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馬克思理論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數字經濟的崛起為農村惠民設施的建設與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有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從數字經濟的視角切入,深入分析農村惠民設施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地位,探討數字經濟與農村惠民設施建設的內在聯系與互動機制,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推動農村惠民跨越式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數字經濟 農村惠民設施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162-02
一、引言
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而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形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路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惠民設施的建設和提升是關鍵的一環,對于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惠民設施作為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抓手,其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發展。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村惠民設施的創新發展,進而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當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數字經濟視域下農村惠民設施助推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一)數字鴻溝問題
在當前的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利用變得更為便捷和高效,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地區受到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的限制,與城市地區相比存在著明顯的數字鴻溝現象。
首先,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與城市相比要低得多,很多地方甚至沒有穩定的網絡連接,導致農村居民難以獲取及時、準確的信息,限制了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也使得他們在農業生產、市場對接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在缺乏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的情況下,農民只能盲目地生產,出現了產銷不對路,經濟效益低下的現象。
其次,數字鴻溝還表現在農村居民的數字技能水平較低,盡管智能手機等設備在農村地區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大多數農民對于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設備進行信息獲取、交流和處理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難,制約了他們的生產效率,也使得他們在參與數字經濟活動時面臨更多的障礙。
最后,數字鴻溝的存在也加劇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城市地區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而農村地區則因為數字鴻溝的制約而逐漸落后,這種不平衡不僅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加劇了城鄉之間的社會矛盾。
(二)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壓力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而在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過程中,勞動結構和勞動方式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價值的創造和分配。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為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從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下的農村地區主要依賴農業生產,經濟結構相對單一。
在數字經濟時代,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農村地區想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然而,調整經濟結構并非易事,一方面,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難以實現經濟結構的快速轉型;另一方面,農民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和應用能力有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和引導,還會出現失業、收入下降等現象,引發社會的不穩定,無法深得農民的心,導致農村惠民設施助推鄉村振興受到限制。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的穩定增長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農村地區的企業和產業面臨著來自城市和其他地區的激烈競爭,生存和發展壓力加大,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是農村地區必須面對的挑戰。
三、數字經濟視域下農村惠民設施助推鄉村振興的意義
(一)提升農業生產力與效益
在數字經濟時代,農業作為傳統產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村惠民設施得以優化和升級,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的生產力和效益。首先,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依賴于大量的勞動力和手工操作,而現在,借助智能化的農業裝備,如自動化種植機、無人機植保、智能溫室等,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精準,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次,精準化的農業生產管理系統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能夠實現實時監控、數據分析和預測,農民能夠及時了解作物的生長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等信息,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實現精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有效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民的收入隨之增加,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也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促進農村產業升級與經濟多元化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村惠民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多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先,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產業之間的壁壘,推動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農業與電商、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結合,形成了農產品電商、鄉村旅游、農業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拓展了農業的功能和價值,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也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農村惠民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供了基礎條件,例如,智能化的農業裝備和生產管理系統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釋放了大量農業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可以從事農產品加工、物流、銷售等相關產業,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也催生了一批新的農村經濟主體和業態,如農村電商企業、農業科技園區等,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數字經濟還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資源,借助互聯網平臺,農民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市場需求信息,與消費者建立直接聯系,實現產銷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大數據分析,農民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消費者需求,為農產品研發和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四、數字經濟視域下農村惠民設施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
(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種以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經濟關系,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家通過剩余價值的積累實現財富的積累,而工人則因為勞動創造的價值與獲得的工資之間的矛盾而貧困化。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基礎設施是農村地區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農村地區具備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這不僅是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村普及和應用的必要條件,也是吸引更多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市場的關鍵因素。
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數字基礎設施作為現代生產力的代表,能夠極大提升農村地區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通過建設高速互聯網、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基站,農村地區能夠獲得更好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能力,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中提出,生產力的發展會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此外,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能為企業和社會資本創造更多投資機會,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當農村地區具備良好的數字基礎設施時,企業和社會資本更愿意進入該地區投資,吸引外部資本的進入,推動農村經濟的內生增長。
(二)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
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是生產商品的過程,是人們為了創造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人們通過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通過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和剩余價值,而人是這一活動的主體。在數字經濟時代,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推動者,其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針對當前農民數字素養較低的問題,政府和社會應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農民對數字技術的認知和應用能力。
馬克思強調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素質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加大對農民數字技能培訓的投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課程和實踐操作活動,培訓課程要涵蓋互聯網基礎、數字農業、電子商務等方面,幫助農民掌握基本的數字技能,提高他們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力。
培養農民的數字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提升數字素養的核心,馬克思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通過數字技能培訓,農民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字工具和平臺的使用,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數字思維和創新意識,激發了農民的創造力,使他們能夠開發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和農村電商產品。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村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提升農民數字素養,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和實踐活動,結合當地農業特色和資源優勢,為農民提供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培訓內容。
(三)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作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其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民和企業的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滿足,馬克思在其經濟理論中強調了貨幣與金融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認為金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強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滿足農民和企業實際需求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政府應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包括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等,形成競爭有序的金融市場環境,這些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經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民和企業在生產、生活、投資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其次,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發展農村電商、普惠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可以有效拓寬金融服務渠道,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例如,通過電商平臺為農民提供線上銷售、支付結算等一站式金融服務;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對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精準信貸支持,這些創新舉措都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獲得性,進一步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和發展,支付結算需求日益旺盛,政府應推動金融機構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優化支付結算流程,提高支付效率,并加強農村支付環境的建設,推廣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體驗。馬克思指出,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需求特點,研發適合農村市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針對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開發靈活的貸款產品和還款方式,這些創新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民和企業的金融需求,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馬克思理論的指導下,要深刻認識到數字經濟對于鄉村振興的巨大推動作用,數字經濟不僅為農村惠民設施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思路,更在深層次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經濟的運作模式,使得農村地區能夠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然而,也應清醒地看到,數字經濟的崛起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農村的繁榮,只有通過精心規劃和有效實施,運用馬克思理論指導,積極探索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的最佳結合點,將數字技術與農村惠民設施建設緊密結合,真正釋放出數字經濟的潛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 馮伯豪,王曉紅.數字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及政策建議[J/OL].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01):119-129.
[2] 李洪梅.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研究——以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典型應用為例[J].商展經濟,2024(01):79-82.
[3] 張金肖.數字經濟賦能農戶生計韌性提升的路徑探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4(01):40-43.
[4] 李濤,廖曉霞,陳金銳.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OL].開發研究,2024(01):1-17.
[5] 于越.農業會展數字化驅動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4,36(01):79-83.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晉中 030600)
[作者簡介:胥丁齊,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