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洋
學院簡介
廣東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是于2014年由原管理工程系與經濟貿易管理系合并成立的首個二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人為本”“以本為本”的辦學方針,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內涵式發展戰略,立足珠三角,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致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院著力打造新時代新本科,以突出專業特色為導向。針對肇慶市及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緊迫需求,在原肇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的共同指導下,經教育部批準,2016年正式開設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成為繼中國計量大學后,國內第二所開設該專業的全日制高校。
當前,標準化工程專業社會需求旺盛,區位優勢明顯,專業辦學穩定,已發展成為經濟管理學院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本科專業之一。專業致力于培養適應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系統掌握標準化基本原理、專業知識與一般方法的,熟悉標準化管理、質量管理等活動運行規律的標準化專門人才,以及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專業開設至今的招生情況,報考學生需要具備的特質及專業的培養目標
標準化工程專業于2016年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生,至今共招收639名學生,其中本科學生464名,專升本學生175名。
報考學生應當掌握標準化工程和系統管理等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具備標準化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畢業生能在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與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從事相關標準的制(修)訂、標準化體系建設、標準化工程項目的設計開發、組織實施和全過程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夠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標準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畢業五年后,可取得標準化工程師相關專業資格,成為單位管理或技術骨干。
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法律意識和思想品德素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二是系統掌握標準化基本原理、專業知識與一般方法,熟悉國內外有關標準化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標準化工程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三是具備將所學習的專業理論靈活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包括:標準文件起草、咨詢與服務的能力;面向產品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的標準化體系建設的能力;標準實施監督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能力;質量測試數據處理、分析、評價的能力等。四是具有吃苦耐勞精神、高尚審美和人文素養、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具備實踐能力和開展創造性勞動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向上的精神。五是具有較強綜合素養和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一定國際化視野,熟悉本領域國內外發展趨勢,能通過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等途徑進一步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
學校對于標準化專業的定位
學校根據標準化學科的綜合性、依存性和實踐性特征,構建嵌入式“標準化+X”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產品制造標準化與現代服務業標準化為主要方向的課程體系。
根據國家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教育部《工業工程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具體規定和粵港澳大灣區對標準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綜合考慮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以及學生在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實習回訪中收集的就業單位的需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問題、在校生反饋的需求等,形成了學校標準化工程專業“標準化+制造業”與“標準化+現代服務業”兩大重點方向與主要特色,搭建了完備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斷趨向科學合理,與社會實際需求契合度大增。
專業配備的師資力量、設置的重要課程和科研課題,與其他高校相比的特點或優勢
標準化工程專業目前形成了一支由齊虹麗(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學科帶頭人,年齡梯隊、學歷層次、專業結構、職稱體系和運行機制較為合理且穩定的標準化教學團隊。教學團隊成員共14人,具有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工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背景,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4人,碩士研究生學位以上13人。
專業核心課程共8門,分別為:管理學、質量管理學、標準化原理、標準化技術與方法、標準化體系與認證、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生產運作管理與標準化、運籌學。
團隊承擔重點科研課題有:中國標準化協會服務貿易標準化科研課題《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合作治理研究》,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法治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協同治理對策研究》,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地理標志產業發展中激勵機制研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證》,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立項《公共衛生領域中的標準化制度建設研究——以新冠疫情防控為中心》,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肇慶市居家養老領域家政服務供給質量提升路徑研究》,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以“認證促品牌”助推肇慶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協同背景下肇慶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研究》等。
目前全國僅有14所高校開設了標準化專業,在可借鑒經驗較少的情況下,學校標準化工程專業構建了具有“廣理特色”的標準化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形成了廣東省內第一支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的教師團隊。標準化論壇與全國大學生標準化奧林匹克大賽兩個平臺同頻共振、品牌效應初顯,建成廣東省內第一家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多功能于一體的實驗室,與多家實習單位保持著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協同培養成果豐碩。從專業建設的要素與教學環節的過程等方面,都較好地體現出了學校標準化工程專業應有的“特色”。
標準化專業畢業生近幾年的就業狀況
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制造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國企或者事業部門等。
近三年的就業狀況:2020年,畢業生39人(男生25人,女生14人),就業人數36人,就業率達到92.31%;專業對口26人,專業對口率達66.67%;升學人數為1人,升學率為2.56%;平均薪酬為3799.97元。
2021年,畢業生57人(男生33人,女生24人),就業人數51人,就業率89.47%;專業對口41人,專業對口率達71.93%;平均薪酬為3726.47元。
2022年分為本科和專升本,本科畢業生共51人(男生29人,女生22人),就業人數49人,就業率達到96.08%;專業對口40人,專業對口率78.43%;平均薪酬為3785.63。專升本畢業生共97人(男生55人,女生42人),就業人數93人,就業率達到95.88%;專業對口83人,專業對口率85.57%;平均薪酬4154.07。
在校企共建、聯合科研、專業交流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未來規劃
學校積極與聯盟高校(如中國計量大學、深圳技術大學、青島大學等)開展專業交流,承接橫向課題(中國計量大學《商品條碼管理辦法》課題、江西標準化條例技術服務項目、肇慶市標準化計量協會技術服務項目等),與合作企業、學協會(如廣東省粵科標準化研究院、肇慶市計量標準化協會、聯測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和北京麥斯達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不斷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提高實習實訓技術裝備水平,吸納行業企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與人才技能培養。
下一步,學院將會繼續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與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為地方政府的標準化項目提供咨詢服務,為企業制定標準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進一步加強專業與課程建設,凸顯地方應用型高校標準化人才培養特色。
在專業發展方面,希望取得政府、社會或標準化同業的支持或資源傾斜
根據國家標準委等五部門印發的《標準化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準化工程專業建設需要明確五類標準化人才的培養目標,確立“專業+標準化”的標準化融合教育模式,探索標準化微專業的建設路徑,希望地方有具體的政策支持專業發展。
希望有關部門在全社會加強普及標準化知識的力度,提升各專業、各崗位工作人員懂標準、做標準、用標準的能力,多培養既懂業務又懂標準化的復合型人才。
希望標準化領域的專家能夠到校交流,尤其是希望標準化實務專家能夠參與到校內實訓課中,對課程建設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