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語文教學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高中語文閱讀活動的開展實現(xiàn)了從單篇、群文到整本書閱讀的層遞變化,核心是強調群文閱讀與大單元設計。在當前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背景下,群文閱讀愈發(fā)受到關注和重視。群文閱讀是新課程改革當中具有轉折性、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其立足議題本身,在此基礎上選擇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對所選文章內容展開閱讀。群文閱讀既可以是幾篇現(xiàn)成詩文的組合,也可以是一位詩人幾篇詩文的再挖掘、再補充、再發(fā)現(xiàn)。相較于單篇閱讀來講,群文閱讀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語文閱讀量,還能夠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開闊閱讀視野。與此同時,和傳統(tǒng)單篇閱讀教學相比較,群文閱讀更加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質疑和總結,引領學生在對不同文章內容的比較、分析當中促進自身閱讀思辨能力的發(fā)展。基于此,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課程標準作為切入點設計和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提升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質量。下面以“破繭成蝶,人生突圍”為主題,圍繞《我與地壇》《赤壁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三篇文章展開群文閱讀教學設計,并且對前兩個課時具體教學過程進行了論述,以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效,同時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感受到面對超越個體本身的苦難和挫折時要學會對生命背后的價值展開深入探究,從而感悟生命的本質以及珍貴,在此基礎上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材分析
本次群文閱讀教學選擇了三篇文章,其中《我與地壇》《赤壁賦》選自高一上冊第七單元,《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選自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圍繞上述三篇文章,以“破繭成蝶,人生突圍”構建“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更為深入地感知文章的語言、形象以及所表達的情感,以此促進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上嘗試展開遷移寫作,夯實表達交流能力的同時感悟文章背后生命的思考和面對苦難的樂觀心態(tài),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實現(xiàn)對真、善、美的追求。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jīng)接觸過散文學習,如《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但是生活閱歷較為匱乏,因此難以深入理解文章當中關于哲理性的內容,也難以理解文章當中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當中,筆者通過多元化教學情境的設計,通過多個小任務展開學習,從而實現(xiàn)從“文本分析”向“完成任務”的轉變,促使學生有效閱讀,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閱讀能力,使得學生在完成一系列真實任務的過程中讀懂、讀深、讀透文本。
四、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夠對文章中的寫景段落進行賞析,理解情景交融、觸景生情以及情理結合的寫作手法。同時能夠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對文章的意象展開賞析。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夠認識到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美學價值,在感知作品背后審美趣味的同時促進自身文學欣賞品位的提高。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能夠在閱讀中把握關于寫景散文的感情線,理解情感與景物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由情到景、由景入情、由景入理。
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夠在閱讀中深入品味蘇軾、史鐵生和海倫·凱勒身上共有的人格,感悟這種人格的魅力,使學生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培養(yǎng)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在散文閱讀中品味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以及藝術特色,并且可以在之后的語文閱讀學習中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能夠理解文章中景、情的關系以及景、理的關系。
六、教學方法
誦讀法:引領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文章,細細品味文章的文辭之美,感悟文章中的情感。
討論法:將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學生圍繞文章內容展開閱讀、交流以及寫作。
比較閱讀法:針對群文閱讀中的內容,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完成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活動。
七、教學課時安排
本次教學共計安排7個課時,其中閱讀文本內容、感知文章內容設置為2個課時;對文章的結構、寫作手法、主題情感以及藝術表達的研習設置為3個課時;深入感悟文本內容設置為2個課時。
八、教學過程
結合教學安排,下面對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入感悟文本內容”2個課時進行論述。
(一)第一課時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人生之路并不會一帆風順,我們在某些困難的時刻也許會跌入谷底,面臨山窮水盡的人生困境,此時絕對不能放棄,因為也許在人生的下一個拐角就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名人志士都遭受過命運的毒打,如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紀雙腿殘廢,蘇軾多次被貶,海倫·凱勒因病失明失聰。但是,面對各自人生的不幸,他們都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在經(jīng)歷苦難之后奮發(fā)向上、磨礪自我,最終破繭成蝶,實現(xiàn)人生的突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設計任務,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學習任務一:閱讀群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給史鐵生、蘇軾、海倫·凱勒制作名片,找出他們人生際遇中的相同點。
答案預設:三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都遭遇過不幸,面對各自人生的不幸,他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從低谷當中“突圍”。
學習任務二:文章中關于景物的描寫在人物突圍中有著怎樣的作用?
活動一:閱讀文章《我與地壇》的第3~7自然段,在這幾個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針對哪些景物進行了描寫?景物的各自特點是什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梳理和總結。
答案預設:第3自然段中描寫的景物主要有琉璃、柏樹等,特點是破敗荒寂、冷落沉寂;第5自然段中主要描寫了蜂兒、螞蟻等,突出了生機盎然;第7自然段中主要描寫了落日、雨燕等,突出了生命的氣息。
活動二:史鐵生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借助地壇中的哪些景物獲得生命的力量,實現(xiàn)人生突圍?
答案預設:文章中主要通過三次景物描寫,讓“我”從中獲得了對生命的正確認識,從對自然的認知上升到對自我的認知,體現(xiàn)了對自我困境的突圍。
第一次景物描寫中,破敗荒寂、冷落沉寂的景物特點表現(xiàn)的是對生活失去希望的“我”;第二次景物描寫中,“我”在生機盎然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氣息,表現(xiàn)的是在絕望當中掙扎、向上的“我”;第三次的景物描寫中,“我”感受到了蓬勃而出的生命氣息,“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我”雖然被命運捉弄導致雙腿癱瘓,卻從宏大的時空背景中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豐富:每個生命主體都有其自身的價值。
活動三:閱讀《赤壁賦》當中集中寫景的文字和段落,對詩人的情感以及“水、月”特征進行概括。
答案預設:詩人情感從“喜”到“悲”再到“喜”;水、月特征: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活動四:蘇軾在文章中是如何表達自己觀點的?
答案預設:蘇軾以明月、江水作比,立足“變與不變”的角度,深刻闡述了世界萬物以及人生的變化。從變的角度而言,即使是一眨眼的工夫,天地萬物都無法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來看,物我無盡,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因此,在人生長河滾滾向前的過程當中,我們不需要羨慕明月和江水的不會增減,更加不需要感嘆人生的短暫。
這既是蘇軾從客觀角度進行的回答,也是對自己人生給出的答案,不僅從容,并且大氣。在人世間,不論是榮辱、得失、憂樂,還是生死,都能夠置身事外,從而找到精神上的超脫。
(二)第二課時
學習任務三:在閱讀中進行對比和鑒賞,討論和交流史鐵生、蘇軾、海倫·凱勒是如何完成人生突圍的。
答案預設:史鐵生和蘇軾是從自然山水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實現(xiàn)了人生的超然物外;海倫·凱勒則是在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奮發(fā)向上。內力是海倫·凱勒自身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外力則是父母以及老師的幫助。
學習任務四:在閱讀中深入感悟人物的精神,感悟哲學中的突圍之道以及突圍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我們通過文章閱讀知道了史鐵生和蘇軾都是在自然山水中實現(xiàn)了對自己人生的突圍,在對話自然中也為處于困頓的個體指明了道路,那么你還知道哪些文人通過山水走向了自我突圍之路?請完成以下句子的仿寫,完成“對話自然、人生突圍”故事的講述。
示例:(李白)走向了(夢中天姥),激發(f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情壯志。
學習任務五:最近幾年來,由于社會壓力的增加,在內卷嚴重的情況下,部分年輕人從一開始的奮發(fā)向上,到“躺平”,最后“擺爛”。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播正能量,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請你從史鐵生、蘇軾、海倫·凱勒三個人物當中任意選擇一個,寫400字左右的人物解說詞,向社會宣傳他們身上的正能量。
(三)課堂總結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不可能一路坦途,時而高山,時而峽谷,時而坦途,時而歧路。但是,無論我們自己處于哪種境地,大自然始終都是以悲憫的態(tài)度深情注視著每一個人。面對生活中的苦楚和困難,我們要學會和自然深情地對望,并且進行對話,從而找出生命勃發(fā)的出口,得到心靈的慰藉、精神的寄托、生存的智慧與勇氣,最終實現(xiàn)人生突圍。
九、課后作業(yè)
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對比賞析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完成群文閱讀。
十、教學反思
本次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是對課程標準當中關于群文閱讀以及學習任務群要求的響應和落實,在此基礎上從語文課程標準以及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明確群文閱讀主題,圍繞“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構建相應的學習任務,真正做到以有效教學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作為依托,從學生主體出發(fā),結合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在引領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信息,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發(fā)展以及能力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從而在閱讀中學會在悲風中起舞,放平心態(tài),抓住希望,奏響屬于自己的生命頌歌,讓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具有深度。
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設置的任務是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完成,旨在讓學生合作挖掘文章背后的生命啟示,并將這些情感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我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經(jīng)過討論給出的答案都包含著他們自己對文章獨到的思考,課堂遠比本身設想的更加具有深度。這也為之后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定啟示,即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在扎實學習支架的助力下引領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生成豐碩的課堂成果,在構建更為高效、高質的語文閱讀課堂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另外,教師也要讀更多的文章,因為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朝向豐盈,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仙桃市沔城高級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