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藝
“精神內耗”一詞成流行,相關網絡視頻播放量高達1.4億?,F實世界日新月異,人們的精神世界也隨之高速運轉,“內耗”就此產生。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如何消除精神內耗”成了現代人手機搜索欄上的熱門詞條。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的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者的自我評估中,僅有36%的人認為自己心理狀態良好;在認為自己心理狀態較差的人中,抑郁檢出率為45.1%。如何為心理“減負”,成了不少人關注的話題。
對比十年間的數據,在2019至2021年間有94%的受訪者認為心理健康很重要,對比2008年提高了6.1%。截至2023年6月,“心理健康”相關話題的微博討論量已超1億,“心理”已經成為人們最關注健康狀況的第2位。一連串上漲的數據表示著民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正在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意識正在進一步增強。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尋求專業幫助。除了部分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人會選擇直接就醫,也有不少出現情緒問題的“輕癥患者”選擇通過心理咨詢來進行情緒調節。
提到心理咨詢,不少人腦海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靜謐的空間,一把舒適的座椅,一位語調輕柔的“醫生”。這樣的印象大多來源于影視作品,實際走進醫院,會發現現實與想象相去甚遠。這是因為影視劇場景中的“醫生”多為心理咨詢師,而醫院里為病人診斷的通常是精神科醫生,這是兩個不同的職業。
通俗來說,當出現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重度抑郁癥等,精神科醫生能夠對此做出診斷,通過開具藥物或物理治療的形式來緩解病患的情況。如果出現相對較輕的精神問題,如焦慮情緒、情緒障礙等等,則可以通過心理咨詢進行初步的心理治療。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往往具有較高的共病率,這就需要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咨詢師同時介入。兩者不可互相替代,必要時還需互相協作。
目前,獲取心理咨詢服務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兩種:一是前往開設心理科的醫院就醫;二是通過具有商業性質的平臺來尋找心理咨詢師。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無暇前往醫院掛號就醫,受空間時間限制較小的心理咨詢成了他們的選擇。打開生活類App,輸入“心理咨詢”,便可在附近找到3天內可預約的線下工作室;線上心理咨詢更是觸手可得,只要下載App,各類信息一目了然。
無論線下工作室還是線上App,通常都會向來訪者介紹心理咨詢師的履歷,包括從業年限、過往經歷、擅長領域等。根據咨詢師的經驗以及咨詢時長的不同,價格也隨之產生浮動,一小時的咨詢價格通常在300—1000元不等,資歷深厚的咨詢師收費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上漲。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是否價格越高的咨詢師,咨詢質量越有保障?其實不然,隨著市場需求的上漲與各界資源的涌入,瞄準消費者口袋的“套路”也在增加。
各類證書看花眼,咨詢師應該怎么選?2017年9月12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中已經取消心理咨詢師這一類目,這代表著心理咨詢師就此成為非準入行業,即從事該行業不強制性要求持有國家認定的從業資格證書。那么市場上的各式證書是否還有含金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擁有證書代表的是持證人受過相關技能的培訓,通過了發證單位的考核,這并不能說明一個心理咨詢師的能力高低。想要找到相對專業的咨詢師,首先可以選擇規模較大的機構與平臺,他們通常會對掛靠旗下的咨詢師進行初步的篩選。另外還可以從咨詢師的學習背景、從業經歷以及案例積量累來綜合考量。不少機構與平臺會在心理咨詢師的履歷后附上以往來訪者的評價以及心理咨詢師之間的互評,方便消費者從更多維度了解咨詢師的資質。
除了付出咨詢費,還有情緒試錯成本?一些體驗過付費心理咨詢的消費者,會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心得,其中不乏一些“避雷”攻略,他們紛紛表示“找到心理咨詢師很簡單,但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卻很難”。通常在進行咨詢前,平臺或機構會對消費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再根據個體情況推薦合適的咨詢師和咨詢周期。不少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良好,因此接受了對方的推薦,在與推薦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后,“聊”效雖然平平,但咨詢次數卻被忽悠著越買越多,咨詢周期存在被人為拉長的情況。消費者不光要付出時間和金錢,還會多次產生情緒上的消耗,無疑是對心理健康起到了反效果。當類似問題出現時,平臺與機構的反饋與監管機制理應發揮作用,在不違反倫理的前提下,及時介入處理,確認事實情況,了解消費者的訴求并進行善后工作,同時加強對旗下咨詢師的職業素養培訓,長期監督并跟進整改。
當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還需尋求專業幫助
前文提到心理咨詢師在2017年就成為了非準入行業,但市面上夸大效果的培訓廣告卻勢頭不減。 黑心培訓機構為賣課,聲稱其證書受“國家認可”,并且“拿證即就業”,引得不少人入“坑”。央視財經曾就心理咨詢行業的“山寨證書”作出過報道,起因是有心理咨詢師的簡歷中寫著“統考ACI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這樣聽起來“高大上”的資質要怎樣才能獲得呢?某教育培訓機構工作人員表示,交費培訓就行,培訓費用是3880元,授課方式為線上網課,考試通過率高達90%。在該培訓機構發送的材料中,公然寫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字樣,而在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國外職業資格證書管理平臺”上,卻查詢不到與該證書相關的任何相關信息。不僅如此,登錄“ACI美國認證協會”官網會發現該機構成立于科羅拉多州,網站下標注的信息卻顯示該機構地址在深圳。一番調查后發現,原來這唬人的證書,每本的成本還不到100元。
當培訓市場被黑心商人當作圈錢的“鐮刀”,門外漢就成了待割的“韭菜”,而消費者則淪為了刀鋒下的“犧牲品”。有消費者表示自己曾因情感問題而產生了失眠、焦慮的問題,便在網上找了一家心理咨詢工作室,對方聽了他的情況后先是表示問題可以解決,但話鋒一轉就開始推銷起各式套餐,用“斷聯修復”“挽回TA的心”等聽起來與心理咨詢毫不相關的夸張話術讓消費者掏空荷包。更有所謂“咨詢師”在推銷不成后,拿出與消費者的咨詢錄音與聊天記錄,揚言不繼續付費就要將這些隱私曝光。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高度依賴職業倫理和行業自律的職業,為來訪者提供幫助是最基本的職能。對于來訪者隱私的保護,如何進行情緒疏導,給出有效的建議,每一環節都舉重若輕。若是未經過專業且系統的培訓直接上崗,這對來訪者無疑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杰曾在采訪中表示:在一些國家,心理咨詢專業人員準入、職業培訓、執業資質、從業倫理規范等均有立法確認,專業服務機構的管理也有具體的規定或標準。我國在這幾個方面尚無國家層面的統一標準,也缺乏行業協會的管理。因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監管,可能造成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2021年,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正式設立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其主要職責包括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專業人才培養,建立師資隊伍,組織開展相關業務培訓等。
未來,全國心理服務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的管理機制,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培養、職業倫理監管等相關標準亟待完善健全。讓專業的人為有需求的人提供幫助,行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