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以來,我們一路高歌進入互聯網時代,享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當我們思念遠方的親友時,不必再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哪怕相隔萬里,也可以通過微信、電子郵件等方式迅速聯系;手機支付軟件讓不帶現金出門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這些變化發生的同時,也意味著很多我們曾經熟知的事物正悄然走向沒落與消亡。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討論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失去了什么,這恐怕不只是出于一種懷舊心理,其背后還隱藏著人們對科技高速發展的審視與反思。作為個體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與數字技術共處,探索出數字時代的生存智慧?這值得深思。
現象觀察
視線聚焦一 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失去了什么?
素材鏈接1 新版5角硬幣引發的討論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其中,5角硬幣的材質從鋼芯鍍銅合金改為鋼芯鍍鎳,也從人們記憶中的金色變成了鎳白色,并增加了內圈多邊形設計。然而,線上支付的普及讓人們在日常生活里使用現金的機會驟減,很多人并未留意到這一變化。近一年后,有人在網上發帖表示對人民幣改版的驚訝,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跟帖討論:“你跟我說這是假錢我都信。”“天!我居然連錢都不認識了。”“好長時間沒見過現錢了。”“還有新版的10塊,看著顏色好奇怪。好久沒用過現金了,錢包里的現金大概放了快兩年吧。”……
在電子支付時代,人們日常使用現金的概率減少,也對人民幣的改版缺乏及時的了解。這種現象是有趣的,它輕巧又有力地展示了高速發展的數字科技在潛移默化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適用話題:數字時代、精神家園、科技與人文
素材點撥
通信軟件以高效率的優點迅速取代明信片、手寫信,過去許多家庭都有的光盤、隨身聽早已閑置,電子支付讓現金逐漸被遺忘在記憶的角落……曾經構筑人們日常生活的那些熟悉事物正在逐一消逝,這是人類向互聯網時代遷徙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變化。然而,我們是否太過輕易地接受了科技帶來的一切改變,忽略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侵蝕?社交媒體上精美的“網紅”照片被頻頻打假,修圖軟件讓人能夠輕易“換臉”,AI合成的人臉模特以假亂真賺取大把流量,基于大數據生成的圖片、視頻讓復雜的、有缺陷的現實變得“簡單而完美”,抹殺了真實和個性。在衣食住行方面,消費者稍不注意就會落入商家的營銷圈套,在流量博主們傾情的“安利”下多花冤枉錢。驀然回首,人們才發現那些曾經的“真實”早已被虛擬世界吞噬。
素材鏈接2 《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
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一書中,作家帕梅拉·保羅細致地羅列了100個在互聯網時代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的生活情景,思考人們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悄無聲息地失去了什么。當我們的生活絕大部分內容都被像素鏡頭過濾后,我們是否能看清沒有媒介干擾的舊時生活是什么樣子?帕梅拉·保羅列舉了一些像明信片、手寫信、隨身聽、光盤等曾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但如今已被各類手機軟件代替的物件;同時他也指出,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失去的不僅是這些,還有觀看事物的耐心、放空自我的時間以及下班后與家人圍坐在沙發前看電視這樣的體驗。
明信片
曾經用以跨越山海、寄托思念的明信片已經逐漸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的感受與話語不再需要通過一張信息承載量有限且需要耗費時間寄送的卡片去分享。
手寫信
電子郵件、聊天軟件等即時通信工具的出現,讓遠隔千里的人能隨時隨地溝通,但舊時提筆思量、字斟句酌的情懷也隨著鍵盤的敲擊聲日益遠去。
隨身聽
曾經風靡全球、讓過去的青少年們狂熱渴盼的隨身聽已經變成了老古董。如今,人們不再需要卡帶,只要掏出手機在音樂平臺上搜索、播放,就能隨時聽到想聽的歌曲。
閱報欄
十幾年前的街頭,我們經常見到閱報欄,里面陳列著當日的報紙。這樣的閱讀,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可以拓寬視野、提升判斷力以及培養公共參與意識。
光盤
光盤,作為一種輕量化的數字儲存介質,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普及。如今其容量比最初發明時提升了1000倍,卻敵不過儲量無限拓展的互聯網。
一家人一起看電視
全家人各自忙碌了一天之后,一起看電視、討論電視劇情的場景幾乎已經消失了。一起消失的還有家庭成員共享信息、表達情感、分享價值觀的重要契機。
放空
放空,俗話講是走神兒,用文雅的話說是進行一場思想遨游。它時常出現在人們無聊的時刻。但如今,無聊剛剛冒個頭,人們就已經掏出了智能手機。
耐心
幾分鐘內看完一部電影,濃縮爽點的短視頻大行其道,很多人已經失去觀看電影、電視劇的耐心,失去細致品味長鏡頭、場面調度、蒙太奇剪輯、人物抒情等電影藝術之美的能力。
傳統旅游
旅游曾經意味著去新地點探索未知、擁抱種種可能性與不確定性,但現在,人們還未動身就能在網絡上搜索到大把的旅游攻略,吃穿住行,事無巨細,而旅游也變成人們競相打卡“網紅”景點的狂歡。
視線聚焦二 當我們談論失去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當我們在談論互聯網時代的失去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是對人們每天被短視頻“速食文化”包圍,沉溺于“即刻滿足”的體驗中難以自拔的批判?是頻繁的懷舊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動機?還是技術工具對人本身能力的剝奪,以及它在社會群體之中引發的微妙恐慌?或許這幾者兼而有之。
素材鏈接1 在“即刻滿足”的“速食文化”中難以自拔
某脫口秀演員曾調侃短視頻“速食文化”:“以前覺得《紅樓夢》很難,現在覺得好簡單。就是有個女人叫小美,她前世是一株絳珠仙草。還有個男人叫小帥,小帥愛上了小美,但小帥娶了別人。小美一傷心,哭著就把花埋了。最后所有人都死了。一個短視頻下來,觀眾只記住了‘小帥’和‘小美’,還有幾句‘梗’。我發現短視頻就是能解構一切的東西,我現在在短視頻平臺上已經讀完了《紅樓夢》,弄懂了‘哥德巴赫猜想’,還順便學會了好幾十種早餐做法。”這些話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思考:被快餐式的文化消費裹挾,在“即刻滿足”的“速食文化”中難以自拔,我們的未來最終會走向何方?
適用話題:“速食文化”、即刻滿足、注意力經濟
素材點撥
在互聯網時代, 短視頻“ 速食文化”的盛行源于人們對“即刻滿足”體驗的需求。“注意力經濟”之下,大量以博眼球為目的的視頻、文字作品應運而生,它們往往采用煽情的表現方式,將標題起得聳人聽聞,不講究前因后果,只一味地追求感官沖擊。這些用來填充我們碎片化時間的消遣仿佛是沒有多少營養的小零食,其帶來的“即刻滿足”讓人不自覺沉溺其中。然而長期“攝入”這些內容只會降低人的理解能力,使快樂閾值不斷變高,影響我們對有效信息的識別、能力的培養乃至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需要警惕“速食文化”對自身的注意力、表達能力、深度思維能力的傷害,不要讓自己輕易地被剝奪了思考能力。
素材鏈接2 懷舊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
米蘭·昆德拉在《緩慢》一書中感嘆:“為什么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哪里去了?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蕩于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里去了?他們隨著鄉間小路、隨著草原和林中隙地、隨著大自然消失了嗎?捷克的一句諺語,將他們溫柔的閑暇以一個定義來比喻:悠閑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凝視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在我們的世界里,悠閑卻被扭曲為無所事事,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無所事事的人心情郁悶、覺得無聊,并且不斷尋找他所缺少的動力。”
當代詩人李德武曾發表詩歌《我想走得慢一點》,表達對舊有生活方式的懷念:
我想走得慢一點,趕不上火車、飛機
因此使一項計劃擱淺。特別是聚餐
我希望趕到時聚餐已接近尾聲
我來就是欣賞大家酒足飯飽的喜悅
就是和大家問聲好
和熟悉、不熟悉的朋友握手道別
每天,我都在匆忙的人流車流中穿梭
像一粒被波浪裹挾著的泥沙
我多么想走得慢一點,脫離波浪
一個人在岸邊或石頭旁逗留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個落伍者
適用話題:競速時代、精神危機、新與舊、懷舊心理
素材點撥
米蘭·昆德拉認為我們的時代被欲望糾纏著,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對自身也感到厭煩和惡心,而李德武自稱想成為“落伍者”。這些言語的背后吐露的都是人們面臨現代性所帶來的復雜問題時的不適。舊時代的風景、生活方式與當下日新月異的都市景觀以及生活節奏形成鮮明對比,折射出互聯網時代中現代人的生存鏡像、情感需要和審美訴求。技術賦權之下,社會生產潛能被不斷釋放,整個社會進入加速模式。然而,技術飛速發展卻給現代人帶來了神經緊張和煩躁不安的體驗,感官疲勞、心理焦慮等問題折磨著現代人。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相對親密的社群聯結,顯得更富有溫情的色彩,人們會通過向過去尋回舒適感的方式來進行情感表達,獲取情感性社會支持,重新建立起對充滿希望的未來、有意義的生活、持續的社群歸屬感和廣泛的社會連通性的感知和想象,以獲得某種穩定的心理狀態。懷舊的行為其實是人們尋找情感性社會支持以改善心靈狀態的嘗試。
視線聚焦三 我們如何與技術共處?
以尼爾·波斯曼、大衛·哈維為代表的西方學者早在30多年前就對盲目的技術崇拜時代大潑冷水,揭露現代科技對人的“異化”,關懷人類的生存處境,捍衛人文主義精神。這些憂思在如今看來仍有相當大的價值。
若是在線導航失效,我們是否還能憑借自身的方向感與對地域的熟悉,找到前行的道路?除了網購,我們是否還能知曉那些冷門物品在城市的哪個角落可以覓得,那些身懷絕技的維修師傅又在何方?如果我們的社交賬號被突然凍結,我們又該如何維持生活所必需的人際交往?
這些羅列出來的事物曾經以自然的方式構建了我們最真實的生活,現在它們卻需要人們擺脫技術依賴去主動體驗,而技術發展本來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想要逃離它?在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與數字技術共處?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如何與強大的算法系統對抗,撕開一道口子,奪回自己的生活?
素材鏈接1 《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
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評家尼爾·波斯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緊盯技術的陰暗面,討論了技術對文化可能造成的傷害。他認為:在工具使用文化階段,技術服務從屬于社會和文化;在技術統治階段,技術向文化發起攻擊,并試圖取而代之;在技術壟斷階段, 技術使信息泛濫成災,技術壟斷就是集權主義的技術統治。技術壟斷階段一旦來臨,抵御信息泛濫的多重堤壩和閘口就會土崩瓦解,世界就會難以駕馭、難以把握了。作者號召人們以強烈的道德關懷和博愛之心去抵抗技術壟斷,并堅決反對文化向技術投降。
(摘編自〔美〕尼爾·波斯曼著、何道寬譯《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適用話題:文化與技術、文化自省、人文主義
素材點撥
《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技術壟斷: 文化向技術投降》這三本書并稱為尼爾·波斯曼“媒介批評三部曲”。許多人都聽聞過《娛樂至死》的大名,其實,波斯曼這三本書對現代技術的反思是一脈相承的。須辨別的是,波斯曼并非抗拒技術,號召人們回到現代技術未產生前的科技荒原時代,他反思的是技術對人類生活、文化、制度等產生的負面影響。當下,技術發展如此迅速, 人們醉心于它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沉醉于媒介帶來的形形色色的感官刺激,精神世界空虛,文化創造力匱乏。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的事物越來越少,大部分的技術產物都如過眼云煙。互聯網時代,我們能夠在洪流中守住文化,讓文化不至于向技術投降嗎?
素材鏈接2 嘗試數字戒斷
苦于被屏幕囚困的人們發現,戒斷對技術的依賴,人會慢慢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權。“警惕對技術的過度依賴。”——這條警示在“豆瓣”小組“遠離屏幕計劃”中成為普遍共識,4萬多名組員聚集在此處,“打卡”記錄自己遠離電子屏幕的成效。他們都懷著同樣的初心,即限制個人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不再做屏幕的囚徒。而另一個“豆瓣”小組“數字極簡主義者”的小組成員則試圖遠離“新科技”設備,減少對其的使用頻率,達到“排毒”的功效。比如他們會把手機屏幕調成黑白模式,以此降低眼花繚亂的網絡信息的吸引力。他們希望在遠離數字設備的30天內,找到自己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使用一切科技,最終成為一個數字極簡主義者。
適用話題:數字極簡主義、數字戒斷、守護精神世界
素材點撥
數字極簡主義者們嘗試在技術圍城里尋得一處喘息之地。放下手機,遠離屏幕,這不是自甘落伍的表現,而是主動守護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行為。雖然現實可能會像英國杜倫大學教授湯姆·摩爾講的那樣殘酷——在未來,脫離數字媒介可能是一種奢侈,只有特權階級才能夠關閉郵件和社交媒體的通知,設置“暫不辦公”的留言,進行數字戒斷,而底層階級將被零工經濟綁定在智能手機上,但是我們每個人至少可以在閑暇時刻翻開一本紙質書,走向一片草地,擁抱更有真實感的生活。我們需要嘗試擺脫互聯網持續的、過度的刺激。
拓展鏈接
素材 1 “美麗新世界”
193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由英國作家赫胥黎創作,這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反烏托邦”文學作品之一。赫胥黎在書中構想了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世界,在這里,技術能夠解決人生的一切麻煩,人們習慣于自己從事的工作,滿足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環境,并且只將追求“效率”視為最重要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不再需要藝術文化生活,不需要戀愛、結婚或者組建家庭,更不需要進行任何獨立的思考和創造。這是一個文化與精神生活終結于技術化的安逸享樂的社會。赫胥黎預言:“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
(摘編自王穎吉《美麗新世界中的文化危機——尼爾·波斯曼的媒介環境學》,《文藝研究》2010年第6期)素材
適用話題:技術化社會、文化與精神、嚴肅性與娛樂化、信息泛濫
素材點撥
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圖片、視頻、文字被創造出來,讓人眼花繚亂的特效、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等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和精神,對于公共事務的嚴肅性討論總是讓位于煽情、膚淺、獵奇的娛樂信息……這樣的情景太過熟悉,我們難以避免地沉湎其中,這是否就是赫胥黎筆下那個帶著滿面笑容卻造成我們精神毀滅的敵人?美國批評家尼爾·波斯曼認為赫胥黎所說的“美麗新世界”已經到來,人類長期接觸那些向人獻媚討好的媒介,精神被泛濫的信息沖擊,感官與心智疲于應付瑣碎雜亂的信息。當信息防御的健康免疫機制不堪重負,人們便會患上“抗信息缺損綜合征”,也就是“文化艾滋病”,失去處理、選擇、接受或者拒絕信息的能力。試想,如果人類文化徹底失去抵御信息泛濫的希望,又何談文明的永續發展?
素材 2 “單向度的人”
“單向度的人”這一概念由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提出,馬爾庫塞認為:“是不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為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為物的狀況來決定的。”他用“單向度的人”指代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全然地、盲目地接受現實,將自身完全融入現實,不再有能力去想象、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馬爾庫塞指出,科技理性的單向度性、工具性、功利性,以及對現實的順從性、肯定性等特征使它自身成為統治者的工具。科學技術的目的性及功利性還剝奪了真、善、美的普遍有效性,人們失去了對周圍世界進行判斷的能力,只剩下服從。這一切造成了人的個性的毀滅,使人失去了批判性與否定性,也失去了認識自我及超越現實的愿望與可能,從而成了“單向度的人”。
(摘編自李桂花、張媛媛《超越單向度的人——論馬爾庫塞的科技異化批判理論》,《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7期)
適用話題:“單向度的人”、工具性與服從性、獨立思考
素材點撥
馬爾庫塞探究了當代發達工業社會出現的科技異化現象,曾讓人類最引以為傲的科技,如今已在無形中成為人類解放的桎梏。一個習慣被碎片化信息喂養的人,一個滿足于技術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而盲目接受現實的人,會逐漸喪失思維的整體性,失去獨立判斷、理性思考、反思批判的能力,也就會變成“單向度的人”。如果我們不能在媒介、技術所帶來的舒適生活和娛樂消遣中保持清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淪為技術統治的奴隸。馬爾庫塞之所以對科技社會大潑冷水,正是要提醒人類在享受技術的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科技發展對人的異化,慎思明辨,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科技的發展。一個由“單向度的人”組成的社會,或許是一個高效率的社會,卻絕不可能是一個健全的社會。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前,“×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類型的短視頻大火,經典電影的男、女主角統統被簡化為“小帥”和“小美”,原本數小時的經典電影被壓縮為“速食”投喂給觀眾。這類文化現象令人唏噓,也帶來了關于文化的隱憂:沉迷于“電子奶瓶”,會讓我們慢慢地變成“文化窮人”。而該類短視頻評論區的觀點呈現出兩極分化。有人說:“人的大腦本身就帶有惰性,長期接受碎片化、浮淺化的內容,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專注于深度思考。”也有人表示:“生活已經很苦了,屬于個人的休息時間被不斷壓縮,人們只能用這些碎片化信息去尋找一種所謂的心靈慰藉。”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寫一篇文章,發表自己的見解。
要求: 選好角度, 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點撥
這則材料旨在引導我們審視與反思互聯網時代產生的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立意。一方面,要認識到互聯網的發展、短視頻的橫行導致人們不愿選擇深層次、慢反饋的娛樂方式這一客觀事實。我們可以圍繞人們群體性地沉迷于“電子奶瓶”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危害進行論述,如:對于個體而言,注意力、表達能力、深度思維能力會被逐漸摧毀,人的理性思維、藝術審美能力的發展會受到阻礙;從社會層面來看,須警惕“娛樂至死”的文化現象,大量膚淺的、同質化的內容被生產出來,除了給人提供精神刺激和感官享受之外,剩下的是一片虛無。人們熱衷于此,勢必會影響對歷史文化和傳統經驗的繼承,會對新鮮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辯證思考當下社會壓力過大導致人們難以選擇反饋更慢、更需要沉浸和深度專注的消遣方式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在“電子奶瓶”的安撫下心安理得地“墮落”?沉溺于碎片化的消遣是否只是一種逃避?青年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面貌應對科技發展背后的文化隱憂,更好地在互聯網時代與技術和諧共生?寫作時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可以選擇其中一點進行深入分析,也可以選擇其他角度,注意要體現出思考的深度、廣度與辯證性。
別著急,生活允許沒有意義
江蘇省高郵中學高二(1)班 李卞舒暢 指導老師:張偉芳
“這個男人叫小帥,他有個漂亮的女友叫小美,有一天……”最近,諸如此類的“×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類型的短視頻熱度頗高。AI一成不變的語調解說著簡化的情節,這類短視頻在收割千萬播放量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人對“殺死電影”的擔憂。
文章從人們熱衷于電影解說類短視頻這一文化現象出發,開門見山,直擊主題,點明了該現象背后的“文化隱憂”——殺死電影。
誠然,這種視頻形式讓喜歡電影卻無暇觀看的人得以用更少的時間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電影情節,但僅僅幾分鐘無法展現電影的全部魅力,電影富于藝術性的鏡頭語言被忽略,只留下干癟的劇情軀干,讓觀眾迷失在“小帥宇宙”里。
作者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對人們熱衷于電影解說類短視頻這一文化現象的態度:既客觀地肯定其優點——讓人們快速了解劇情;也深入剖析其弊端——短視頻無法展現電影的全部魅力。
時間是電影的最基礎的結構語言之一,當你快速播放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另一部電影。我們沉浸在無數電影人為我們織造的夢中,細細品味每一個鏡頭,可以經歷那些不同的、我們這輩子可能都無法親身體驗的人生。但當我們按下快進鍵或是選擇看“×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之類的短視頻時,很多感觸便被大幅度削弱了。要知道,諸如此類的短視頻是快節奏時代的產物,它就像一種影視版的碎片化閱讀,剝奪了人們獨立思考和沉浸體驗的機會。在這樣的時代,似乎一切都被按下了加速鍵,人們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生怕一停下來就有無數人蜂擁而上,將自己甩在身后。生命中的分秒被量化,被賦予不同的目標,停下來去享受片刻寧靜的愿景似乎已成為奢望。
本段由表及里,從現象的表層深入問題的實質,即快節奏的時代之弊:速度為先、效率為王,生命被“量化”和“目標化”。好的作文就是這樣,要想體現思維的縱深,必須從現象走向本質。
但人從來不是只為目標而活,享受過程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去年暑假,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一經上映就收獲廣大觀眾的好評,它的成功離不開其創作團隊的匠心打磨。《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是《封神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電影前后的籌備和創作耗時足足9年。從2014年起,導演烏爾善與編劇團隊就開始這一浩大的工程,他們邀請了各專業領域精英參與劇本策劃會,5年間修改、打磨了十多稿劇本,在分析了《封神演義》原著的框架結構和敘事特色之后,最終選擇以“三部曲”這一經典敘事形式進行改編。烏爾善說:“建組籌備2年時間,拍攝周期達18個月,共有438個拍攝日,整個工作量是空前的。一部電影的創作離不開幕后的工作人員,我們有8000位籌備及拍攝期在組人員,還有1565位后期制作人員。”正如《髹飾錄》所說:“可巧手以繼拙作,不可庸工以當精制。”匠心精神,錘煉精品,創造不凡。《封神》電影團隊腳踏實地,憑借對歷史、神話的深入探究與精雕細琢的制作,最終譜寫出動人心魄的英雄史詩。在鮮花與掌聲中,“封神”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各大英雄人物,更是幕后那近萬名平凡的工作人員。做電影如此,看電影如此,生活亦當如此。
作者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只為目標,要去享受過程。并且以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為例,指出在時代的喧囂中,仍有人在堅持精益求精,創造不凡。此段如能與上段更好地勾連起來,點明在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慢”下來,方能感悟生活、享受過程,論證會更加有說服力,也更有條理性。
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我們被有限的時間催促著向前,難免心生浮躁,希望自己能夠奔跑得更快、更遠。這種情況下,靜下心來行走,耐下性子打磨作品似乎被看作對生命的浪費。我們也常常被教育“不要虛度時光”,但那些映入我們眼中的風景,那些傳入耳中的微風與音樂,也是組成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擁有自由的靈魂與意志,不應該被外界的浮躁裹挾,一生都被困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而應該允許人生存在無意義的瞬間。
結尾再次點題, 指出生命需要看似“無意義”的瞬間,這是生命中應有的美好和靈魂必備的自由,我們的生命中應該允許這些“無意義” 的存在, 應該珍惜這些“ 無意義” 的瞬間。因為“無意義”,才“有意思”,才有生命的從容與自在、靈魂的芬芳與舒緩。行文至此,作者較好地表明了自己對人們熱衷于電影解說類短視頻這一文化現象的態度和立場,充分展示了自己對生命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意趣,也展現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語言功底。
(編輯:王一朵 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