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