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荔婷
【摘 要】課堂教學策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師要創設多種情境,促使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活躍思維、發展想象空間、解決實際問題,以適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數學課程教學的滲透,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情境 激趣 思維 想象 解決問題
眾所周知,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直以集中提問為主,嚴重禁錮了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創設出適合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不斷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以下筆者淺談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如何創設情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有疑才有問,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愛提問題的好習慣,形成問題意識。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行程問題”相關內容時,學生學習完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后,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蘇炳添跑100米用了10秒,蝸牛爬50米用了5小時,蘇炳添和蝸牛的速度各是多少?”學生求出蘇炳添的速度是100÷10=10(米),蝸牛的速度是50÷5=10(米)。依據學生得出的相同答案,筆者再度提問:“他們的速度都是10米,可以說蘇炳添和蝸牛跑得一樣快嗎?”學生根據的生活經驗知道蝸牛是一種非常慢的動物,蘇炳添的速度肯定比蝸牛快得多,但是計算結果卻相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學生的思維再度被激活,他們在質疑、爭論中慢慢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得出蘇炳添的速度是每秒跑10米,蝸牛的速度是每小時移動10米,由此明了速度單位與路程、時間都有關系。創設有趣的、合理的問題情境對于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讓原本枯燥的數學課靈動起來。
二、創設活動情境,活躍學習思維
小學階段兒童的腦神經活動具有較強的亢奮度和興奮度,教師應抓住兒童神經活動的特點,創設有趣、生動的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大腦興奮點,使他們在課堂中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調動感官,高效率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植樹問題中的數學模型,并參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筆者設計了多個活動情境。 首先,筆者在課件中出示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打一人體器官)”學生猜出是“手”后,筆者引導學生發現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創設猜謎的活動情境引入新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了間隔的含義,同時為植樹問題的教學提供切入點。其次,筆者創設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活動情境,讓學生用簡單的示意圖為學校一條20米長的小路設計植樹方案。學生中給出的植樹方案中蘊藏了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即“只栽一端”“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三種情況。教師引領全班先共同研究“只栽一端”時棵樹和間隔數的關系,再組織小組合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時棵樹和間隔數的關系。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感悟“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促進學生思考的全面性。
三、創設直觀情境,發展想象空間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要過渡到較復雜的抽象思維,需要積累大量的事物表象。只有讓學生大量經歷直觀情境,才能讓學生完成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師設計豐富的直觀情境,讓學生頭腦中對事物形成一定表象后 ,搭建學生想象的平臺,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同時,還可以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參觀、游覽,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接觸各種事物,仔細、全面地進行觀察比較、綜合分析。
1.進行課堂演示。在教學中進行直觀演示可以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生活素材,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抽象知識形象化,在頭腦中留下鮮明的印象。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僅靠感知平行四邊形本身的形狀是很難得知平行四邊形具有易變形的特性,無法在學生腦海中建立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表象。筆者創設了一個直觀教學情境,用木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特征時,用手捏住這個框架的對角,向相反方向拉。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很快發現在四條邊固定的情況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從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建立數學表象,筆者讓學生也動手拉一拉,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再讓學生觀察交流,了解平行四邊形框架被拉動時的變化規律,并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完整建立“平行四邊形易變形”這一特性。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隨之不斷完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直觀地向學生輸入豐富的、大量的、形象的信息,加深學生的表象認識。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長方體的認識”時,筆者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可活動的長方體課件,在課堂中只要拖動按鈕就能直觀地演示長方體的展開圖及各個面,有利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特點,通過課件的直觀展示,學生更容易發現“長方體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等特點。
四、創設生活情境,學會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各種數學問題,如折扣、統計圖、租船問題、利息問題等。要讓學生更好地學會解決問題,就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創設生活情境。因此,在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學會解決問題。如進行人教版四下“加法運算律”的教學中,教材提供了“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境,這個情境對學生來說不是那么熟悉,因此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創設了一個學生更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班級學生人數為情境更符合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認知,筆者提問:“我們班一共50位同學,第一、二大組和第三、四大組分別多少人?”生:“第一、二大組有26人,第三、四大組有24人。”筆者板書26+24后,問:“現在第一、二大組和第三、四大組交換一下位置。現在我們班有多少人?”生:“還是50人。”教師再板書24+26,繼而說:“因此,我們班級的總人數沒有變化。”這時筆者添上等號,完善板書:26+24=24+26。最后,筆者趁熱打鐵詢問道:“你能把這條規律說出來嗎?” 通過類似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數學知識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經驗中輕松地獲取了數學知識。
當然,課堂情境創設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問題、設立疑點、猜測、驗證、考查等融入情境創設中。情境的創設可以貫穿于一節課的始終,它雖不是目的,但是如果沒有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課堂情境,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催化劑。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