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活動中探究環節相對缺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差、能力弱,影響了高中語文綜合學習效果。探究式教學模式為高中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調動學習興趣,為學生高效學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
【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1課《沁園春·長沙》。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中階段的第一篇課文,描繪的是一幅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抒發了作者意氣風發、壯志凌云的豪情。全詞語言優美、邏輯清晰、情景交融,片語之間入情入理,讓人感慨萬千。學生通過反思誦讀、品析關鍵詞、抓取典型意象等方式不僅能掌握寫景手法,還能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達到智育、德育并進的目標。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充分的語文知識積累,其閱讀理解、思考分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初中階段也接觸過毛澤東詩詞內容,如《沁園春·雪》,對于此類型的詩詞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詩詞鑒賞方法。而且從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看,高一學生正處于青春階段,他們朝氣蓬勃,很容易受詩人積極樂觀情緒的感染,因此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但是詩詞意象、語言品悟以及情景交融等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內容。因此,教師通過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實踐活動中,能夠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其表現形式多樣化,如師生互動、小組互動、主題式活動、項目式活動等,在不同類型的探究式活動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可以作為參與者融入其中,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其一定的思路引導,從而更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本詞的相關知識及創作背景,朗讀并背誦本詞。
2.思維發展與提升:抓住意象,感受雄渾闊大的深秋意境;品味語言,仔細揣摩詞作中極富表現力的字詞。
3.審美鑒賞與創造:品味詩詞,體會詞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掌握詩詞鑒賞方法。
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味詩人蘊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橘子洲的景色,同時可以組織師生互動活動,比如:同學們,你們去過長沙橘子洲頭嗎?去年暑假老師去了一次橘子洲,在那里有一塊詩牌,有一位偉人曾于寒秋之時獨立橘子洲頭,面對著“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景,生發出了別樣的感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教師播放詩詞的朗誦視頻,學生可以跟讀朗誦,也可以靜靜地聽,感受詩詞的內涵。)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視頻引導以及教師親身經歷的方式引出當堂課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對后續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背景知識梳理
背景知識的梳理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能夠提高探究式學習的體驗度。
教師可以先調查學生對本首詞作者毛澤東的了解程度,如提問:
1.同學們,你們還知道毛澤東的哪些詩詞作品呢?你們對毛澤東了解多少呢?
2.《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大家知道哪些呢?課前預習時大家都積累了哪些知識呢?
3.你對詞有什么了解?你知道什么是詞牌名嗎?你知道哪些詞牌名呢?你還了解哪些關于詞的知識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三個連續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對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也為后續的知識探究奠定基礎。)
三、精讀活動
▲任務一:吟詠誦讀
1.學生再次觀看朗誦視頻,圈畫出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詞。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將生字詞展現出來,如舸(gě)、寥廓(liáo kuò)、遒(qiú)、稠(chóu)、遏(è)等。學生可以在智能手寫板上與教師進行互動游戲,當堂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根據朗讀音頻印象,畫出節奏、重音,并標注韻腳。
(1)領字重讀字:如“獨立、看、悵、憶、恰”。
(2)動詞要重讀:如“爭、擊、遏”等。
(3)韻腳如“秋、頭、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3.學生朗讀展示。
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教師進行適當的情感引導。此環節也可以是教師示范朗讀后學生朗讀展示,充分展示詞的內涵。
4.學生感受分享,教師提問:這首詞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預設:豪邁奔放、氣勢磅礴、慷慨激昂)
(設計意圖:通過吟詠誦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學生能夠積累相應的生字詞,初步感受詞的意境,感受詞的內涵。)
▲任務二:賞秋景,品詞意
1.教師采用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引導:請你結合全詞內容展開想象,看看詩詞中描述了哪些不同的畫面。(預設:畫面1:秋日湘江之奇景;畫面2:誰主沉浮之奇問;畫面3:往昔同學之奇事;畫面4:中流擊水之奇舉。)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學生結合全詞內容展開想象,并進行畫面內容的設計,總結圖畫名稱。)
2.誦讀“看”字領起的七句詩,思考景物的奇特之處。
教師提問:景物奇特在哪些方面呢?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填充不同內容。(預設:“奇”在色彩:“萬山紅遍”“漫江碧透”;“奇”在動態:“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奇”在場景:“萬山”“漫江”“百舸”“萬類”……)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思維導圖引導模式,有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對“看”字引導的詩句進行深入理解與分析,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內容。)
3.小組合作,任選圖畫進行分析(預設畫面2:誰主沉浮之奇問)。
(1)感奇問,嘆志向
教師提出問題:“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中,所用的“蒼茫”是否能夠用其他詞語代替呢?如“壯美”?(預設:不能,蒼茫能夠體現出大地的廣袤、廣闊,也能體現出當時社會形勢的復雜,如果換成“壯美”就只能體現出景色的壯美,而不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對應。)
隨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誰主沉浮”一問奇在何處?(預設: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對復雜,而詞人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并沒有悲觀絕望,而是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路徑,這一問體現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銜接性問題的提出,以問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奇問”奇在哪里。)
(2)憶奇事,感奇氣
此環節中,教師首先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如毛澤東在長沙的經歷等,通過材料補充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在此環節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分門別類地進行內容的補充。
·解讀激揚文字:通過毛澤東不同時期所寫詩句的內容感受他表達的不同情感。
·解讀意氣風發: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呈現出學生對意氣風發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例句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意氣風發”進行深入理解:這意氣,是一種青年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氣,也是一種敢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隨后,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此句型進行仿寫練習。
在后續其他畫面研究與分析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小組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中領悟文本內涵。
(設計意圖:深入分析與仿寫活動設計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激揚文字、意氣風發等字眼的內涵,還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深度,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感悟壯志
本環節是思考討論環節,也是整堂課思想情感升華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教師同樣可以采用問題設計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討論。
問題1:“秋”有時和“悲”聯系在一起,如秋風蕭瑟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詞,同樣以秋天為描寫對象,但是其給予我們的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你知道為什么毛澤東筆下的秋天是如此絢麗多彩、生機勃勃呢?(預設:因為毛澤東的胸襟氣度與其他描寫秋天的詩人、詞人不同,其心懷天下,因此即便是描寫秋天也能夠寫出自己的雄心壯志。)
問題2:詩詞中描寫了很多具體的景象,那么你知道詩詞中刻畫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嗎?(預設:同學少年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年,是早期革命者,是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他們對于現實的黑暗非常憎恨,宣揚真理,具有昂揚的革命斗志。)
問題3:你覺得詩人開篇的“獨”是孤獨的意思嗎?此環節問題討論過程中,為了增加討論的深度,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相應材料,結合資料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其中蘊含了哪些內涵,從而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三個問題的設計,逐層深入地分析文本內涵及情感,在資料拓展、滲透過程中,抓住關鍵詞,辯證思考問題,從而更進一步辯證思考毛澤東獨立寒秋境界的不同凡響,同時凸顯革命者的積極奮發、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是整首詞思想情感的升華,對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內容有重要作用。)
▲任務三:詩詞創作,青春激揚
中國正在不斷發展,新時代的青年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時代使命,你準備如何書寫你的青春呢?請仿照《沁園春·長沙》的行文方式編寫一首詞。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創編詩詞的方式,將本課堂所學的內容通過寫作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能將學生所學的內容融會貫通,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作業設計】
1.對比閱讀:《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都是毛澤東的詞,那么你能說一說兩首詞有哪些不同嗎?
2.搜尋作者更多的詩詞去品讀,體會他的豪氣,學習他的大氣,感受他作品中反映出的黨的奮斗歷程!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拓展閱讀,在課堂內外銜接閱讀過程中有效拓寬學生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案例反思】
探究式教學是高中語文高效教學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普遍偏向于教師講解,課堂學習的重點也是語文知識、技能,對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太多關注,此次探究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平臺,在小組合作、師生互動活動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詩詞內容,體會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終達到德育、智育并進的目標。
(作者單位:康樂縣康樂中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