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2月進入冰雪季以來,別名“冰城”的哈爾濱火爆“出圈”,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暢享冰雪盛會。中央大街上,鄂倫春族人牽著馴鹿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松花江邊,雪狐“集體營業”,溫馴地趴在游客的肩頭上互動;為了幫助游客獲得更好的拍照效果,無人機在索菲亞教堂旁邊掛上了“人造月亮”;怕游客受凍,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還建起了諸多“溫暖驛站”。除此之外,哈爾濱的冰雪項目也不斷翻新,從滑雪等經典項目,到氣墊船、熱氣球等新創意,花樣層出;在美食方面,哈爾濱也下了一番苦功夫,除了哈爾濱紅腸、冰糖葫蘆等傳統特產,還有凍梨花茶、凍梨咖啡、索菲亞教堂蛋糕等專為游客定制的創新小吃。哈爾濱人熱情的招待令游客倍感溫暖,甚至有人親切地稱哈爾濱為“爾濱”。在“爾濱熱潮”中,哈爾濱逐漸成為一座現象級的“網紅”城市,在冰雪旅游產業的發展方面,已經走出了一條獨立且成功的道路。
適用話題 冰雪經濟、經濟振興、文旅發展、城市建設
素材運用
1.把握流量,成功造勢
在冰雪經濟發展方面,哈爾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哈爾濱的成功,離不開其對流量的把握。在宣傳方面,哈爾濱能“玩”得好最熱的“梗”,懂得利用網絡流量為城市造勢,全面打造宣傳矩陣。從當初的11個廣西“小砂糖橘”在龍江“打卡”引發全網“追更”,到后來全國各地的旅游團紛至沓來,哈爾濱的確吃到了流量的紅利。
2.文化碰撞,獨具魅力
打鐵也需自身硬。哈爾濱獨特的旅游資源背后有兩條文化線索貫穿交織:一條是冰雪文化,另一條是異域文化。“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大型冰雪藝術精品工程始創于1999年,擁有超過20年的歷史,其打造的IP已經深入人心。火爆的IP與各處景區聯動,帶動了其他文旅項目,再加之與異域文化的碰撞,隨處可見的歐式建筑、魅力獨具的俄羅斯音樂,東西方文化交融讓哈爾濱這座城市極具風情、盡顯風采,形成了一條完善的旅游產業鏈。
3.傳遞城市溫度
哈爾濱本地人以自身的豪邁熱情,切實傳遞了城市溫度。他們以客為先、以客為尊、以客為親,圍繞服務提升品質,傾力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彰顯了冰城人“禮迎天下客”的敦厚與擔當。一幕幕“以真心換真心”的故事、場景,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遇見冰雪遇見暖,不負美景不負情”,真正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是一場無須號令的全城行動,哈爾濱人每一次的自發自覺都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與人情味。人人都是城市溫度的傳遞者。
舊聞鏈接
《煙火漫卷》中的冰城
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除了走進它的各大景點,還應該走進它的市井煙火,走進它的文學之中。新時期,黑龍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這片土地上特有的地域風貌和精神內涵。其中,遲子建也曾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書寫過這片黑土地的山川與文明。
遲子建在《煙火漫卷》這部作品中描寫了發生在哈爾濱的大小故事,字里行間滿溢著城市煙火:凌晨批發市場交易的喧鬧,城市街道開出的各類鮮花,空氣中彌散的食物香味,澡堂子里氤氳著濕潤的熱氣,舊貨市場的老器物,老會堂音樂廳的演出,飯館或禮堂的二人轉……哈爾濱豐富的生活包含其中,溫婉細致、意味深長。遲子建說:“有一種煙火,可能是深藏在地下,又回到人間的。我喜歡煙火人間的感覺,雖然這些東西未必一定寫到我小說當中,但是我不經意這樣走過的時候,感染了這種人間煙火氣。”
《煙火漫卷》刻畫出這種獨特的城市煙火氣, “漫卷”城市的,不只煙火,還有無數散發著蓬勃生氣的生命。穿行在《煙火漫卷》中的每個凡人,在歷經世事之后,依舊以堅韌之姿重歸來處。他們在命運沉浮之中,依然篤定堅實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