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力 杜素芬 張婷 顏玉娥
近年來不論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 近視的發病率均呈現出上升的態勢,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該種情況進行控制與預防[1], 在當前諸多的控制與預防方式中, 使患兒佩戴雙焦點鏡、多焦點漸變鏡、硬性隱形眼鏡等是醫生主要采用的模式, 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改善眼部屈光狀態[2]。在近視性屈光不正中, 眼軸長度會對其產生決定性作用, 對于學齡兒童而言, 在諸多的近視類型中, 軸性近視最為常見, 為有效的對該種情況進行預防, 需要對兒童的眼軸進行準確的測量, 依據測量結果進行防治, 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3]。目前醫生開始積極采取使患兒佩戴角膜塑形鏡的方式進行防控治療, 該種方式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方式, 具有可逆性特點, 能夠使兒童的裸眼視力獲得顯著的提升[4]。
1.1 一般資料 將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93 例到本院就診的青少年近視患兒作為主要對象, 以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49 例, 88 眼)與對照組(44 例, 88 眼)。對照組男女比例23∶21, 平均年齡(10.27±2.59)歲;觀察組男女比例21∶28, 平均年齡(9.84±1.39)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為青少年近視患兒;②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4.0~0 D), 柱鏡度數(-1.0~0 D);③對于研究中配戴眼鏡的類型均得到家長的認可;④患兒未采用其他近視防控手段。排除標準:①斜視癥狀顯著;②存在某些影響視力與屈光度的眼部疾病。
1.3 方法 在進行治療前, 門診醫生通過淚膜破裂時間和角膜內皮計數評估角膜健康情況, 對兒童的相關指標進行測量, 包括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軸長度、裸眼視力、眼壓。在對兒童進行檢影驗光前, 需要為其使用復方托吡卡胺進行散瞳操作, 之后進檢影驗光,并嚴格依據檢光結果為兒童配鏡。
為對照組兒童配戴框架眼鏡, 首先利用儀器檢查兒童的近視度數, 據此配制框架眼鏡, 采取易于兒童接受的方式告知其每日堅持佩戴。為觀察組兒童配戴角膜塑形鏡, 首先使兒童試戴角膜塑形鏡, 之后嚴格按照步驟實施評估, 從而能夠有效的明確角膜塑形鏡參數,采取易于兒童接受的方式告知其每晚堅持佩戴。將兩組兒童的眼鏡佩戴時間均規定為1 年, 每半年進行1 次隨訪, 對兒童的相關指標進行評價, 包括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軸長度、裸眼視力、眼壓, 對上述指標的測量結果進行準確記錄, 及時更改適宜度數的眼鏡。
①客觀屈光度檢查:檢查前為患兒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滴眼1 滴/次, 每隔5 min 進行1 次滴眼,連續滴眼3 次, 告知患兒等待0.5 h, 之后對患兒瞳孔對光反應情況進行檢查, 若對光反應消失, 則對其實施電腦驗光檢查, 連續進行3 次檢查, 取平均值, 即為客觀近視度數。②眼軸測量:在完成電腦驗光檢查后, 使用Cral Zeiss IOL-master 500 對患兒的眼軸長度進行檢查,連續進行5 次檢查, 取平均值, 即為眼軸長度, 若標準差超過0.1 mm, 則需要將變異較大的值進行剔除, 并重新進行測量。③角膜曲率測量:采用電腦驗光儀連續進行3 次檢查, 取平均值, 即為角膜曲率。④角膜地形圖測量:采用Cral Zeiss Atlas-9000 對患兒的角膜形態進行檢查, 連續進行3 次檢測, 選取角膜完整性最好的檢測結果。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戴鏡前、戴鏡后6、12 個月的裸眼視力、眼壓、眼軸、屈光度、角膜曲率的變化情況及12 個月眼軸增長量。②比較觀察組戴鏡前及戴鏡后12 個月的角膜地形圖參數的變化情況。③分析屈光度與眼軸、角膜曲率(平K/陡K)、眼壓的線性相關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選擇多元回歸分析法對眼軸、眼壓、角膜曲率(平K/陡K)與屈光度間線性相關性進行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戴鏡前后的裸眼視力、眼壓、眼軸、屈光度比較 戴鏡前, 兩組裸眼視力、眼壓、眼軸、屈光度無差異(P>0.05);戴鏡后6、12 個月, 觀察組裸眼視力、眼壓、眼軸、屈光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戴鏡前后的裸眼視力、眼壓、眼軸、屈光度比較( x-±s)
2.2 兩組戴鏡前、戴鏡后6、12 個月的角膜曲率變化比較 戴鏡前, 兩組平K、陡K 無差異(P>0.05);戴鏡后6、12 個月, 觀察組平K、陡K 低于對照組(P<0.05);戴鏡12 個月后, 觀察組的平K、陡K 均較戴鏡前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戴鏡前、戴鏡后6、12 個月的角膜曲率變化比較( ±s, D)
表2 兩組戴鏡前、戴鏡后6、12 個月的角膜曲率變化比較( ±s, D)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 aP<0.05;與本組戴鏡前比較, bP<0.05
組別眼數平K陡K戴鏡前戴鏡后6 個月 戴鏡后12 個月戴鏡前戴鏡后6 個月 戴鏡后12 個月對照組8842.61±1.2242.63±1.2242.70±1.2443.62±1.3643.67±1.3843.77±1.38觀察組8842.34±1.2440.96±1.12a 41.10±1.13ab43.37±1.3542.05±1.12a 42.28±1.15ab t 1.4569.4598.9471.2248.5517.781 P>0.05<0.05<0.05>0.05<0.05<0.05
2.3 觀察組戴鏡前及戴鏡后12 個月的角膜地形圖參數變化比較 戴鏡后12 個月, 觀察組角膜中心0~3 mm的平K 和陡K 較戴鏡前明顯降低(P<0.05);戴鏡后12個月, 觀察組SF、CIM均優于戴鏡前(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戴鏡前及戴鏡后12 個月的角膜地形圖參數變化比較( x-±s)
2.4 屈光度與眼軸、角膜曲率(平K/陡K)、眼壓的線性相關情況 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知, 屈光度與眼軸、角膜曲率平K 呈現負相關(P<0.05), 且眼軸是最大的影響因子;而屈光度與眼壓、角膜曲率陡K 未見明顯的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屈光度與眼軸、角膜曲率(平K/陡K)、眼壓的線性相關情況
2.5 兩組12 個月眼軸增長情況比較 觀察組12 個月眼軸增長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12 個月眼軸增長情況比較( x-±s, mm)
近年來由于青少年的課業與升學壓力的不斷增大,加之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頻繁使用手機、電腦、娛樂等設備, 使得青少年缺少相應的運動時間, 并且在此種情況下極易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疲勞用眼而出現近視的不良情況, 不僅會在較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的視力水平, 更會使家庭產生較大的困擾[5]。對于青少年階段而言, 其是視力發展的關鍵階段, 只有在該階段對視力進行良好的養護, 才能夠降低甚至避免近視情況的發生, 因此需要加強對視力與眼部的保護[6]。面對上述情況, 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對青少年近視的發展進行防控。
當出現近視情況后, 醫生多會對青少年患兒的實際近視度數進行檢查, 之后依據結果為其配置相應度數的框架眼鏡, 并告知患兒每日堅持佩戴[7]。通過實踐表明, 該種常規的框架眼鏡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減緩度數增長的作用, 然而卻無法使患兒獲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并且對于諸多青少年而言, 框架眼鏡存在較大的不方便、不美觀的特點, 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較大的抵觸心理, 因而可能會影響研究的順利進行[8]。當前門診醫生開始使青少年近視患兒佩戴角膜塑形鏡, 該種眼鏡是一種角膜接觸鏡, 其主要機制在于鏡片中心能夠對角膜產生正壓, 對角膜周邊產生負壓, 在正負壓的作用下能夠使中央部角膜上皮細胞向邊緣位置進行移動, 從而有效的改善其屈光度, 使其近視發展進程得以有效延緩[9]。依據相關的調查結果可知, 為確保安全的佩戴角膜塑形鏡, 需要青少年患兒的年齡>8 歲。通過查閱資料顯示, 角膜塑形鏡能夠對兒童近視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相比于佩戴單焦框架眼鏡的青少年患兒, 佩戴角膜塑形鏡的青少年患兒的眼軸增長較少。通過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總結發現, 觀察組佩戴角膜塑形鏡1 年后, 眼軸長度得以有效的控制, 且角膜中心0~3 mm 的平K 和陡K 顯著降低, 提示角膜塑形鏡對于日間視力能夠產生良好的提升與改善作用。依據陳景成等[10]的研究, 作者選取117 眼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通過測量并比較裸眼視力、角膜曲率、眼軸長度、眼壓等指標顯示, 角膜塑形鏡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裸眼視力, 并有效的抑制近視的發展。
眼軸增長是青少年近視的一種常見現象, 其主要表現為眼球后極部形態呈橢圓狀, 相比于中心視網膜,周邊視網膜呈現為遠視性離焦狀態, 進而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屈光的正常發育[11,12]。除此之外, 在青少年視力的變化過程中, 眼軸長度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對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效果是否確切的評價過程中, 臨床醫生主要將眼軸長度的改變趨勢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可知, 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屈光度與眼軸、角膜曲率平K 呈現負相關(P<0.05), 且眼軸是最大的影響因子;而屈光度與眼壓、角膜曲率陡K 未見明顯的相關性(P>0.05)。
綜上所述, 眼軸的監測結果表明角膜塑形鏡在青少年近視防控中能夠獲得良好的作用, 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患兒的近視情況, 提升其視力水平, 應被視為首選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