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表示鼻子的漢字,最初不是“鼻”,而是“自”。為什么自己的“自”跟鼻子有關呢?這要從“自”最初的字形說起。
“自”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的鼻子的形狀,上有鼻梁,下有鼻孔,中間的橫畫很像鼻子上的紋路,不過也可能只是裝飾性筆畫而已。
“自”最初的意思是“鼻子”。甲骨卜辭中即有用例。許慎《說文解字》:“自,鼻也,像鼻形。”不過,它的這個意思僅僅停留在古代。現在,則可以通過由它構成的字觀察到,比如“息”和“臭”。“息”表示“呼吸、氣息”的含義顯然跟鼻子有關。至于“臭”,因為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狗的嗅覺非常靈敏,所以用“自”加“犬”來表示用鼻子辨別氣味,讀音是xiù,不過,這個意思后來主要由“嗅”來承擔了。
那么,表示“鼻子”的“自”和自己是怎么產生關聯的呢?一種較為通行的說法是,由于人在指稱自己的時候,常常伴隨著用手指向自己鼻子的動作,于是,“自”就有了“自己”的意思。不過,也有意見認為,這僅僅是由于“鼻”和“自”在讀音上的聯系而借用了“自”的字形而已。后來,因為“自”有了這種新的含義,所以“鼻子”的意思就由在它的基礎上另造的“鼻”字來承擔了。
“自”表示“自己”,從古至今用例很多。《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說,能夠了解、認識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而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人,則是高明的。《戰國策·燕策三》:“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秦王見荊軻手執匕首,驚駭異常,挺身站了起來,掙斷衣袖。
由指“自己”,“自”進一步又表示“親自”的意思。《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認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這里。《史記·蕭相國世家》:“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高祖自將”意思是漢高祖親自統率軍隊去平亂。
再回到“自”最初表示鼻子的意義線索上來。一方面,鼻子對于維持人體生命力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逐漸成形過程中,鼻子是最先形成的器官之一,因此,它意味著人體之本、機體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自”后來就有了跟“起始、開端、起源”等相關的含義。《韓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其中的“自”就是“源頭、開始”的意思。《禮記·中庸》:“知風之自,知微之顯。”知道風是從哪里來的,知道細微的末節會導致顯著的后果。“自”在這里表示“起源、起源的地方”。成語“其來有自”意思是事情的發生、發展有其來由,并非偶然。
起始的就是本來的,所以,“自”又能表示“本是、本來”的意思。東漢王充《論衡·問孔》:“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起始的、本來的,意味著事物本身就是這樣,也就是“自然、當然”的意思。《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字面意思是說,我無所作為,那么老百姓自然就得到教化,實際上是說要順應天下大勢去治理天下。《韓非子·五蠹》:“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因此說,不必推行厚賞重罰,社會自然得到治理。
由“開端”的意思,“自”進一步又發展出“從、由”的意思,引出行為動作的時間、處所、來源等。《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唐代王維《雜詩》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再如,“自此、自古以來”等。“自”進一步還能引出行為動作的原因,相當于“由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圣人不僅僅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所以才能夠看得清楚;從不自以為是,所以才能夠彰顯名聲;從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夠保有功勞;從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夠成為領導者。正因為他們從不與別人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爭得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