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研通
(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000)
餐廚垃圾包括餐飲垃圾和廚余垃圾。餐飲垃圾是指餐館、飯店、單位食堂等的飲食剩余物以及后廚的果蔬、肉食、油脂、面點等的加工過程廢棄物;廚余垃圾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丟棄的果蔬及食物下腳料、剩菜剩飯、瓜果皮等易腐有機垃圾[1]。數據表明,中國城市餐廚垃圾每年的產生量約為6×107t[2]。然而,在一些人口密集的一線城市,餐廚垃圾的日產量達到甚至超過1 000 t[3-4]。
傳統的餐廚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干化焚燒、生物飼料、衛生填埋和好氧堆肥,在對傳統技術的不斷改進之下,厭氧發酵技術成為處理餐廚垃圾的主流方法。餐廚垃圾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后,可產生供二次利用的清潔能源,實現廢棄物再利用[5]。
餐廚垃圾因高易腐有機質的特性,使得其在單獨厭氧消化時水解酸化速率過快,容易出現酸化抑制的現象,影響產沼氣效果[6]。研究表明,污泥協同厭氧消化技術可以調節底物碳氮比,平衡消化底物營養成分,穩定厭氧消化過程,緩解酸化抑制等問題,從而提高產氣能力[7-8]。
本文將基于餐廚垃圾的中溫濕式厭氧、中溫干式厭氧、污泥協同干式厭氧3 種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方式,探究其酸化前的最大承受負荷及其產氣情況。
餐廚垃圾取自瀚藍綠電南海餐廚處理廠三相離心機渣相和液相,剩余污泥取自瀚藍綠電南海污水處理廠,進料原料性質見表1。

表1 進料原料性質
圖1 為實驗工藝流程圖。圖1 中反應裝置為CSTR 厭氧反應器,總體積為2.6 m3,有效容積為2.3 m3。反應器頂部設有進料口,罐壁有出料口,反應器攪拌轉速為25 r/min,利用加熱片加熱保溫,反應溫度為36 ℃±0.5 ℃。

圖1 實驗工藝流程圖
實驗共分為3 組,實驗分組情況見表2。

表2 實驗分組情況
表3 為分析項目和檢測方法。

表3 分析項目和檢測方法
pH 值是影響厭氧消化過程的重要因素,許多研究結果和實際運行經驗表明,厭氧消化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pH 值范圍,宜控制在6.5~7.8[1]。酸堿比即VFA/TAC 和沼氣中CH4 含量是判斷消化系統是否穩定的重要指標,正常運行時,VFA/TAC 一般小于0.3。當VFA/TAC 大于0.3 并繼續升高時,預示系統運行可能出現異常,VFA 將會不斷升高,隨之pH 值出現下降[9]。
圖2 為反應過程中隨著負荷的提升,不同厭氧發酵方式的反應器pH 值變化情況。

圖2 反應過程中不同厭氧發酵方式pH 值變化情況
圖3 為反應過程中3 種不同厭氧發酵方式VFA/TAC 變化情況。當VS 容積負荷達到4.50 kg/(m3·d)時,中溫濕式厭氧反應器VFA/TAC 提升至0.50 以上,并繼續升高,pH 值也隨之下降至6.01,表示此時中溫濕式厭氧反應器已經酸化。當VS 容積負荷達到6.0 kg/(m3·d)時,中溫干式厭氧反應器VFA/TAC 提升至0.67,并繼續升高,pH 值也隨之下降至6.44,表示此時中溫干式厭氧反應器已經酸化。污泥協同干式厭氧在試驗結束時,VS 容積負荷已提升至10.0 kg/(m3·d),VFA/TAC 仍穩定保持在0.40 以下,pH 值也穩定保持在7.50 以上,說明系統未出現酸化。

圖3 反應過程中3 種不同厭氧發酵方式VFA/TAC 變化情況
圖4 為反應過程中3 種不同厭氧發酵方式單位VS 產氣率變化情況。由圖4 可以看出,在VS 容積負荷為4.50 kg/(m3·d)以下時,中溫濕式厭氧平均單位VS 產甲烷率為0.62 m3/kg,中溫干式厭氧為0.38 m3/kg,污泥協同干式厭氧為0.43 m3/kg。說明在VS 容積負荷在4.50 m3/kg 以下時,中溫濕式厭氧產甲烷能力更強,較中溫干式厭氧高63.15%,較污泥協同干式厭氧高44.19%。隨著負荷的提升,污泥協同干式厭氧在VS 容積負荷為8.00 kg/(m3·d)時,單位VS 產氣率達0.61 m3/kg,說明污泥協同干式厭氧不僅能耐受更高VS 容積負荷,還能達到中溫濕式厭氧在低負荷時的高效厭氧。

圖4 反應過程中3 種不同厭氧發酵方式單位VS 產氣率變化情況
1)餐廚垃圾采用中溫濕式厭氧發酵方式在VS容積負荷為4.50 kg/(m3·d)時系統開始酸化,采用中溫干式厭氧發酵方式在VS 容積負荷為6.00 kg/(m3·d)時系統開始酸化,采用污泥協同厭氧發酵方式在在最高試驗負荷10.00 kg/(m3·d)時系統仍未開始酸化。
2)采用中溫濕式厭氧發酵方式,在VS 容積負荷4.50 kg/(m3·d)以下時,平均單位VS 產甲烷率最高,達0.62 m3/kg。
3)采用污泥協同干式厭氧發酵方式,在VS 容積負荷為8.00 kg/(m3·d)時,厭氧產氣效率達到最高,單位VS 產氣率達0.61 m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