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偉 付禧


摘? ? 要:立足人才強國戰略,加大對“俄語+”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探索俄語專業涉外法治人才的特色培養機制,是新文科建設下深化語言與法律學科交叉最優解。因此,文章基于黑龍江省地方特色,在“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框架下探討培養“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可行性,圍繞建設復合培養道路、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三方面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旨在精準定位服務經濟建設,為黑龍江省文旅振興之路的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俄語+法律”;文旅法視域;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5-0050-04
文化和旅游是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兩大領域,二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1]。這標志著國內文化和旅游產業從單一的線性發展階段邁向點點結合、面面鋪開的深度合作階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成以文促旅、以旅載文,激發文化的引導力、治理力、生產力和生命力,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品質,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動旅游高品位、可持續發展。文旅融合是新時代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必然發展趨勢。強化文旅產業應該沿何種道路發展,應該遵循何種法律推進,應該培養并儲備何種人才為其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旨在創新運用“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探討“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法。
一、“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背景分析
(一)立足當代,服務大局
隨著“一帶一路”暢議的穩步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合作一體化對夯實法治法務基礎以及建設中國法治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諸如需要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務制度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快建設適用于我國法域外的法律體系,加大對涉外法治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2]。同時,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要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必然選擇,是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化、涉外法治化、維護和保障我國涉外利益的必然要求。將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標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當前我國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一步。戴曼純指出,現行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包括外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影響國家安全的潛在因素,我們應當適當調整語言規劃及外語規劃,著力提高國家語言能力[3]。張法連同樣認為,培養涉外法治專業人才,打造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以填補涉外法治專業人才的缺口,能夠解決當今世界的很多問題[4]。
此外,中俄兩國互為友好鄰邦,雙方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穩定的關系基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相互影響與滲透下,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2007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等九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開展“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等大型國家級主題交流年活動。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中俄關系已提升至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作為全球化體系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中俄兩國在各個領域健康發展、合規合作對維護國家核心利益、進而推進法治全球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地緣優勢,促進發展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亞腹地,既是對俄及東北亞地區開放合作的樞紐站、橋頭堡,也是我國沿邊對俄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框架下,借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東風,黑龍江省應把握機遇,明確對俄合作藍圖,完善對俄合作機制,創新對俄合作模式。在對俄經貿總額、跨境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人文交流項目數量等方面發揮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作用。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俄語人才大省身份,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人文交流和旅游領域的對俄合作黑龍江省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優勢。因此,黑龍江省在推動對俄文旅交流向縱深發展、形成獨特合作機制方面具有時代使命。
為促進文化振興工作深入展開,黑龍江省文化旅游部門以“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主題,以“文化振興助推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抓手,開展文化振興專題宣講。此宣講集中凸顯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作為面向俄羅斯的重要經濟、文化、教育等樞紐,有針對性地培養熟練使用俄語作為交流語言、熟悉俄羅斯法律條文的復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堅持加強文化外宣,推動中華文化,堅持黑龍江特色本土精神文化走出去,引進俄羅斯優秀各領域資源,探索專門化“俄語+法律”人才培養方法,創建“俄語+法律”人才儲備庫成為為黑龍江省文旅振興、文旅融合健康發展源源不斷輸送動力的關鍵之一。培養“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以應對強省促發展的目標,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戰略意義。當然,培養高素質的尊法、守法且知法的俄漢雙語人才,不僅是黑龍江省培養俄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也為新文科建設下我國其他地區高校的俄語專業指明了跨學科發展的方向。
二、基于文旅法融合的“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可行性分析
(一)文旅法融合可行性分析
黑龍江省擁有森林、湖泊、草原、濕地、界江等生態自然資源,環境優良、資源豐富。陸路北進西出,經俄羅斯可達波羅的海沿岸,向東可經俄口岸出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以及跨境旅游地緣優勢。
作為全國氣溫最低的省份,冬季寒冷且漫長,積雪期最長可達5個月,具有開展冰雪旅游項目的天然優勢。基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理念,打造“銀絲帶”國際冰雪經濟合作朋友圈,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助推產業結構轉型,吸引外資,增強人才吸引力,加速推進文旅融合,對俄語及其相關專業發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推動力。
此外,龍江四大精神作為紅色旅游中的獨特存在,其“愛國和奉獻”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內涵形成于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在歷史上對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特殊貢獻。
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旅游資源豐富。世居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包括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赫哲族等,其人口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9%[5]。少數民族的服飾、禮儀、飲食、民俗、藝術、宗教、舞蹈等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能夠被作為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地域特色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態特色[6]。從目前情況來看,黑龍江省民俗文化旅游仍處于初級階段,將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優化整合,結合地緣優勢,發展特色民俗旅游勢必將大力推動黑龍江省特色文旅發展,更好地為地方文化外宣和經濟發展服務,從而探索出屬于黑龍江省獨特的文旅融合發展路線(黑龍江省特色旅游業發展項目見表1)。
黑龍江省作為俄語教學大省在俄語人才培養儲備方面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先天的優勢。據統計,目前黑龍江省34所院校開設俄語專業,其中本科院校20所,專科院校14所,在推進文旅振興的道路上,為我國持續輸送優秀的俄語人才、提供學術研究和中俄交流平臺。結合俄語專業優勢,建設“俄語+法律”人才儲備力量能夠有效防范法律危險、避免法律漏洞,充分發揮龍江新優勢、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為龍江經濟騰飛保駕護航。
實際上,法律是對文化輸出和雙向旅游兩者的保障,其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各國法律的呈現方式具備語言特性和民族特點。法律是扎根在語言知識下的制度化產品,并不是孤立的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合同法等的片段知識。法律文本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話語時間的表征,而不是“去歷史化”的斷裂的、孤零零的法律知識[7]。
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和輸出路徑,同時各國基于基本法的旅游法能夠保障與旅游出行相關各方(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旅游產品等)的合法權益,規范旅游市場秩序,保護和合理利用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以上決定了文化的二重性:文化是法律的精神基礎,是旅游的精神內核。因此,文旅融合視域下的文化、旅游、法律的三角融合循環發展模式是真正將單一的二維融合轉化為穩定的三維共生,實現了法律框架下“發展+保障”的旅游經濟發展與優秀民族文化輸出的雙重目標,打造了以境內外旅游為載體,邏輯統一、目標一致的良性發展循環,即文化資源供給、旅游經濟共融發展、法律雙向保護的特色融合循環發展模式(如圖1)。
在中俄兩國合作框架下,依據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積極開拓旅游市場,制定各項扶持政策,黑龍江省必將沿著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振興發展之路再創輝煌,文旅振興合作將重回巔峰時期,為新時期更高層次的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人才培養可行性分析
2020年11月3日,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正式吹響了新文科建設的集結號,由此新文科建設從提升綜合國力、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文科教育融合發展五個方面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振興的重要命題,并指出了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8]。劉艷紅認為,推動“新文科”概念與本科專業建設工作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從根本上推動文科專業革故鼎新,從而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9]。周毅和李卓卓認為,新文科建設要嘗試重新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這是培養發出中國聲音、形成中國主張、推廣中國經驗人才的需要,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派的需要[10]。
在此情況下,各高校要跨越傳統學科壁壘,夯實基礎學科,發展新興學科,大力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水平復合型文科人才,最終提升人才質量。這就要求新時代俄語人才的專業水平更高,知識面更寬,知識結構更立體。王利明認為,培養涉外型人才旨在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實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11]。隨著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中俄兩國經貿合作必然走向正規化、法治化的道路,這就為社會與高校攜手合作,為服務現實情況將俄語與法律納入專業考察范圍提出了要求。安巍和楊立明認為,我國高校俄語專業培養的俄語人才不僅要具有俄語交際能力,還要了解中俄法律制度,能夠閱讀并理解俄語原文法律文獻,對經貿領域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具有分析、判斷和解決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從事工作范疇內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與法律糾紛等[12]。最終達成“精俄通法”精英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結合黑龍江省的地緣情況,以經濟發展為紐帶,在法律框架內創新“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培養適用于“銀絲帶”冰雪經濟建設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目前,“俄語+法律”人才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現實情況以及培養“俄語+法律”人才對促進中俄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所具備的現實意義,與新文科視域下培養多元化、高素質交叉學科人才的目標不謀而合,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三、基于文旅法融合的“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設計
(一)立足形勢,建設復合培養道路
根據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培養“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打造以俄語專業為基點、掌握法律專業知識的多面手人才。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著手推進,立足國家宏觀發展策略和方向,把握“一帶一路”倡議風向,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構建中俄全面合作格局,維護國家發展安全;滿足黑龍江省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動向,打造“銀絲帶”冰雪朋友圈,推行文旅融合政策具體實施,儲備俄語復合型多元人才。在國家宏觀大方向的統籌安排下,從黑龍江省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實際視角出發,著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國家發展和地方需求的高水平專業化、高質量多元化俄語人才[13]。在大方向、大策略的統籌推進下,培養背景的提出同時為“俄語+法律”專業人才未來就業指明了方向。
因此,要求黑龍江省各高校將培養體系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建設、人才評價等形成有機整體,各要素協調發展,聯動發力,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工作重點,才能保證人才培養機制的高效平穩運行[14]。
(二)精準定位,優化專業課程設置
以“俄語+法律”人才培養為出發點,修訂培養大綱,制定培養方案,輸出完整的學科研究方向,確定專業教材系列名錄,調整理論框架,完善知識結構體系,進一步推動“俄語+法律”創新課程內容,不斷優化課程結構。
第一,在設有俄語專業的高校進行試點,其在培養俄語專業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基礎和實踐優勢。圍繞俄語專業“聽說讀寫譯”基礎課和專業課定位,使用俄語法律文本,并著重突出“譯”的課程地位。在原俄語專業培養方案基礎上增設法律課程、俄語和法律跨學科相關課程,共同推進語言學和領域技能的課程改革,通過俄語專業模塊、法律專業模塊和跨學科課程模塊重構專業模塊。法律專業模塊主要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俄羅斯聯邦法典中的相關法律課程展
開,融入跨學科課程,如法律俄語視聽說、法律俄語閱讀、法律俄語寫作、法律俄語翻譯、中俄法律語言與文化比較等專業課課程,以及社會實踐訓練、專業拓展訓練、模擬法庭實習、法律思維訓練、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專業實踐課程。與法律專業互補滲透、協調共融,彌合文科專業本身的發展桎梏和不足,即基于俄語專業特色,在俄語專業學生夯實基礎的情況下,提升專業學生技能以加強未來就業優勢、增加未來就業選擇,應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
第二,各高校要因地制宜,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特色以及文化底蘊,實現校內校外、省內省外、國內國外俄語人才和法律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發揮人才優勢;實現法律和俄語的深度融合,多版塊多層次地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掌握扎實的俄語語言文學功底,提升其人文素養,了解俄語區國家和社會習俗,以俄語專業學科范式看世界的視角,增強法治愛國意識,最終達成培養輸出高素質的法律俄語人才隊伍的目的。創建“俄語+法律”高級、高水平、高素質的專門化人才儲備庫,從而推動黑龍江省文旅融合,振興經濟發展,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三)開展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依據文旅法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俄語+法律”的特點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放眼世界,接受優質資源,積累實踐經驗。一方面,各高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教師梯隊,鼓勵俄語專業教師攻讀俄羅斯法律課程,學習法律相關知識,邀請國外專家教師開展講座,使學生明晰中俄和國際法律,及時掌握信息變化。另一方面,擴大“俄語+法律”人才培養規模,創建人才儲備庫,加強校際和國內外法律俄語專業及院校的合作和資源互享,并科學設計課程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最終打造基于俄語(院/系)專業下的精英“俄語+法律”研究方向,探索復合型人才管理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俄語+法律”交叉學科的戰略意義:如積極推廣“國內本科+國外碩士”的本碩連讀培養模式,“俄語+法律”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設置考評獎勵機制,中俄雙方聯合教育資源,共同管理,為“俄語+法律”專業人才提供廣闊平臺。
四、結語
為積極響應龍江文旅融合發展需求,推動新文科建設下俄語+專業培養新舉措,“俄語+法律”專業復
合型人才培養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作為專業俄語人要立足外部國際局勢與內部國家宏觀調控,結合特色的龍江民俗文化與冰雪旅游項目,借助俄語人才大省優勢,不斷為文旅振興、經濟發展輸送更多優質的“俄語+法律”專業人才,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創新策略面臨著巨大挑戰,“俄語+法律”人才培養方案的推行、培養機制的完善、人才梯隊壯大等仍任重而道遠。應對當下市場對俄語人才的需求痛點,發揮俄語專業優勢,探索創新俄語與法律學科交叉,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對我國“俄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勇.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EB/OL].(2018-?03-14)[2022-12-2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3/14/content_5273856.htm.
[2]? 杜煥芳.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及實現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0(6).
[3]? 戴曼純.國家語言能力、語言規劃與國家安全[J].語言文字應用,2011(4).
[4]? 張法連.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4).
[5]? 柏林,王維元.黑龍江省民族中學體育師資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
[6]? 王海榮.黑龍江省薩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2).
[7]? 朱雷.政法類高校法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語言學研究,2021(00).
[8]? 金祥榮,朱一鴻.新文科建設:背景、內涵與路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
[9]? 劉艷紅.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法學教育的新文科發展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2(10).
[10]?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 學,2019(6).
[11]? 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 2013(12).
[12]? 安巍,楊立明.高校俄語專業法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探? 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6(5).
[13]? 高偉,孫超,李芳.黑龍江省高校卓越系列俄語人才培養? 問題及對策探析——以黑龍江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 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6).
[14]? 張法連.新時代法律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究[J].? 外語教學,2018(3).
收稿日期:2023-08-02
作者簡介:徐玉偉,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2022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基于語料庫的俄語狀態詞句法語義研究”(22YYC339);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22-KYYWF-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