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背景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會(BSCS)開發的一種五步式探究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中的五個環節為: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由于這些環節的英文單詞首字母均為E,故而被稱之為“5E”教學模式。
吸引環節屬于5E教學模式中的課堂導入環節,是教師通過提出和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話題或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探究環節屬于5E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學生是課堂主體,通過開展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新的概念知識;解釋環節同樣也很關鍵,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更為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教師在補充完善過程中加深學生的理解;遷移環節屬于課堂教學的拓展環節,要對所學概念知識進行拓展應用,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評價環節并非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是教學的主線,應貫穿于全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的評價,不斷完善課堂教學工作,促進整體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教學準備
下面通過運用5E教學模式,展開高中生物“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一課的教學。具體準備工作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節屬于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的教學內容,根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本節對應教材概念為“生命個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在各結構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生命活動中,以相應的調節機制保持穩定狀態”屬于植物生命活動受到多因素調節作用的重要概念。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而本節通過對環境因素的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形成生命信息觀建立良好基礎。另外學生已對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光調節植物生長發育、重力會影響植物形態等方面的知識還缺少一定認知,而通過本節所學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為今后的生物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及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具體如下:
1.生命觀的建立
學習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作用,幫助學生形成信息觀和物質觀。
2.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對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相關實驗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完善科學思維能力
能夠結合教學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光和重力參與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形成。
4.培養社會責任感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出合理調控花期的方法,培養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點
1.認識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作用。
2.理解植物生長發育調控過程中所具有的整體性、復雜性。
(四)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環境因素對植物生命活動的影響;理解、解釋植物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見文末表1)
四、總結及反思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環境因素在參與植物生命活動調節過程中的作用。在講解、展示、討論與實驗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交流創造良好條件;通過解釋、拓展提高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不足之處是評價環節有待提升。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一高級中學)
編輯:蔚慧敏
作者簡介:馬圓圓(1982—),女,回族,甘肅天水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生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