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森 龔余婧 付博雅

[摘 要]近年來,與基礎研究項目管理相關的命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學術界重視,但關于基礎研究項目管理過程中的流程鏈條尚未厘清。本文系統梳理基礎研究項目管理鏈條,將整體管理流程劃分為策劃立項、組織實施和驗收評價三個階段,認為基礎研究項目管理存在統籌策劃力度有待強化、實施管控機制有待優化、授權賦能保障有待落實、驗收評價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結合電力企業科技項目特點,提出針對性優化建議。
[關鍵詞]基礎研究;科技項目管理;鏈條管理;電力企業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35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05-0117-05
0? ? ?引 言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具有培育原創技術、提升關鍵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1]。隨著國際科技競爭變得愈加激烈,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推動基礎研究快速發展。黨和國家認為現階段已進入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刻[2],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
《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基礎研究的項目鏈條管理開展系列部署,在項目的策劃立項、組織實施、驗收評價等方面提出“圍繞產業戰略需求開展基礎研究”“促進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作融通”“賦予領軍人才技術路線決策權、項目經費調劑權、創新團隊組建權”“建立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等若干針對性方案措施,鼓勵基礎研究實現“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有機銜接。
近年來,與基礎研究項目管理相關的命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目前,以基礎研究項目管理為議題的研究主要關注項目的立項遴選、績效評價兩個方面,忽略了系統分析項目的全過程管理[3]。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從全鏈條層面實現基礎研究的管理優化[4],但是尚未厘清基礎研究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階段劃分和流程梳理。此外,鮮有學者聚焦特定行業的基礎研究項目管理過程,根據行業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實現連接優化。
電力行業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5],
與電力行業密切相關的節能環保和新能源類基礎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部署[6]。本文聚焦電力行業基礎研究的現實開展情況,系統梳理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在開展過程中的主要鏈條,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管理問題,提出針對性優化措施,推動基礎研究更好地滿足電力行業的實際需求。
1? ? ?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項目管理鏈條
關于基礎研究的項目管理,學術界的基本共識是把項目劃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對不同階段的不同環節進行管理[7-10]。根據文獻[8-10]和電力企業的項目管理實際,本文把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分別命名為“策劃立項”“組織實施”“驗收評價”階段。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管理鏈條如圖1所示。
在策劃立項階段,電力企業圍繞創新需求形成基礎研究科技項目。電力企業的創新需求一般來自國家重大戰略安排、行業科技發展、企業生產經營需求等方面。企業部門制定項目申報指南對創新需求和項目目標進行闡述說明,通過內部單位或外部單位的可行性分析,明確項目組織實施的整體方案和產出成果。在通過可行性分析評審后,科技項目才能得以成立[8]。
在組織實施階段,電力企業按照計劃任務推進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在基礎研究項目成立后,首先由承擔單位編制項目計劃任務書,提交企業審核確認。計劃任務書涉及項目目標拆解、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進度安排等內容,在明確后電力企業對科研人員、科研資金、科研設施和平臺等進行合理調動,以確保項目按照計劃任務有序推進。其次,電力企業和承擔單位對項目成員授權賦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發揮人才在項目中的主導作用。接著,為了保證項目能順利產出預期成果,電力企業會對項目開展階段性評估,評估結果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調整、替換原計劃任務[9],并對最終的驗收評價產生影響。如果項目遇到較為復雜、重大的研究問題,電力企業就會尋求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合作,共同攻堅關鍵問題。
在驗收評價階段,電力企業選擇合宜的評價制度,對項目實施效果和科技成果進行評價[4]。基礎研究科技項目存在不同分類,電力企業在設計項目實施效果和科技成果評價制度時,會考慮自由探索、任務導向等不同類型項目的自身特點和規律,并發揮原創能力使項目的綜合實施情況和實際成果充分得到客觀反饋。項目評價結果會被電力企業作為獎項申報、人才評價、后續科研立項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推動電力企業不斷增強基礎研究能力。
2? ? ?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鏈條管理問題
2.1? ?統籌策劃力度有待強化
在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對需求的識別和分析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基礎研究的需求來自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生產一線的重大科學問題[11],只有對需求進行科學、準確的判斷,項目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電力企業的需求分析能力水平較低。
首先,電力企業的總部統籌能力有待提升。大部分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工作投入力度有限,關于基礎研究發展戰略部署的研究深度不足,使項目需求分析的總部指導能力受限。其次,大部分電力企業對基礎研究項目策劃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掌握基礎研究基本原理的科技人才隊伍,進行項目需求分析時容易忽略產生原創理論和原創發現的角度。再次,大部分電力企業對基礎研究發展趨勢的研究有所欠缺,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行業前沿科技發展情況、基層一線生產經營需要的情報信息搜集、分析、判斷不夠重視,導致在分析基礎研究需求時容易偏離現實要求。最后,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任務征集機制不完善,在征求重大需求方向建議時未能充分利用行業部門、企業、戰略研究機構、科學家等多方渠道,往往偏重較為單一的信息來源渠道,在需求分析時未與外部單位進行充分溝通,因而分析結果不夠全面深入。
2.2? ?實施管控機制有待優化
在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組織模式、協同機制、管控手段是影響計劃任務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因素。
在組織模式方面,大部分電力企業對新型科研組織模式的探索有所不足。電力企業在組織實施基礎研究項目時,仍然主要采用基本的定向委托研發模式,這樣的組織模式具有難以匯集多方力量等缺點。當基礎研究項目較為重大、復雜、系統時,傳統的定向委托研發模式往往難以推動項目有效完成,適合采用揭榜制、賽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
在協同機制方面,大部分電力企業尚未有效建立跨單位、跨學科的合作創新機制。在電力行業,企業之間“單打獨斗”的現象比較普遍,缺乏較強的協同創新、合作共贏意識。大部分電力企業忽視通過產學研平臺建設共同推動項目任務完成。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還往往缺乏跨學科、領域的合作,科技研發過程視角單一、成果創新性低。
在管控手段方面,大部分電力企業的過程性審核過多。電力企業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往往設置較多項目檢查的時間節點,沒有合理界定關鍵節點,導致有效產出預期成果的時間被壓縮。針對這種情況較為有效的管控手段是里程碑式考核,而這一管理方式尚未在電力企業中得到全面推廣。
2.3? ?授權賦能保障有待落實
在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階段,科技人才是落實各項工作的主體。當前,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人才在項目自主權、科研時間保障、激勵獎勵機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電力企業在基礎研究項目人才管理方面尚未全面落實授權賦能改革,人才的創新活力未得到充分釋放。首先,在大部分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項目中,核心科技人才的主導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在技術路線決定權、團隊組建權、科研經費支配權等方面話語權較小,項目自主權具有很大提升空間。其次,電力企業的大部分基礎研究項目未設置項目助理崗位,導致大部分科研人員的重復性、事務性工作偏多,需要處理瑣碎的管理流程,科研時間被壓縮。最后,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獎勵激勵機制不完善,在任務安排時未設置獎勵基金,收入分配制度未能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
2.4? ?驗收評價制度有待完善
在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的驗收評價階段,評價機制決定能否準確反映項目成果對當初研究需求的滿足程度。在國家政策文件的引導下,基礎研究項目的評價機制經歷了由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逐步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發展歷程。基礎研究項目的評價機制主要分為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結果應用三個方面。
在評價內容方面,電力企業的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機制尚未完全由“重數量”向“重質量”階段轉變。在評價項目績效時,大部分電力企業未能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將論文、專利數量等指標作為項目驗收的主要依據,使基礎研究成果的真實貢獻未能得到準確衡量,阻礙了具有較高原創性和學術貢獻項目成果的產生。根據國家政策,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的評價核心在于原創性和學術貢獻,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的評價核心在于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
在評價方式方面,電力企業的評價方法較為單一。大部分電力企業往往使用專家會議評價的方法,對基礎研究項目進行短周期評價。在電力行業,基礎研究項目的中長期創新績效得不到重視,對成果貢獻的研究不夠深入。電力企業的國際同行評價制度建設不足,使項目成果的國際水平未能得到有效評估。
在評價結果應用方面,電力企業的評價結果應用范圍有限。由于未對基礎研究項目進行系統化的戰略部署,電力企業在設立新項目時,往往忽略與舊項目研究內容的銜接,使項目評價結果對新項目開展時的借鑒指導作用有限。基礎研究的評價結果對電力企業的業務指導作用較小,具有高評分的基礎研究項目一般難以對業務運作方向產生指導作用。
3? ? ?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鏈條管理優化建議
3.1? ?加強基礎研究統籌力度
針對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項目需求分析能力水平較低的現狀,本文認為企業應加強項目統籌力度,通過統一基礎研究導向、凝聚多方策劃力量、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完善任務征集機制,使需求分析結果能充分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生產一線的重大科學問題。
第一,統一基礎研究導向。電力企業應當突出總部在項目管理中的引領作用,加強“自上而下”宏觀決策部署。企業總部應當立足國家重要戰略布局,圍繞“卡脖子”技術難題、行業前沿科技發展、內部規劃建設及生產運營、提質增效等實踐情況,全面布局基礎研究科技規劃。在企業內部分析基礎研究項目需求時,應當以總部的基礎研究科技規劃為引領,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基礎研究攻關布局。
第二,凝聚多方策劃力量。電力企業應當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專家人才的合作交流,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的項目需求分析。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跨學科、掌握基礎研究基礎理論的人才資源,邀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專家人才參與項目申報指南的編制、評審,聯合進行項目策劃,使基礎研究項目的需求分析結果同時體現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的需要。
第三,加強情報信息研判。電力企業應當密切關注國內外最新的基礎研究科技信息,集中力量開展基礎探究科技戰略研判。電力企業可以組建基礎研究情報采集研究平臺,持續跟蹤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行業前沿科技發展情況、基層一線生產經營相關的科技信息,編制基礎研究項目需求分析報告,形成企業的基礎研究需求體系。
第四,完善任務征集機制。電力企業應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的項目可行性分析,最大化滿足項目需求。企業可以與公司專家委、戰略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伙伴,共同設計項目實施方案,共同參與可行性分析報告評審,使基礎研究立項匯集領域內頂尖智慧共識。
3.2? ?優化項目組織實施管控
針對當前電力企業在項目的組織實施管控過程中具有較大優化空間的情況,本文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與提升。
一是強化創新主體協同。電力企業應當組織多方力量,共同推動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完成。電力企業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伙伴等外部單位共建基礎研究創新平臺、組建聯合實驗室,拓展各單位專業技術優勢領域,協同開展基礎研究科技攻關。企業可以建立健全資源協同共享機制,推進基礎研究成果共享。
二是推行新型科研組織模式。電力企業應當根據項目實際需要,采用揭榜制、賽馬制等方式,調動全社會科研力量開展基礎研究科技攻關。針對目標模糊、攻關難度大、面向行業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項目,電力企業可以實行掛帥制,在公司內部遴選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技術的帥才;針對目標明確、面向生產經營一線的基礎研究項目,電力企業可以實行揭榜制,向全社會公開張榜;針對技術復雜度高的基礎研究項目,電力企業可以實行賽馬制,平行立項、優中選優。
三是實行里程碑式考核。電力企業可以精準制定基礎研究項目質量關鍵評估環節,明確階段攻關任務、完成時間節點、對應指標及考核方式,減少各類過程性評估、檢查等。企業可以設置督導專家、項目專員等崗位,為解決基礎研究項目的關鍵技術問題提供專業化指導,開展全程獨立監督和信息反饋。
3.3? ?深化項目授權賦能改革
針對電力企業尚未全面落實基礎研究項目授權賦能改革的情況,本文認為應當落實授權賦能機制建設,強化科研人才的主導作用,使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電力企業應當強化授權賦能,調動科技人才的基礎研究活力,增強人才的項目實施問題解決能力。針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中攻關難度大、創新屬性強的項目,企業可以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團隊組建權、資源調度權、考核分配權、科研經費支配權等自主權。企業可以持續推進并完善科研經費包干制,構建科研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賦予基礎研究項目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提高經費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4? ?完善驗收評價機制建設
針對電力企業基礎研究項目成果評價機制尚未完全由“重數量”向“重質量”階段轉變、評價方法較為單一、評價結果應用范圍有限等問題,本文認為,電力企業應完善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評價機制、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使項目成果實現與項目需求的高度銜接,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的閉環管理。
在評價內容向“重質量”轉變上,電力企業應當打造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特點的質量導向制度。針對自由探索型的基礎研究項目,電力企業可以探索實行長周期評價,健全“代表作機制”,重點評價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等代表性成果的原創性、科學價值和學術影響;針對任務導向型的基礎研究項目,電力企業可以充分考慮任務周期、科研組織方式、階段成果特征等因素,以解決問題為最終評價標準。
在評價方法多元化上,電力企業應當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評價機制。電力企業可以發揮理念創新優勢,引導基礎研究人才突破研究定論,加快原始創新產出,形成不對稱性領先優勢。企業可以建立基礎研究項目復議制度,暢通非共識項目申請人復議渠道,在仔細甄別和篩選的基礎上,采取多方專家“跨行合議”
“聯合會診”的綜合評議方式,最后形成決策意見。
在提高評價結果應用效能上,電力企業應當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電力企業應當建立以績效評價結果為導向的項目動態管理機制、經費預算支持機制、人才考評機制、項目獎勵申報機制,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項目調整、后續支持、人才評價、報獎提名的重要依據,并納入各創新主體組織績效考核,加強評價結果應用力度,實現項目閉環管理。企業尤其要強調基礎研究項目評價結果對新項目建立時的參考作用,實現項目管理與以往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機結合。
主要參考文獻
[1]鮑錦濤,劉雨薇,楊凌春,等. 高校促進原創性基礎研究管理服務工作探討:基于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及北京大學視
角[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90-96.
[2]劉書雷,屈婷婷. 基礎研究何以支撐軍事裝備發展:形態劃分、場景構建和模式設計[J]. 中國科技論壇,2023(2):
39-48.
[3]孫悅,趙彬彬,藺潔. 支撐前沿突破基礎研究的科學基金全過程管理體系初探[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
(4):70-82.
[4]李存斌,劉定,李格格,等. 我國電力工業科研投入與行業發展的關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97-104.
[5]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
[Z]. 2017.
[6]江風益,全知覺. 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全鏈條創新與研究生培養機制探索[J]. 中國高等教育,2022(增刊3):21-23.
[7]黃柯鑫,郭寧生,黃淮杰. 基于項目集識別過程的航空領域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發現[J]. 航空工程進展,2018,9(4):560-565.
[8]龐立艷. 美國DARPA項目決策經驗對我國加速基礎研究產出和轉化的啟示[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2,44(4):578-586.
[9]劉旭,劉慶,崔衛芳,等. 論高校重大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
[J].科技資訊,2013(22):198.
[10]科技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等. 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國科辦基〔2020〕38
號)[Z]. 2020.
[11]國務院.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43號)[Z]. 2016.