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洋

劉孝龍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人文大學書法學院、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江蘇省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江蘇省青年書協行草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青聯常委,徐州市青少年藝術協會副主席,徐州市青年書協副主席,江蘇省紫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文化優秀青年,第四屆江蘇書法獎獲得者。入展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二屆手卷書法作品展,第七屆全國書法新人新作展等十幾次。
孝龍和我都出生在江蘇徐州,我比他大十來歲,同是彭城馬亞先生的門生。所以,平日里都是師兄弟相稱。
孝龍年齡雖小,近年取得的成績很突出,先后斬獲中書協數項大獎。這里不乏他的靈氣和刻苦。曾數次聽他聊書法、寫書法,感覺他的悟性和筆性都很好,尤其對當代行草書壇的技法和形式感的把握已經很有心得。我時常會想,近些年出的這批“九零后”小伙,究竟是哪些養分促使他們如此迅速地成長?在中國,我想這種現象一定是來源于某種組織的力量推動。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使得中國書法整體水平(只強調整體)提升了不少,這方面我覺得無可厚非。特別近十多年,中國書法培訓系統的完善,使得中國書法在技法水平提升上走向了高速發展的軌道。過去秘不示人的方式、方法,現在也很快會被研究、被應用、被推廣。這是近三千年來中國書法發展的新階段。書法畢竟脫離不了視覺藝術,西方點線面構成主義和東方詩意繪畫的融入,給中國書法視覺沖擊上增添了新的營養,也給當下學人解讀古人提供了更多的視角。

當代書壇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院教育和傳統的師徒教育。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轉益多師、博觀而約取都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藝術創作、影響著今天的全國展。孝龍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加上他本身的天賦和刻苦,迅速地成長起來,在全國書壇上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和孝龍經常去美院給本科生上課,我時常會聽他的課,他是那種能活學活用之人,同樣學生也很是受益,已有不少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很快加入了中國書協。我深感當代書法教育要重新考量方式和方法問題,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就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教育體系,基本都是各自為政,有的會寫不會講,有的瞎講不會寫。甚至有的“大磚家”一直在強調理論水平的重要性。我想說的是書法理論和書法技法論是兩回事。也許你會認為技法論不屬于理論嗎?可當下語境下,兩個詞匯的內涵已經外延。很多教授、博士理論搞的一大套,字寫成老年大學水平。究其原因,是理論沒有和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要為實踐服務,更是對實踐的一種總結,不是翻書本,拿中西哲學向里面和稀泥。那樣的不能叫學術,更不能叫理論。


自從受到全國展的推動,我們今天的很多書法家的成長扎根來自實踐,他們能夠教出好學生,也是因為他們的方式和方法來自實踐經驗的總結。孝龍年齡雖小,在這方面,在全國展培訓上貢獻也很大,北京、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區到處都有他的學生,提起他比很多“大專家”要佩服的多。所以,借著這個說話的機會,我覺得當代院校教育是應該多方位地調整了。當然,孝龍在創作上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傳統方面還需要再深入些,不光是技法層面,氣息方面也需再沉穩些、雍容些。當然這些只是目標,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氣息的把握確實離不開讀書,讀的是心境,而不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