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季煒煒 徐欽 魏敏



摘 要:本文對南京市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和標準化基本概況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南京市參與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的單位和內容,指出地區機構參與度高但主導率不足的現狀,為地區標準化和行業主管部門提升南京市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質量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智能制造,標準,南京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20
1 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概況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主攻方向,是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塑造制造業全球競爭力的核心與關鍵。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在智能制造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1]。作為江蘇省省會,南京市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推動全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大力推動區域內制造業企業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2022年,南京市制定出臺了《南京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2—2024年)》,當年共計推動2896個項目實施智改數轉,全市7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全面開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截至2023年11月,累計培育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7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12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7家、示范車間133個。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強化智能制造產品、技術和服務供給。2 0 23年,市委市政府發布了《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智能制造裝備”繼續列為全市重點發展的創新型產業之一,奮力拼奪產業集群國內制高點。2022年,全市已有1500多家智能制造裝備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547家、高新企業451家、上市企業2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已形成產業鏈“核心企業矩陣”;29家企業入圍江蘇省智能制造領軍服務機構。
此外,南京市將推動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與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緊密結合起來,先后面向全市征集遴選了90家智能制造服務商,為全市企業實施“智改數轉”提供一攬子全棧式系統解決方案。
根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制的《智能制造成熟度指數報告(2022年)》,南京市參與CMMM①自診斷并達到二級成熟度以上的企業達357個,居國內城市第七。在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江蘇分盟)等編制的《江蘇省智能制造發展指數(2022年版)》中,南京市智能制造綜合發展指數為112,居全省第三,其中智能制造供給能力指數、支撐能力指數、綜合成效指數三個分項居全省第二。自2016年以來,由江蘇省政府和工信部等共同主辦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連續7年在南京召開,為全球智能制造相關企業、研究機構和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合作平臺,也成為中國、江蘇以及南京向世界展示智能制造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2 智能制造標準化概況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近年來,南京市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標準化相關政策,印發《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實施標準化助力產業強鏈行動;出臺《支持產業技術標準研制實施細則》,鼓勵主導產業相關機構積極開展標準創新和標準應用。全市企事業單位累計參與了76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2家企業獲批2022年度(首次)國家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項目,培育了國家級智能制造裝備安全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設在南京理工大學),在智能制造標準化領域彰顯了南京影響力,貢獻了南京經驗與力量。
在《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 0 21年)》收錄的智能制造國家標準明細表中,江蘇省共有138家機構參與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居全國第四位。南京市有44家機構參與其中,參與機構數和參與總次數居省內首位(見圖1)。依據標準研制貢獻理論[2-3],南京市在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中的貢獻量值為17.6,居省內第三位。江蘇省機構共主導起草了11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其中4項由南京市機構起草,7項由無錫市機構起草。
3 標準起草單位與內容
南京市具體參與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的機構及相關信息見表1。部分機構因屬同一品牌或具有緊密關聯,在表中合并為一家顯示。大部分機構雖然參與了相關國家標準研制中,但在起草單位中位次靠后,標準研制貢獻量值總體不高。東南大學、南京優倍電氣、菲尼克斯電氣、南瑞集團、南京理工大學是標準研制貢獻量值最高的五家單位。南京市機構參與起草的智能制造標準內容分布較廣,在大多數標準子體系的標準研制中均有參與(見表2)。在“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工廠設計”“智能生產”“集成優化”“工業無線網絡”等領域,標準研制貢獻量值大于1.0,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幾個領域的技術或產業發展優勢。省內其它地區中,無錫市在“智能生產”“工業云”和“工業無線網絡”幾個領域的標準研制貢獻量值大于1.0,尤其是“工業無線網絡”的標準研制貢獻量值較為突出,主要歸因于無錫市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優勢。蘇州市在“工業機器人”和“其它”類智能裝備標準研制中貢獻度較高,另在“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工業云”等技術標準研制中也有較高參與度。
4 存在的問題
綜合來看,南京市機構參與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的積極性較高,參與機構數、參與總次數均為省內最高。標準研制貢獻量值在省內居第三位,與南京市智能制造省內發展位次相匹配。但是,放眼全國來看,南京乃至整個江蘇地區機構在智能制造標準研制中的貢獻量值總體偏低(見圖2)。分析其原因,一是機構參與國家標準研制的頻次還不夠高,大部分機構尤其是企業參與標準研制的行為較為零散,未將標準化工作放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二是大多數機構在標準起草單位中的排序靠后,參與標準研制多屬于跟隨、支撐性質,主導標準較少,在標準化活動中的影響力有待提升。對國內其它主要地區觀察發現,標準研制貢獻量值較高的地區,大多都受到一些關鍵機構(如相關領域高校、科研院所、標準化技術機構等)的影響。以杭州市為例,浙江大學一家機構參與了50 余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研制,標準研制貢獻量值高達25.6。這些機構,除自身拉高了地區的標準研制貢獻量值外,還對地區其它機構參與標準研制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5 標準化發展建議
根據南京市委2021年1號文相關規定,南京市出臺了《市支持產業技術標準研制實施細則(2022)》,對在主導產業中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新承擔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等組織實施獎勵。政策對本市企業和相關單位參與標準研制、爭當標準主導單位有良好的激勵引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建議標準化主管部門和產業鏈鏈長單位進一步將政策落實落細。例如充分進行政策宣導,采用不同形式和渠道,將政策更廣泛、更精準地傳遞給企業和企業對應人員,使政策不僅瞄向已經取得優秀標準化成果的企業,更對有意愿、有潛力的企業產生引導作用。
此外,應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標準化互動發展。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啟動了第二輪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但項目數量總體有限,主要目的在于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和促進智能制造標準質量的提升。大范圍的標準實施應用,主要依賴于企業自主性以及各級政府在地區智能工廠評價、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等項目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例如上海市發布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了“推廣數字化轉型統一標準規范”“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各領域標準研究和應用推廣”等。建議主管部門在推進南京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鼓勵企業和服務機構積極應用國家、行業相關標準,以標準提升“智改數轉”水平,確保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的規范性和先進性。同時,以用促研,鼓勵企業在應用標準的過程中發現現行標準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提出標準制修訂意見,為智能制造標準化事業貢獻更多南京力量。
參考文獻
[1]程浩,劉玲玲.基于熵權-正態云模型的區域智能制造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 科技與管理,2021,23(6):21-29.
[2]甘克勤,李愛仙.大數據背景下的標準研制貢獻研究與實證[J].中國標準化,2016(16):84-88.
[3]陳翔,楊音.基于標準研制貢獻研究的集成電路產業區域優勢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2(7):69-72.
作者簡介
陳翔,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產業標準化。
季煒煒,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宏觀質量管理。
徐欽,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宏觀質量管理。
魏敏,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信息方向。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