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張清春 杜偉軍
摘 要:2018年1月1日新《標準化法》實施,社會團體正式成為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標準化機構。現階段,我國社會團體開展團體標準工作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本文針對我國社會團體在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提升社會團體標準化工作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標準化,社會團體,團體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02
1 社會團體開展標準化工作的歷程
社會團體一般是由行業內龍頭企業或代表性企業、科研院所、專家等聯合發動成立,以此來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進步與發展。社會團體參與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貫徹國家標準化工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建立并維護本社會團體的章程、議事規則,制定本社會團體開展標準化活動的戰略規劃、相關標準化活動規則文件;二是組織成員按照本社會團體的相關制度文件制定團體標準,組織宣貫、培訓和推廣團體標準等[1]。2018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確立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標準化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經營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
隨著《標準化法》《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關于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陸續出臺,對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組織管理、應用與評價、合規管理等進行了系統規范,促進了團體標準良好有序發展。在政策引導下,社會團體及團體標準的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截至2023年底,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成員團體達到8152家,涉及20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共發布65,734項團體標準,團體標準已經成為中國標準化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社會團體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標準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團體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標準化建設的參與主體之一,但其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仍受到組織規模、制度建設、組織管理、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2.1 團體標準化工作規劃不足、制度不健全
社會團體在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初期部分呈現出粗放式發展態勢,缺乏戰略層面的統籌規劃,在發展當中暴露出的主要短板包括頂層設計不夠,包括制度建設滯后、管理辦法缺失、過程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2.2 團體標準全流程管理不規范
部分社會團體缺乏相關標準化工作管理經驗,標準制修訂流程管理不規范,立項把關不嚴,在標準征求意見、技術審查、批準等重要節點管理不嚴格,導致制定發布的團體標準質量不高。
2.3 團體標準的宣貫實施較弱、質效不高
社會團體對新標準的宣貫常采用宣傳培訓、講座、信息公開等方式進行,但因不具備強制力,在企業無法判斷新標準所能帶來的預期經濟效益的情況下,采用團體標準的積極性不高,標準的宣貫實施效果較差,很難產生效益。
2.4 國際標準化水平不高
社會團體普遍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少,缺乏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經驗,制定發布的團體標準在國際上影響力不足,轉化為國際標準或者國外先進標準的團體標準數量少。
3 提升社會團體標準化工作能力的建議
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是社會團體完善職能作用、創新服務工作、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方式。為促進社會團體標準化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建議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加強團體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
建議社會團體依據《標準化法》《團體標準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結合工作現狀和需求,建立健全團體標準化相關制度和工作機制,制定《團體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等管理文件,確立標準化管理機構和職責,標準的制定、批準發布、實施應用效果評價、復審制度等。制定《團體標準化工作規劃》,明確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標準制定重點領域及保障措施等,從制度上確保團體標準化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2]。
3.2 規范團體標準化活動和過程管理
社會團體要落實團體標準管理主體責任。社會團體制定發布團體標準應在本團體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內開展。社會團體要建立健全社會團體標準化制度體系,明確團體標準制定、實施和修訂的程序和要求,加強團體標準立項、起草、征求意見、技術審查、批準、編號、發布、復審等過程管理[3]。同時建立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體系銜接配套的團體標準管理體系,依次作為團體標準立項的依據之一,確保團體標準科學合理立項。
3.3 加強團體標準實施應用和推廣宣傳
社會團體可探索采用自律公約、自律規范、集體商標等方式推動團體標準內部實施和外部采用。全方位、多渠道、多維度宣傳團體標準化成果,提升所在行業對團體標準的認知度。加強團體標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積極擴大團體標準在產業中的應用,激發團體標準市場活力。同時,建立團體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實施效果評價機制,定期開展團體標準復審,即使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對不符合行業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團體標準及時廢止。對于實施效果良好且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團體標準,積極申請轉化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積極推動相關政府機構在產業政策制定等工作中引用具有自主創新技術、具備競爭優勢的團體標準。
3.4 加強標準化領域的合作創新
社會團體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檢驗檢測等技術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標準化工作。這些技術機構具有先進的試驗設備、豐富的檢測資源以及熟悉產品和整個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等優勢,能夠在標準制修訂中發揮積極作用,可以保證標準中技術指標的先進性、標準的可操作性強,能為標準的制修訂把好質量關,還可以為采標企業實施標準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社會團體在團體標準化工作過程中,要充分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檢驗、消費者等各利益相關方作為標準的參與者聯動起來,保障標準制定的公平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和覆蓋率,同時,通過共建標準體系,提升標準供給水平,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與標準鏈的協同融合,促進技術、產品、標準的同步,引領產業共同發展[4]。
3.5 加強國際標準化能力建設
社會團體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合作與交流。加強與國外標準化組織之間的合作交流,積極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支持和爭取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工作組召集人、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和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國際標準化機構的領導職務,為我國實現國際標準的突破創造條件。符合條件的社會團體可積極承擔國際標準組織的國內技術對口單位,推薦有能力的專家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注冊專家。
加強團體標準化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基于本團體已發布標準提出國際標準提案,推進團體標準向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轉化和輸出。同時,搭建國際標準化協作平臺,完善交流協作機制,組織各相關利益方積極提出國際標準提案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拓寬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渠道,豐富團體標準國際化的載體和路徑。
3.6 加強團體標準化人員隊伍建設
社會團體應加強團體標準化人員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構建團體標準化人才系統化培養機制,在統籌推進不同層次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扎實推進相關工作,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標準化專業人才,特別是要加大精專業、熟標準、懂規則、善協調、通外語的復合型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為有效開展團體標準工作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燕琴.關于社會團體標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分析[C]//第十五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2018.
[2]中國民用航空局.關于培育發展民航團體標準的指導意見[Z].2020.
[3]韓笑.社會團體標準制定的程序理性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1(6):1-3.
[4]程寧.基于社會團體能力和獨立性視角團體標準質量提升研究[J].標準科學,2020(3):59-62.
作者簡介
韓丹,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與實踐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