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顯眼包”一詞,作為2023年最流行的網絡熱詞之一,曾入選多家媒體評選出的“2023年十大流行語”。“顯眼包”的突然走紅,體現了大家對個性化、多元化表達的認同,也為網絡空間增添了許多活力與色彩。
那么,究竟什么是“顯眼包”呢?顧名思義,“顯眼”表示明顯而容易被看到;“包”則指具有某種特點的人;“顯眼包”一詞,一般用來形容某個人或某種物異常突出,甚至過于張揚、引人注目。起初,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放得開,不怕出洋相,行為夸張又好笑,多少帶有一點“嫌棄”的意味。現如今,“顯眼包”在網絡語境下煥發出了新的色彩。
“顯眼包”往往既可愛有趣又能營造歡樂氣氛,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兩眼。如果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顯眼包”幾乎隨處可見:
開學軍訓枯燥又艱苦,有同學大方展示自己的特長,大家開心一笑,瞬間振奮了精神。學生們的畢業照也出現許多“顯眼包”拍法,通過一張張搞怪可愛的影像,留住了獨特的青春回憶……
一開始,我們可能覺得“顯眼包”們愛搶鏡頭,但慢慢地會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在釋放個性的同時,也展現了活出自我的生活態度。他們的自嘲,體現了愈發松弛的生活方式,似乎在向世界宣告:“我是獨一無二的,我就是要活出自我。”他們猶如平淡生活里的一劑調味,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抹色彩、一份活力。盡管“顯眼包”有時候會被誤解,甚至被嘲笑,但他們卻依然堅持選擇遵從內心的表達方式,這種態度著實讓人敬佩。
我們是否過于追求大眾的標準,而忽視了自己的內心呢?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勞碌,為了不被社會淘汰而拼盡全力,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顯眼包”的有趣與滑稽,讓人們看到了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也許我們不必那么壓抑,可以適當地釋放自己,活出真我。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顯眼包”的行為特點符合著名的“出丑效應”( 又叫“仰巴腳效應”“犯錯誤效應”) 。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是人類基本的情感需求。但在滿足這一需求的過程中,很多人會用力過猛,變成完美主義者,而一旦追求起“完美無瑕”,很可能適得其反。
“出丑效應”是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艾略特·阿倫森提出的一項理論,他曾做過一個試驗: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播放給不同的測試對象看。在第一段錄像中,受訪者是一位成功人士,他談吐不俗,自信流暢,全程表現得十分自然。第二段錄像,受訪者同樣地位不凡,不過他的表現則有些羞澀和緊張,中途還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咖啡。而在第三段錄像中,受訪者履歷平平,雖然表現得從容自然,但發言內容毫無亮點。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也是一個普通人,他在采訪中神情慌亂,而且與第二段錄像中的受訪者一樣,不小心碰倒了咖啡杯。
四段錄像播放完之后,阿倫森讓測試對象分別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人。最終結果顯示,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最不受歡迎,而有高達95%的測試者最喜歡第二位“犯過錯”的受訪者。由此可見,一些小失誤,如打翻咖啡杯這種微小細節,非但不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反而會使大家從心理上覺得對方真誠且值得信賴。
我們總在追求完美,而“出丑效應”卻驗證了不完美似乎更受歡迎,究其原因都有哪些?心理學家給出了兩種解釋:
第一,近乎完美的人通常給人一種不真實、難以接近、高不可攀的錯覺。魯迅在評價《三國演義》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時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劉備厚道得有點虛偽,諸葛亮足智多謀得像妖怪。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完美無缺,根本看不到任何缺點,反而會讓人產生距離感——因為人不可能沒有缺點,別人看不到缺點,只能說明這個人的缺點隱藏得過深。人們追求完美,同時也懼怕完美,偶爾的“出丑”則會讓人更“接地氣”。
第二,人們總偏愛才華橫溢的人,但如果對方能力過強,則會激發出我們的自我價值保護機制。和“完美無瑕”的人在一起,會催化我們的自卑心理,欣賞與稱贊的能力會逐漸轉為讓人敬而遠之的壓力。而一個會犯錯、會“出丑”的出眾者則會縮小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更多喜愛。
“顯眼包”的“小瑕疵”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具有別樣的“親切感”。他們這種真性情的小失誤反而讓他們的形象變得更飽滿和真實。“顯眼包”的存在能夠讓人對丟臉不那么恐懼,將尷尬輕松轉化為戲謔,不再懼怕特立獨行,更加勇于展現個性。
在古典小說《紅樓夢》中,劉姥姥也是一個具備“顯眼包”特質的人。她曾三進榮國府,第一次,卑躬屈膝地向王熙鳳開口借銀子,第二次被王熙鳳插了一腦袋花,還念著“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看起來她好像個丑角兒,洋相百出,但是她心里明白,那些貴族太太就是想看她出丑,主動扮演一回又何妨?劉姥姥清楚自己的處境,與其把局面弄得尷尬,不如徹底放開。她裝傻充愣,沒心沒肺,把自己當作笑料供眾人娛樂,將窘迫在歡笑中悄然化解。
劉姥姥并不是一個無知的人,她看得清、想得通、放得開,不要虛無的面子,不爭所謂的自尊。劉姥姥最大的智慧就是不怕出丑,成為一個供賈府眾人茶余飯后消遣娛樂的存在。
劉姥姥第三次進榮國府,賈府已經沒落,賈母已經去世,王熙鳳一病不起。此時的親朋好友都躲開了,而劉姥姥前來安慰王熙鳳,給她祈禱拜佛。王熙鳳也知道劉姥姥的為人,臨終前將巧姐托付給她。劉姥姥雖然是貴族府邸一眾人所認定的“顯眼包”,卻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彰顯了她扶危助困的善良和義氣。
“顯眼包”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能調動大家情緒的主動“顯眼包”,對應的是不怕丟臉、不刻意打造完美人設的松弛生活方式;另一類則是出糗后略顯尷尬的被動“顯眼包”,對應的是一筆帶過的自嘲,拒絕囿于焦慮與內耗的自在活法。“顯眼包”行為是顯眼而非丟人、不被定義的張揚個性的自由表達,真正討喜的“顯眼包”滑稽且有“眼力見兒”,懂得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玩梗,點到為止,見好就收。
越來越多的人在各個領域中積極挖掘“顯眼包”,甚至主動成為“顯眼包”。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盡管“顯眼包”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快樂,但并不招所有人喜歡。
倘若沒了自知之明,愛出風頭,不合時宜地彰顯優越感,最終會令人反感。有些人嘗到甜頭后,刻意打造“顯眼包”人設,往往會失去了分寸。有人扮演揣著明白裝糊涂的“傻子”迎合大眾;有人為了出風頭,全然不顧自己的出格行為打擾了別人甚至擾亂了社會秩序;有人借著“顯眼包”標簽故意表現出優越感……“顯眼”并不意味招搖過市,相反,它更多時候指向的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一種堅持自我、不忘初心的精神。
“顯眼包”往往是非常態的,他們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對抗壓力,更多是對當下個人處境與時代語境的反抗。“顯眼包”雖然有時能帶來一些短暫的快樂,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更多的困擾。“顯眼包”需要在張揚與內斂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才能既釋放自己的個性,又適應社會的發展,實現自己的價值。
投稿郵箱:vermouthf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