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許靜 耿曉平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自動識別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目前針對自動識別技術方面的標準研究不足。本文旨在探討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工作,結合國外先進的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經驗,以及我國目前自動識別技術研究成果和標準化工作現狀,提出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工作建設思路,為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提供參考,促進自動識別技術的規范化、合理化、體系化的發展。
關鍵詞:自動識別技術,標準,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06
1 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現狀
1.1 技術日趨成熟,標準日趨完善
1.1.1 編碼技術
近年來,以條碼和二維碼為代表的編碼技術作為信息自動采集的基本手段,在物流、產品追溯、供應鏈、電子商務等開放環境中得到廣泛應用。新的應用不斷涌現,帶動了新的編碼技術標準不斷出現,標準體系日趨完善。由全國物品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 287)編制的《國家物品編碼標準體系表》是在對物品編碼現有、應有和將要制定的一系列國家標準經過研究、分析以后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形成的一個技術先進、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系統配套圖表,這也是我國編碼技術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以此為依據開展的標準制修訂工作在近十年間累計發布國家標準20余項[1]。
1.1.2 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自動識別技術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技術。當前,射頻識別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在國際上正在從紛爭逐步走向規范。我國在射頻技術與應用的標準化研究工作上有一定的基礎。在技術標準方面,參照國際系列標準制訂國家標準的工作正在進行中。目前多個標準化技術組織從自身領域出發開展了相關標準的研究制訂工作。近些年發布的標準也多以技術標準為主[2]。
1.1.3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伴隨我國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基于移動設備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和迭代,在生物特征識別部分技術領域上如人臉識別、活體檢測等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領先。標準制修訂工作也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在實際應用中的不斷拓展日益增長[3]。
1.1.4 圖像識別技術
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多技術融合的特點,尤其是在生物識別技術的融合應用方面發展迅速,這一特點也反映在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上。
1.1.5 IC卡識別技術
IC卡識別技術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金融、交通、社保等領域,在技術標準方面,現行國家標準共有29項,主要參照相關ISO/IEC國際標準進行制修訂,對IC卡的物理特性、卡觸點的尺寸與位置、電信號與傳輸協議、行業間交換命令、數據元以及IC卡注冊管理辦法等做了詳細規定。近年來,生物特征識別技術開始應用在IC卡身份驗證中。
1.2 標準化專業機構發揮重要作用
ISO/IEC JTC 1(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的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委員會。JTC 1現下設24個分技術委員會(SC),4個直屬工作組(WG)、7個咨詢組(AG)和3個特設小組(AHG),見表1。
SC 31是國際上開展自動識別與數據采集技術標準化研究的專門機構,在條碼及二維碼數據載體、自動識別數據結構、射頻識別、信息安全和物流、物聯網應用等方面發布137項國際標準,在研標準16項,為自動識別與數據采集(AIDC)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我國,隨著自動識別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的拓寬。許多與自動識別技術研究相關的標準化機構都紛紛成立了專門的技術委員會開展標準研制工作,見表2,他們制修訂的國家標準在零售、醫療、汽車、航天、服裝、新聞出版、交通、金融、快遞和現代物流等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所在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并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4]。
1.3 標準體系有待建立完善
通過對發布的標準進行詳細分析,發現近年來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的工作主要在數據編碼、接口、應用程序以及測試規范等方面陸續展開。但要加快自動識別與數據采集標準化的進程,標準的制定還需進一步完善自動識別標準體系。
標準體系是規劃、計劃自動識別技術與應用標準的基礎和依據,并將隨著自動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不斷地更新、充實和擴展。目前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首先,自動識別技術涵蓋的行業領域繁多,分屬不同的管理機構,由于條塊分割管理,因此標準在制定上也無法做到有效統一;其次,管理體制的阻礙導致標準化管理工作協調難度大,相互之間標準不統一。
結合專業標準化組織發布的標準體系框架和各類自動識別技術形成的部分標準體系結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體系總體結構可根據自動識別技術及應用的不同方面,分為基礎標準、設備標準、載體標準、技術標準以及應用標準,共五個部分,如圖1所示。
標準體系向下分層而形成一個樹形結構,結構中上層節點與下層節點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基礎標準部分主要包括通用術語標準、碼制標準、編碼標準、質量標準等為其它部分所共用的標準。
設備標準部分包括了有關識讀、生成及檢測設備的標準。
載體標準部分包括了關于承載信息的各種介質、使用耗材及相關檢測標準。
技術標準部分包括各類自動識別技術的主要技術規范。
應用標準部分包括了自動識別技術在相關行業應用中所特有的標準及規范。
2 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對策
為了推動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的發展,使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應采取如下對策。
2.1 政府參與發揮組織與引導作用
政府部門在標準的制定推廣中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政府對自動識別技術發展做出規劃和提出實施原則來指導行業的發展,同時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規對自動識別技術相關行業進行協調和管理以促進行業的發展,政府在這方面具有強有力的作用。
發展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要隨我國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在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自動識別技術應用標準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最為迫切的,是要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協調和組織工作,對國家已頒布的各種與自動識別技術活動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及時淘汰一批落后的標準,增加通用性較強的自動識別技術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制定。要注意不同功能活動的特殊要求,但更應強調各類自動識別技術之間的兼容性。
2.2 標準化專業機構參與發揮技術促進作用
相應的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組織要起到對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發展的促進作用。當前,自動識別技術也是一個開放性、國際化的產業。因此,各有關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組織要加強對國外先進標準的研究,大力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加強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的研究工作,政府、標準化專業機構、企業協手共進。大家一起深刻地了解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業的現狀,跟蹤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業發展的動態,同時加強與政府標準制定有關部門的聯系,全面綜合各方意見,形成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和兼具先進性、成熟性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國家標準。
2.3 企業參與發揮建設主體作用
企業標準化是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的基礎,是我國標準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標準化工作的基礎。大力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將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推向世界是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發展的必然。
在當前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制定并不完備的現狀下,自動識別技術企業對標準的需求更加迫切。業內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標準,使制修訂的自動識別技術國家標準有據可依,為標準體系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素材,使我國制定的自動識別技術標準體系真正符合行業的特點、符合企業的需求。
2.4 加強人才培養發揮可持續作用
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是自動識別陳浩,許靜,耿曉平: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概述技術標準化事業發展的根本。要加快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應在多層次,多樣化的自動識別技術教育機制中,強調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技術的教育和培訓。一方面,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專業建設;另一方面,加強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從業人員在職培訓力度,培養一批能適應實際工作需要而又具有較高理論素養的自動識別技術企業人才。同時,鼓勵自動識別技術企業與自動識別技術咨詢機構、科研院校進行多種形式的技術融合,充分發揮社會各種資源優勢。包括探索建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研究機構,集中利用分散在不同科研機構和企業單位的人才,開展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服務咨詢和研究等,以有效地解決高素質、復合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人才匱乏的問題,提高我國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水平。
3 結 語
自動識別技術在各領域、各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等領域,應加強自動識別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建立全面化、系統化的自動識別技術標準體系,保證自動識別技術合理有序發展。本文期望能夠為自動識別技術標準化發展進程提供參考,推動標準化工作進一步的開展和進行,從而促進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萬鳳.商品條碼與條碼標準的發展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7):184-185.
[2]李琳,俞曉磊,王瑜,等. 標準化與射頻識別技術科技創新互動發展[C]//中國標準化協會.第十八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2021:1800-1806.
[3]劉麗敏,荊繼武.快速發展的我國生物特征識別標準規范[J].中國信息安全,2019(2):68-72.
[4]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我國自動識別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自動識別技術,2023(1):29-36.
作者簡介
陳浩,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物品編碼技術。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